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娟
(黑龍江省商業職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金融工具:披露與列報》中認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或結算的金額。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00年2月發布的第7號概念框架(SFAC7)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自愿購買(或承擔)或出售(或清償上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強制性或非清算性銷售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交易(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金額。
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因其能及時、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而也就比歷史成本更具有相關性,具備當今國際上主流的會計計量屬性。
第一,信息公開,雙方對于交易對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對稱的。
第二,雙方自愿,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處于非自愿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第三,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公平交易。
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應用范圍廣泛,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涉及公允價值的準則如表1所示。
國際會計準則中并未對公允價值和成本兩種計量模式規定優先順序,只是更偏向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三條中明確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只有在歷史成本計量明顯不合理時才考慮公允價值,這體現了歷史成本計量的主導性和公允價值計量的非主導性。為了防止公允價值被濫用而出現利潤操縱的現象,準則規定了公允價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價值應當能夠“可靠計量”。

表1 在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
歷史成本的特點有著很強的可靠性,但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僅有可靠性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的利益相關人需要的是能為他們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財務報告,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由此應運而生。相對于歷史成本而言,公允價值是一種新興的會計計量屬性,它的出現實質上就是對歷史成本的修正。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有著很多優勢,然而它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如下問題:
雖然市場經濟在我國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很多情況下公允價值仍然難以取得。在公允價值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會計準則要求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如果沒有合適的替代方法,勢必將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有許多會計要素如資產和負債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可供參考的交易價格,將未來現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在的現金價值的現值計量,往往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但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的時間價值等都是不確定的,在計量的操作上往往難度很大,因而現值計量的復雜性也成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推行應用的難點。
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很難得到資產的公允價值,所以只能通過在市場中與其同類或是相似的數據來估計其價值,比如資產的市場價格、現行成本和可實現凈值等。一般來說,市場價格是確定公允價值的最好依據。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許多資產和負債并不能在公開市場上找到其價格。這就需要根據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來間接確定目標資產市價,或者采用估值技術模型確定其公允價值。為此,會計人員要加大工作量去收集數據資料,并利用計算機軟件等一些輔助工具進行估價,或者企業請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估值,這就需要支付大筆的費用,但是如果確定公允價值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它所帶來的好處,那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就不值得了。
由于公允價值主要是市場價格,在沒有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要由會計主體自己來確定,所以人的主觀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價值的公允性,影響程度不同,價值的公允性也會隨之不同。在實踐中,有少數企業不考慮公允與否,把公允價值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比如通過資產減值以及以后的減值沖回等手段從而達到操控利潤的目的。
盡管我國目前全面應用公允價值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是按照國際會計慣例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已成必然趨勢。為此,應從根本上改變對公允價值的認識,面對我國應用公允價值中存在的困難,要借鑒國際上最新的公允價值研究成果,將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允價值理論體系。
公允價值現實應用成本高的最大問題在于公允價值的取值。在一般情況下,公允價值的取值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來確定,因此一個完善的市場價格體系是實施公允價值的重要前提。我國現在所處的階段,許多要素市場正處于發展與培育階段,無法從成熟的市場中取得這些資產的公允價值信息。為了公允價值更好地運用,應該建設一個能夠提供資產、負債價值信息的交流平臺,并及時向社會發布資產、負債的信息,構建數據庫系統。提供充分的要素市場信息,反映市場環境的瞬息變化,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公允價值的濫用,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從而降低應用成本。
在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到會計準則的實現。公允價值的運用與歷史成本相比,無論在技術方面,還是人員素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值技術的應用需要有專業技術高超、誠信的評估師隊伍。同時公允價值的計量與確認變得相對復雜,需要有更高專業水平的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處理。因此,不僅要加強職業誠信建設,同時還應完善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會計人員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應從三方面著手推進公允價值的應用:第一,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企業及個人信用體系;第二,健全各項法規制度;第三,加大對有關違法違規人員和單位的懲戒力度。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