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敏 周 正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迄今為止,國內外對于生產性服務的定義與分類沒有統一的界定,但認識已經逐漸趨于統一。本文從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作出如下界定:生產性服務業為商品生產和其他服務的投入發揮著中間功能,是市場化的非最終消費服務,能夠滿足制造業、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對服務的中間需求。
金融保險、信息傳輸服務和軟件服務、租賃與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批發零售、廣告、工業設計、管理咨詢、人力資源服務、公共服務等行業構成生產性服務業的主體。我國國家統計局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金融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產服務業和科研六個行業。本文根據行業劃分的標準,從分析服務業的中間投入系數入手,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現代物流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研發服務業五大類。由于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主要是以居民住宅為主,消費群體以個人消費者為主,用于最終消費,所以不將房地產服務業歸入生產性服務業。
近年來,尤其是“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猛,稅收收入增長率為17.29%,產業稅負達22.72%。從各行業來看,各行業稅負也呈上升趨勢。截至2010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總收入達22692.44億元,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商務服務業稅收增長幅度相對較大,稅收負擔相對較重。由此可見,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采取稅收激勵政策來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提高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生產率的重要途徑。
1.營業稅范圍偏窄。生產性服務業中除了批發零售業、軟件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征增值稅外,絕大多數的生產性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征收的是營業稅。增值稅范圍過窄導致了增值稅抵扣鏈條中斷,例如:現行稅制中的交通運輸業屬于營業稅的征收范圍,增值稅納稅人購買運輸服務產品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在憑票抵扣進項稅額的制度下,導致了增值稅抵扣鏈條的“中斷”。
2.營業稅稅制設計陳舊且行業間稅負不均。一是營業稅稅制設計陳舊,不能滿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營業稅的稅目是按照行業、類別的不同設置的,一共九個科目。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形態(包括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會展、人力資源等),現有法規對一些新興業態顯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原有的營業稅稅目已經不能適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需要。二是部分行業營業稅的稅負過重,沒有突出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金融保險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核心,應是我國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但是我國金融保險業按5%的稅率全額征收,相比于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的3%,稅負較重。2008年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稅收為1376.68億元,2009年金融保險業的稅收達1457.82億元,比2008年增長5.89%,2009年金融保險業的稅負遠遠超過交通運輸業(637.91億元)、郵電通信業(260.37億元)與租賃業(252.74億元)。
3.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偏重直接優惠且導向不明顯。稅收優惠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直接優惠以稅率式和稅基式的優惠方式為主,間接優惠以稅基式優惠為主。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一共12條,采取的優惠方式主要是免稅、減稅、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稅額抵免。
4.個人所得稅制缺乏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鼓勵。人力資本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對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缺乏對相關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政策。稅收政策在人才教育投資上沒有實行稅前扣除制度,缺乏對生產性服務業高級人才的高收入的優惠政策。
1.擴大增值稅范圍。2011年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對上海市的交通運輸業和包括研發及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咨詢服務等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率先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是國內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的全新舉措。因此,借鑒歐洲、拉丁美洲及亞洲大多數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增值稅范圍的改革,將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使其生產性服務業產出中所含流轉稅款能夠在其他產業購入時抵扣,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和稅制保障。
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不高、稅收征管水平的有限性以及增值稅收入分成體制較為簡單,對生產性服務業全面征收增值稅是不可行的,我國的增值稅擴圍只能走漸進式改革的道路。首先,交通運輸業屬于生產過程的延伸、最為貼近增值稅的征稅范圍,應將其先納入增值稅征收體系;其次,在征收管理水平提高和稅制完善的基礎上,考慮對郵電通信業征收增值稅;最后,在時機成熟時,對金融保險業等全部生產性服務業開征增值稅。
2.實施營業稅改革。調整稅目,對部分行業設置專門稅目,滿足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出現了同時涉及不同應稅稅目的綜合性或一體化經營的行業,為避免對這些綜合性服務業重復征稅,有必要針對這些服務行業設置專門稅目。例如,現代物流業包括了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不同應稅科目,考慮到物流業一體化的特點,對現代物流業設置“物流業”專門稅目,按3%的稅率征收,不僅有利于物流企業開展一體化的運營,而且能夠避免營業稅的重復征稅,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優化。
降低營業稅率,減輕稅收負擔,把激勵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作為營業稅改征的重要目標。金融保險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金融保險業稅負過重的問題,將其稅率由5%調整到3%,以避免過高的稅負和行業間稅負差距過大,實現公平稅負。對生產性服務業稅率的調整遵循稅收政策與行業政策相結合的思路,逐漸拉開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稅率間的差異,創造公平的營業稅政策環境來鼓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調整征稅方式,對于服務外包實行差額征稅。允許服務外包企業將支付給承包方的營業額從計稅依據中扣除,減輕服務外包企業的稅收負擔,促進服務業的合理優化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3.完善所得稅優惠政策,轉變企業所得稅優惠方式。企業所得稅優惠方式由直接轉向以間接為主,對生產性服務業實行稅收直接減免的同時,還應完善延期納稅、加速折舊、稅額抵免、成本費用列支等間接優惠政策。
縮小企業所得稅區域性差距的稅收優惠,建立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全國性優惠政策體系。東西部地區在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上存在區域性差異,建立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全國性優惠政策體系,有利于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建立稅式支出預算管理制度。科學的稅收優惠分析評價制度是稅收管理的關鍵,稅式支出預算管理制度能夠解決目前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所存在的缺乏管理和監督的問題,能科學、規范和高效地對稅收優惠進行管理和評價。
4.加大人力資本的稅收支持力度。一是人才教育投資實行稅前扣除制度。將生產性服務業員工的正規教育支出和在職培訓支出列入個人所得稅扣除項目,在允許其100%扣除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加成扣除,加大教育投資,調動個人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積極性;對個人向教育培訓機構和科研機構的捐贈,不設置最高捐贈限額限制,允許稅前扣除;提高稅前列支的職工教育費標準,使得企業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二是高科技人才實行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
[1]呂敏.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發展的稅收政策選擇[J].稅務研究,2010(9):53-56.
[2]劉建民,王鑫.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稅收政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154(29):87 -89.
[3]李文.鼓勵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08(3):87-91.
[4]歐陽坤,許文.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09(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