陳莎莉 張 純 袁方值
(1.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403;2.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430072)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建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我國面向未來的重要發展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跨產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江西省高度重視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技術升級,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構建創新型江西。2009年江西省制定并實施了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著力打造光伏、風能核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綠色照明及光電產品、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文化與創意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兩年發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40億元,同比增長47.4%,對江西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0%;2011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20億元,同比增長46.4%,光伏新能源、稀土新材料和半導體照明等產業發展已位居全國前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增強江西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發揮江西省后發優勢,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
然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如何減少重復建設,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如何降低創新成本,服務廣大中小企業;如何集聚創新資源,形成科技創新合力,推動戰略性創新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等亟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因此建設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完備和運行高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顯得十分重要且緊迫。
創新平臺建設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聚集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也是服務社會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從宏觀上看,區域創新平臺能促進企業創新與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結合,以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等方式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滿足產業和企業實現自主創新和自主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有利于創新的產生與高新技術的擴散,這將推動江西省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從微觀上看,區域創新平臺以網絡為載體,為各類科研人員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條件;通過實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營造公平競爭的科研環境,實現平臺和創新需求方的無縫對接,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能有效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個工程技術載體,平臺的出現可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的福特汽車公司為提高汽車的舒適性和易使用性,在整合公司內外部技術時就曾用到“平臺”概念,從而實現汽車產業的大批量生產與流水作業。
平臺方法在工程實踐領域的成功運用,使其受到了學術界廣泛而密切的關注,美國西北大學教授Meyer先后提出產品平臺(Product Platform)和技術平臺(Technology Platform)的概念。產品平臺和技術平臺不僅是企業后續研發的基礎,也突顯出企業以核心技術為中心、不斷深化自主創新能力的技術戰略,它使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反應迅速,能源源不斷向市場輸送高質低價的新產品。從這個角度看,平臺戰略的實施過程實際上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演進過程。基于以上原因,1999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提出,創新平臺是最有價值但未被充分認識的國家資產。
2000年以后,我國理論界關于創新平臺的研究逐漸開始升溫。吳國林(2005)提出創新平臺實質上是創新活動的支撐系統,由創新基礎設施及必要的因素構成。張學禮(2007)提出政府是創新平臺的指導者與參與者,具有戰略導向和綜合協調服務的功能,在實踐過程中應注重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融合,建立長效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健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王亞萍(2008)指出政府是創新平臺建設的主持者與服務者,企業是創新平臺的服務對象,政府通過搭建平臺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創新及商業化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條件。鄧衢文(2009)認為創新平臺是把創新從觀念引向實踐的重要途徑,應重視公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使創新平臺成為企業、專家和政府等必要創新要素交流與溝通的場所。鄭小碧和陸立軍(2011)論證了區域創新平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意義與可行性,從多層級互動的角度辨析了產業集群視閾下區域創新平臺建設和發展的構架、實施模式。這些研究成果對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根據對文獻資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本文認為區域創新平臺是指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結合本區域創新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特色,依托網絡平臺及信息技術,由政府牽頭組建,匯集整合區域中各類創新資源,促進創新體系內部的各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協同創新,促使創新中的潛在不確定性收益向現實收益轉化的制度架構。由此可見,區域創新平臺是一組由各種規則制度和主體間結構組成的虛擬平臺,是支撐區域內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基礎條件的集合,包括企業創新運行的物質基礎設施、信息保障、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持、以及與區域協同創新有關的制度支持。