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子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35)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來,中美雙邊經貿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兩國經貿關系納入多邊貿易體系框架,雙邊經貿合作更趨廣泛和深入。據中方統計,1979—1991年,中美貿易額從24.5億美元增長至142億美元,年均增幅15.8%。1992—2006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74.9億美元激增至2627億美元。2005—2011年中美貿易額見表1。

表1 2005—2011中美雙邊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隨著中美貿易額的不斷攀升,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根據中方統計,中美建交之初,中國對美貿易逆差額達12.6億美元,并且一直持續到1992年的3.1億美元。1993年,中國對美貿易首現順差,順差額為62.78億美元。1996年中美貿易順差突破100億美元。2005年美國首次超過香港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而200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額不斷擴大,近年來還表現出加速發展態勢。雙邊貿易不平衡已經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貿易利益的分配取決于兩國之間相互供給的規模以及相互需求的強度,中美兩國之間不對等的供求關系和需求強度使得貿易利益的分配對美國極為有利,中國處于被動地位。
從表面看,近10年來中國在對美貿易中處于有利的順差一方。然而實際上,隱藏于巨額貿易順差背后的卻是兩國經貿關系極其不對等。例如,2008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4%,而同期美國對華出口額僅占美國出口總額的4.2%。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遠遠高于美國對華貿易依存度,這種不平衡決定了中國在雙邊經貿關系中將繼續處于弱勢地位。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之一,截至2011年底,美國對華實際投資額達676億美元。美國對華直接投資與中美貿易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對中美貿易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即投資帶動貿易。并且,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帶動了中美技術貿易的發展,不僅貿易規模有所擴大,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方式也更加靈活。同時,根據貿易互動性原理,中美貿易也對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產生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美國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對美出口貿易之間更多表現為互補關系,而美國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對美進口貿易之間更多表現為替代關系。隨著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得到迅速提高。并且,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營銷技巧,從而促進了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
美國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在勞動力和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美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大量引入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美國,極大地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由于中國商品物美價廉,在一定程度也減少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支出。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上半年歐盟是中國技術引進最大來源地,雙方簽訂技術引進合同金額達56.2億美元,同比增長45.7%,占同期中國技術引進合同總金額的42.5%,日本和美國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引進金額分別為33.4億和20.8億美元,占技術引進總額的25.4%和15.7%。美國作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對中國市場出口卻處于劣勢,不合理的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政策是導致此種現象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出口的貨物經第三地轉運是導致雙方統計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由于雙方報價不同,海關統計當中一些數據加工處理的的方法不一致,跨年度運輸導致統計數據在記錄的時間上會產生差異。
國際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由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是一種產業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即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多種方式,將產業(主要是制造業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次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帶動移入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由于美國通過對華直接投資,將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中國,帶動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提升,進而帶動了出口,導致貿易順差不斷拉大。
第一,我國應降低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依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競爭優勢。具體來說,我國應轉變觀念,不盲目追求貿易順差,努力改變過去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企業應改變低價競爭、以出口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狀況,多開發適銷對路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打破過多依賴美國市場的出口格局。
第二,正確處理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建立投資和貿易長效預警機制,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避免造成投資—出口—貿易逆差的簡單循環,從源頭上提高利用外資效率。
第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美國投資,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對美國出口,而且可減少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
第四,大力發展中美技術貿易,我國政府應加大力度敦促美國放松對華的出口管制。
第五,不斷完善統計制度,建立中美協調統計機制。
[1]滕曉萌.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草案或將修改[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07-17.
[2]汪斌,趙張耀.國際產業轉移理論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3(6).
[6]胡俊文.國際產業轉移的理論依據及變化趨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4(5).
[7]張慧,詹春龍.中美貿易摩擦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24).
[8]徐娜.中美貿易差額形成的外資因素[J].商業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