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張欣欣
(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相對于每年各地區的專利申請受理量和授權量,有效專利指標可以看做創新成果的存量。目前各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年來本區域在經濟、科技發展中所取得成就,可以看做多年發展成果的積累。2008—2010年四地區的有效專利數量如表1:

表1 2008—2010年四地區年有效專利量 單位:件
由表1中可以看出,四個地區在2008—2010年三年中有效專利持續高速增長,但是,東部地區專利有效量占有絕對優勢,遠多于其他地區有效專利量的總和。全國有效專利量2008年、2010年增幅均保持在50%以上,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率為31.2%,其中,東部地區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51.0%、33.3%、55.5%,中部地區在2008年、2010年兩年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均低于全國增長速度。中部地區有效專利總量低于西部地區,但增長速度高于西部地區,這說明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而東北地區這兩項指標都比較低,與其他地區相距較遠。

表2 2010年四地區生產總值與有效專利量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有效專利總量與當地經濟發展總量呈現正相關關系,東部地區為經濟發達地區,有效專利總量大于其他地區,在人均有效專利量上中部地區相差不大,而東北地區卻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我國各區域專利發展極不平衡,有效專利發展的區域差異十分顯著。造成我國區域專利發展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采取了由東向西、從沿海到內地的梯次推進模式,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不僅使存量科技資源的潛能得到有效釋放,也使國外的創新資源大量流入,從而使這些區域的創新活力和創新績效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2.由于集群戰略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創新資源向少數區域聚集的態勢,繼而寄希望其帶動其他區域的平衡發展。此種政策內定的區域發展次序在引導資源流向的同時,也導致了次區域間的差異性政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內和區域間專利發展的不平衡。預計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知識創造能力不平衡發展格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得到明顯改觀。
3.政府財政科技撥款分為中央財政科技撥款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近年來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比例減少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比例增大,加上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是將高校分為部屬、省屬等類型,管理機構不同,地方政府對同處本省的高校在財政政策等方面所給予的支持力度也不同。高校合并以后,一些部屬院校除教育部撥款外,其他撥款渠道逐步萎縮,原有專項撥款明顯減少,項目配套經費和省部共建經費難以落實。
專利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發明專利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改進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外觀設計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可以看出三種專利所代表的技術層次也是依次遞減的。因此,發明專利的數量以及在專利總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國家或地區原始創新能力和專利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在此,以2010年四地區三種有效專利量為例,分析各地區創新產出的技術含量(見表3)。

表3 2010年三種有效專利數量的區域狀況 單位:萬件、%
由表3可以看出,四個地區發明專利比例排名為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后是東部地區,與有效專利總量排名正好相反。四個地區實用新型專利占全部有效專利總量的比例分別為 42.8%、58.4%、49.5%、66.5%,幾乎均達到一半以上,而外觀設計專利東部地區比例最高達到44.5%。
1.不同的創新執行機構有不同的創新偏好,其創新投入產出也有不同的特點,東部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創新資金融資渠道多、數量大,且由企業承擔創新主體任務。由表4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有效專利來自企業的比例為48.1%,比例最大,企業作為創新產出主體,自然具有時間短、重效益的特點,所以東部地區外觀設計專利占較大比例。另外,根據孫亞梅等對我國專利空間分異的研究,地域文化、歷史等因素對外觀設計專利的創造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區域的公司、產品性質也會影響外觀設計專利,例如國際性公司或者出口產品對外觀要求會更高一些。因此東部沿海地區外觀設計專利相對集中。

表4 2010年有效專利來源結構區域狀況(%)
2.一般來說,發明專利審查較為嚴格,需要經過實質審查,審批時間一般需要2~3年;實用新型專利則不需要進行實質審查,費用較低。這是四個地區有效專利結構多以實用新型為主,分布較為均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個人發明多以實用專利為主,這也是實用新型專利占四地區專利結構主體的主要原因。
3.由于發明專利耗時長,投入資金量大,所以多來源于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由表4可以看出東北地區來源于這兩類單位的專利為15.3%,東北地區發明專利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區。
4.東部和中部地區是高等教育發達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林立,必然會吸納大量的創新資金,但是資金進入高校后會被分散,用于申請專利的科研資金有限,導致東部和中部地區發明專利比例很小。
綜上所述,我國四個區域發展的起點不同,有效專利的擁有量存在很大的差異,區域發展不平衡,專利擁有量排名依次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我國有效專利總量總體呈現上漲趨勢,四個地區漲幅不同,排名依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科技含量排名是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為了促進各個區域均衡發展,建議如下:
1.由于東北地區專利科技含量最高,而總量和增長幅度最低,所以應加大東北地區的資金投入,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融資,來促進有效專利的增長。另外加大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間的合作或聯合開發力度,既有利于發揮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科研實力強的優勢,進一步增強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又有利于發明專利的成果轉化,因此,應大力引導產學研聯合開發專利技術。
2.東部地區應該調整有效專利的結構,加大發明專利的產量,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校和科研機構要發揮研發基礎和智力密集的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3.中西部地區人均有效專利數量較少,若想改變這一現狀,要促進有效專利總量的增長,集中使用資金,促進科技創新,加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
[1]劉鳳朝,潘雄鋒.我國八大經濟區專利結構分布及其變動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6).
[2]孫業梅等.基于專利的區域環境技術創新水平空間分異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7,1(3).
[3]國家統計局,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E].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