創新平臺并不真正擁有所有的創新資源與要素,而是科技資源的“配置器”與“轉化器”,可協調解決創新過程中的市場失靈與系統失靈現象,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有益于社會的創新工程。它的建設和有效運行需要調動區域內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協調作用,又要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推動作用,雙管齊下,合力運作,才能激勵各類創新主體,激活創新資源,促進知識流動、技術擴散以及創新成果轉化,實現創新平臺與創新需求者的順利對接。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主要包含創新活動主體、技術基礎設施與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其中,創新活動主體是區域創新平臺的核心要素,包括平臺的管理方、核心企業及關聯企業所組成的網絡;技術基礎設施包含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以及中介服務機構與公共服務機構,是創新平臺的可控性支持要素;環境因素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外部資源等,屬于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主要由技術創新平臺、官產學研金合作平臺與創新服務平臺三個子系統構成。其中技術創新平臺是整個系統工程建設的核心內容,具體包括創新資源整合平臺(含知識平臺、信息平臺、人才平臺和資金平臺)、技術研發平臺、孵化與擴散平臺(含企業孵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官產學研金合作平臺是區域創新體系創新主體層次的平臺;而創新服務平臺作為整個系統工程的后勤保障,為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環境與外部支撐條件,具體包括宏觀調控平臺、管理服務平臺與社會服務平臺(如圖1所示)。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圖1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系統結構
前期創新資源調查與戰略研究為基于平臺方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活動提供客觀和可靠的依據,使創新平臺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指導更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還能有效地解決創新網絡中各結點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協同創新的效率。然而,創新資源分布于省內不同的創新主體,具有高度的分散性、隱蔽性和私有性等屬性,進行深入的創新資源調查并掌握準確的分布信息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并且通過創新平臺進行創新資源歸集也存在著較大的阻力。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政府是區域創新平臺建設的主導力量,政府財政性科技經費應是平臺建設經費的主要來源,還可以適當運用風險投資基金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創新平臺建設。
2.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規范運行
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的運行應堅持以平臺管理方為中心、政府參與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的主要角色與地方政府的配合角色作用,即“政府搭臺,創新平臺唱戲”。創新平臺是各類創新主體之間長期合作的載體,應逐漸加深主體之間的信任度,從而降低協同創新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以及執行成本。創新平臺在運行過程中,必須重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扶一家、帶一片”的技術創新模式,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示范效應與技術溢出效應,引領中小企業技術需求市場的形成,推動知識流動與技術擴散,從而推進技術產業結構升級。
3.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風險控制機制
技術支撐是創新平臺實現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是創新平臺建設和運行的核心優勢。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活動,由于存在著“搭便車”、“囚犯困境”以及低技術鎖定等問題,會侵害知識開發企業與技術創新先發企業的利益,從而引起創新停滯。若對知識產業進行明確和嚴格的界定,則會抑制創新知識的溢出效應,基于創新平臺的知識共享與協同優勢將不復存在。依靠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全保護并不是制止惡性競爭的最佳手段,創新平臺還必須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風險控制機制,規范不同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創新平臺應加強企業創新活動實施過程和資源共享的信譽管理,對平臺創新參與企業的創新資源虛擬共享程度實行監測,通過平臺網絡系統定期發布相關信息,使企業“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受到系統排斥的可信威脅。
4.建立和完善創新平臺知識產權統計和公報制度
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是區域創新平臺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實現創新活動向市場活動轉換、理論研究向經濟效益轉換的重要途徑。為促進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應建立和完善創新平臺知識產權統計和公報制度,定期發布重大創新成果,發揮創新平臺的成果發布和中介交易功能。對具有廣闊市場前景或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獲得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應當引進風險投資,幫助企業實現產業化運作,并加大對后續研發的支持力度。
綜上所述,服務、研發、轉化和產業化是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的四大基本功能?,F階段,江西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依靠單打獨斗難以實現技術升級,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區域協同創新,創新平臺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圍繞江西省戰略發展目標,大力開展基礎研究、競爭性戰略高技術研究和公益性研究,解決重大關鍵性技術、基礎性通用技術與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將科技成果進行系統化、配套化與工程化研究開發,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公共科技服務,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工藝與技術裝備,推動相關行業、領域科技進步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調發展。
[1]鄧衢文,李紀珍,褚文博.荷蘭和英國的創新平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技術經濟,2009(8):11-16.
[2]鄭小碧,陸立軍.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視閾下的區域創新平臺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8):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