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錢威
(哈爾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我國各地人才市場陸續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一方面許多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又招聘不到滿意的畢業生。一些觀點認為,此種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部分企業對人才的過度消費分不開,即部分企業忽視自身實際需求,過分要求畢業生的學歷和實踐經驗,從而使得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業難”與“招聘難”現象的同時出現,更大程度上與畢業生自身能力的欠缺有很大關系,所學知識與企業需求錯位,缺乏實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畢業生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各高等院校,應構建更加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高等院校的不同定位,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此類院校以清華、北大等為代表;第二類是專業性應用型大學或學院,主要培養各領域、各行業、各層次的專門人才及管理干部,如律師、教師、工程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等,此類院校的畢業生主要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我國70%以上的高等院校均屬于此類院校;第三類是職業技能型高等院校,主要培養在生產、管理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第二類院校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對于這些院校而言,搞清楚什么是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對于高校自身以及地方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應用型人才,是指遵循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這類人才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技術能力,可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崗位上從事策劃、設計、管理、操作等工作的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在社會中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是在工業化進程中.此類人才非常緊缺。
相對于理論型人才而言,應用型人才更突出“應用”。在知識結構方面,應用型人才強調一專多能,除了要學習、積累起深厚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形成體系化的知識結構;在能力結構方面,應以成熟的技術和規范為基礎,形成包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結構;在素質方面,應具有很好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非專業素養,諸如責任心、心理素質、意志品質、身體條件等。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高速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新目標。然而,用這些目標來審視我國高等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矛盾。
我國高校現行教學機制基本是固定的,學生必須在固定的時間段內接受教育,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拖后,學習計量以學年制為基礎,這種計算方法相對比較籠統,難以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的評估;對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以知識的記憶為主要標準,缺乏對知識應用層面的考核,在這種考核方式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缺乏對于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方面的動力。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求新、求變、求進取的精神,進入社會后往往很難應對面臨的各種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教學手段的設計方面存在著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學場所僅局限于學校課堂。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安排上,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而主要采取“一刀切”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師生之間互動和溝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相對被動,導致其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是單純地吸收老師所提供的知識體系。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發散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多年來,我國高校大多注重“專才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設置上采取了專業細分的做法,導致高校教育中專業設置過窄的現象十分普遍。雖然近十年來,我國通過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逐步縮減了本科專業目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設置過窄的弊端,但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體系之間的深層次的矛盾仍然存在,解決這些矛盾仍然是我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構建應用型人才教育模式應突破精英化教育的傳統觀念,以經濟社會的動態需求為導向,針對地方經濟以及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構建與其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2009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就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省經濟的影響,提出實施“八大經濟區”發展戰略和“十大工程”重點目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省內高校應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八大經濟區”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以滿足“十大工程”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把高校的科研和人力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在課程設置中,應強化對專業工作的適應性,以基礎理論知識為平臺,形成關聯學科和專業技能的協調發展。在課程設置層面,應針對性地研究目標崗位的從業技能需要,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適度設置基礎理論教學,圍繞崗位需要針對性地進行關聯學科課程設置,強化專業課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畢業生具有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知識面較寬、職業素質較高等特點。
培養學生較強的應用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終極目標,無論是理論應用還是技能應用,都離不開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根據與眾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訪談發現,近幾年高校畢業生明顯出現理論知識強于動手能力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與近幾年的高校不斷擴招,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機會分不開。對此,可考慮從兩方面加以解決:一是構建校企聯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同開發實訓教材、構建課程資料庫,保證實訓課程是基于企業真實的工作內容;二是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提高自有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水平和能力,同時聘請企業管理者定期開展案例分析,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之中,通過參與項目的實踐提高學生對企業工作的感知。
學習興趣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讓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能夠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并把個人專業興趣與社會需要結合,將使學生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選修或輔修相關專業課程;同時,高校輔導員應積極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從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長等因素出發,幫助學生確定適合自身條件的發展目標,并根據目標構建個性化的素質拓展體系。
[1]許志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
[2]劉英,高廣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