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芳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式聯運已成為對外經濟發展所必需的運輸組合方式。多式聯運的目標就是要建立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種運輸形式涉及多個運輸企業,并由他們相互協作才能完成貨物運輸,其效率高低主要取決于自成體系的各種運輸方式是否銜接緊密,即是否實現了多式聯運過程的“無縫化”。
以集裝箱運輸為基礎的多式聯運,在現代物流中已越來越呈現其獨特的優勢,并且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原來運輸承運人需要在貨物的中轉換裝點分別去各部門逐項辦理托運手續,而在實現了多式聯運以后,聯運經營人只需在集裝箱運輸起點所屬的機構辦理全程包運手續,即只需辦理一次托運手續便可以全程通關??梢哉f多式聯運是一種更經濟、更便捷的運輸管理方法。開展聯合運輸是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相互協作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但是它并不會改變參與聯合運輸的各個企業之間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隸屬關系。圖1為集裝箱多式聯運運輸流程:

圖1 集裝箱多式聯運運輸流程
多式聯運作為一種新型的運輸組織方式,能夠簡化貨運單證的辦理手續、節省各項費用的支出、縮短貨物的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服務效率等,其業務流程大致經過接受托運申請、訂立聯運合同—發放、提取、運送空箱—貨物裝箱以及接收待運輸貨物—聯系實際運輸工具、安排貨物運輸—辦理貨物保險—簽發多式聯運提單、組織貨物運輸—貨物交付—貨物事故處理等數個環節。
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迅速,但由于仍沿用傳統方式,以至于集裝箱的運輸潛力尚未充分發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集裝箱多式聯運服務交易機制尚不健全,交易方式(貨運代理市場)不規范,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服務質量和組織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貨主的需求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很難實現集裝箱運輸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效益優勢。
集裝箱多式聯運需求是社會經濟活動在貨物空間位移方面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集裝箱多式聯運需要。社會經濟活動是產生集裝箱多式聯運需求的源泉,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以年均二位數高速增長,但是與集裝箱運輸發展需求相協調的集裝箱多式聯運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并未建立起來,難以從總量上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目前雖然開展了海陸聯運,但聯運量小,未形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體系。集裝箱多式聯運系統作為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的發展軌跡尚不能與經濟發展運需求相協調。
作為各種運輸方式的連接點一集裝箱中轉站,在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沿海大中城市港口為樞紐向內陸延伸的扇面集疏運網絡。但由于中轉站集中設置在港口及其腹地,出現了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和運力過剩的現象,導致這些中轉站建成后實際運量嚴重不足。而在內陸地區,由于內陸口岸發展遲緩,集裝箱中轉站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當地物流業發展需要。
信息服務系統不完善,集裝箱多式聯運中EDI系統的開發應用雖然已經起步但并沒得到普遍應用;貨物全程在線跟蹤技術、智能交通系統(ITS)、射頻識別技術(RFID)等都沒能得到充分應用。
車站、鐵路站等涉及到集裝箱運輸的場所缺乏先進的、合適的裝卸設備,裝卸效率地下、裝卸工藝落后。另外,我國仍采用敞車運輸集裝箱,集裝箱專用運輸車和雙層車數量少,而且現有的集裝箱運輸車的設計與集裝箱的標準不匹配,造成了運能的損失。
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既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上馬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系統,因為這將明顯降低集裝箱多式聯運的綜合效率和綜合效益;又不可以放松管理,必須有所側重。主要措施與建議如下:

圖2 多式聯運中心信息平臺
多式聯運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一種先進運輸組織形式,因此,政府應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使用和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特別是在初期發展階段,更需要有一定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包括補貼、稅收、投資和宣傳等。如對研究與培訓、提供新的服務、多式聯運中心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和信息交流等進行前期支持和鼓勵。并采取適當的長期性鼓勵措施,如價格政策,鼓勵建設內陸“港”,取消跨省通往中心港口地區的特殊許可證,減少公路集疏運的過路過橋費用等。
價格和收費問題是貨主最關心的,而且是最敏感的問題之一。為減少集裝箱運輸費收環節多、透明度小等問題,建議采用包干運費方式,明碼標價,實現多式聯運的一次收費。要使集裝箱運價的比價逐步趨于合理,以吸引貨主采用集裝箱多式聯運方式。同時,口岸收費應進一步規范和簡化,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口岸所需開支按隸屬關系和國家規定,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撥給,業務收入全部上交中央和地方財政。

圖3 信息平臺物流結構
現代物流活動中,信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物流與多式聯運體系的重要特征。貨物運輸要“門到門”,信息流轉與單證傳遞也要“門到門”,往往還要先行一步。按照國際標準,加快多式聯運信息系統的建設,統一港航運輸單證,向國際標準靠攏,并完善和推廣電子數據交換的工業性試驗成果和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推廣集裝箱運輸EDI系統的應用,加快信息流轉和單證傳遞速度。具體信息系統結構參見圖2、圖3。
為使有關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推動總體規劃的實施,建議在國內相關區域開展一批多式聯運的示范項目。由國家組織有關部門和省市成立臨時的項目協調機構,從管理體制、政策法規、運營組織、運輸網絡與裝備和人才培訓等方面入手,爭取通過示范項目,建立健全規范的集裝箱多式聯運流程體系。
綜上所述,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給多式聯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一新型運輸組織形式也將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運輸發展來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既存在自由的競爭關系,同時又存在必要的相互協作的關系,有利于在整體的交通運輸系統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多式聯運就是在充分考慮到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需要的前提下,對各種運輸方式進行組合協調,使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降至最低,為多式聯運產品提供時間效益和成本效益,也為多式聯運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1]郭煜,黃四民,蔡臨寧等.創新與效率:探索集裝箱多式聯運振興之路[J].中國信息化,2010(5).
[2]姜軍,陸建.集裝箱多式聯運系統中各種運輸方式最優組合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08(4).
[3]金淳,趙璐,高鵬.集裝箱港口多式運輸系統資源配置協調優化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9(3).
[4]楊志剛.國際貨運物流實務、法規與案例[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3.
[5]Parola,F.Inter modal container flow sina Port system network:Analysis of possible growths via simulation mod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
[6]Chaug-Ing H.Direct versus terminal routing on maritime hub-and-spoke container network.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