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靜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從統計學的角度講,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產業內的產品,即按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至少前三位數相同的產品既出現在一國的進口項目中,又出現在該國的出口項目中。大部分的產業內貿易表現為異質性產品的貿易,它們是相似但是不可以完全替代的產品,相互需求彈性相對較小。商品的差異主要分為兩類:水平型和垂直型。從這方面講,產業內貿易可分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目前國際上慣用格魯貝爾(Grubel)和勞埃德(LIoyd)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來判斷產業內貿易的水平。

Xi和Mi分別表示第i種產品一定時間內的進出口額,Gi指數是在0~1之間的,如果Gi指數為0,則表示在這一時期i產品的貿易全部是產業間貿易;若數值為1,則表示在這一時期所有的貿易為產業內貿易。因此,數值越接近0,則其產業內貿易程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自2005年歐盟東擴之后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貿易集團,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2010年中歐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29737.64億美元)的17.6%,其中中國出口額達到3735億美元,同比增長24.8%。而且2010年歐盟從中國進口373.5億美元,遠遠超過從美國進口的224.4億美元,中國成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1.中歐產業內貿易總量
本文通過對中國和歐盟進出口商品分類分析,并計算GL指數,以分析目前中歐產業內貿易狀況。數據采用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標準(SITC Rev.3),SITC系統將所有的貿易商品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在國際貿易統計中通常把第0類到第4類統計為初級產品,第5類到第9類為工業制成品,這10類產品分別為: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1類:飲料以及煙類;2類:非食用原料;3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 ;4類:動植物油脂以及蠟;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6類:輕紡織品、橡膠制品、礦冶制品及有關產品;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8類:雜項制品;9類:未分類的其他制品。

圖1 1990—2010年中歐產業內貿易指數趨勢
從圖1可知,中國自1990年以來產業內貿易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2003年達到峰值0.565,2000—2008年產業內貿易指數有所下降,但基本維持在0.5左右,由此可見2000年以后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格局從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轉變,2000年以后產業內貿易指數維持在0.5左右的主要原因是,近幾年隨著中國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發展同歐盟產業內貿易的同時,也加強了自身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的發展,歐盟則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占據優勢,由于產品具有極大的互補性,中歐產業內貿易獲得了較快發展。
2.中歐產業內貿易的產品結構
(1)中歐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中國和歐盟初級產品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初級產品貿易額在近10年中增長了173億美元。從產業內貿易指數看,2000—2010年中歐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大于0.6,2007和2008年產業內貿易指數甚至達到了0.95,說明這兩年中歐初級產品貿易幾乎都是產業內貿易。圖2為不同類別商品的GL指數。

圖2 2000—2010年中歐貿易中初級產品的GL指數
從總體來看,我國初級產品中各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第0類商品和第3類商品在此期間的變化不大,但是第1、第2和第4類產品的GL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2010年第1類商品的GL指數僅為0.31,2類、3類和4類產品的GL指數維持在0.5以上。
(2)中歐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技術進步可大大提高工業制成品的質量,從而縮短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加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從絕對數量來看,2000—2010年中國和歐盟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分別為8039.45億美元和22250.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為30289.65億美元。2000年中歐工業制成品的貿易額為854億美元,2008年達到4127億美元,在短短的8年時間內增長到近5倍,2010年中歐工業制成品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占中歐貿易總額的95%,由此可見中歐工業制成品貿易發展之快。

圖3 2000-2010年中歐貿易中工業制成品的GL指數
如圖3所示,工業制成品中第5類產品,即化學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很高,幾乎都在0.9以上,說明中歐之間此類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第6類產品紡織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維持在0.5左右,由于2005年歐盟對中國的紡織品征收反傾銷稅使得歐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之后的3年內呈明顯下降趨勢,2008年下降到0.39,2009年又逐步回升;第7類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其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第8類雜項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很低,說明中國與歐盟在雜項產品方面多為產業間貿易。
1.資源密集型產品:對于資源密集型產品中的第2類和第4類產品,其產業內貿易指數幾乎都維持在0.8以上,因此中歐間非食用原料和動植物油脂以及蠟貿易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第0類產品的GL指數維持在0.5左右,說明食品及活動物的產業內貿易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則要加強產品多樣化,爭取獲得更大的國外市場份額;第1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呈逐年下降趨勢,逐漸從產業內貿易過度到產業間貿易,主要是因為歐盟對煙類產品施行非關稅壁壘,使中國對歐盟煙類產品出口額逐年減少。
2.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包括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其他未分類的產品,其中塑料及橡膠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保持在0.8左右,說明中國和歐盟的塑料及橡膠制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賤金屬及其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很高,2010年達到了0.825,可知賤金屬及其制品的雙邊貿易也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而紡織原料、紡織制品、革、毛皮及其制品、鞋帽傘等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低于0.6.尤其是鞋帽傘等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低于0.1,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0.25左右徘徊。革、毛皮及其制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雖然相對較高,但也在0.5左右徘徊,說明中國與歐盟間塑料及橡膠、紡織原料及制成品和毛、革制品的雙邊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3.技術密集型產品:化工制品、機電、音像設備、車輛及運輸設備、武器和光學等精密儀器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普遍高于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化工產品的雙邊貿易一直以產業內貿易為主,2000年產業內貿易指數高達0.951。光學等精密儀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呈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0.9051。車輛及運輸設備和武器等器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也逐年上升。機電設備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大于0.5,說明2000—2010年中國和歐盟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通過產業內貿易,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都有所提高,過去主要是從歐盟進口核心部件然后在中國簡單組裝后復出口到歐盟,目前中國出口商品中自主研發產品數量逐年提高。
綜上所述,中國和歐盟產業內貿易水平一直處于上升態勢,中國與歐盟正在從互補性的產業間貿易模式向產業內貿易模式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歐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中國應從不同的產品結構出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贏得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l]李榮林,張巖貴.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李銅,李蕙瑛.歐盟東擴新商機——新世紀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前景[M].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