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玲
(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自主創新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而區域自主創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區域軟環境的改善。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軟環境的競爭;成功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與社會持續而穩定的發展,最終取決于本地良好的軟環境。所以,良好的軟環境系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促進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提高區域創新效率,形成健全的區域創新系統。
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等)而言的一種環境。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它是非物質的、與人緊密聯系的和無形的環境要素集合,如政策、法規、服務和文化觀念等。在中國,軟環境一般包括政務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等。一般來說,軟環境具有系統性、內在性、動態性、公用性和綜合性等特點。
1.軟環境是一個復合環境。即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它要求各環境要素之間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形成綜合系統,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聯,又是由非物質形態因素所構成的復合體,代表著一個有機的整體。
2.軟環境是一個競爭環境。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是“人財物”的競爭,更是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競爭。由于硬環境競爭力的不可塑性,區域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軟環境上。軟環境的競爭是所有軟環境要素的綜合競爭,是對所有要素的整合。
3.軟環境是一個動態環境。軟環境的動態性是由系統性派生出來的。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對外開放和科技進步,軟環境的內涵和外延將不斷得到充實和擴展,人們對軟環境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并對相關無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引發軟環境要素的相應變化。
4.軟環境是一個人文環境。這種界定基于軟環境作為非物質要素的集合,與人緊密聯系。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因此,對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時,必須考慮人的情感、習慣、道德水準和文化素質等人文要素。同時,軟環境作為無形要素集合,是由人所制定或人們在長期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習俗和慣例等構成的。
5.軟環境是一種公共品。軟環境具有公用性和非排他性。一方面,良好的軟環境是所有市場行為主體的共同需求,是建立有序的經濟環境的前提,保證了經濟活動以及交易行為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任何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無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對所有經濟主體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復制性,不會因某個人的使用而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可見軟環境具有非排他性。
綜上,軟環境是一個動態化的整合系統,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
關于高新區的支撐環境的研究,以對美國硅谷的研究較為典型。Saxenian提出,運行機制、企業模式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導致了128公路地區和硅谷兩地區結局的不同。Choong-Moon Lee等人把硅谷的成功歸于其具有特殊的優勢:1.有利的游戲規則;2.高知識密集度;3.員工的高素質和高流動性;4.鼓勵冒險和寬容失敗的環境;5.開放的經營環境;6.與工業界密切結合的研究型大學;7.高質量的生活;8.專業化的基礎設施。除最后一點優勢外,其他都屬于高新區的軟環境范疇。
區域創新環境重點研究了區域整個創新環境的優化。大量文獻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如何營造和優化其所轄范圍內生產系統的整體環境,以提高區域經濟技術的整體競爭力,同時政府也要實現職能轉換。如鄭謙從制度、文化和人力資源三個方面探討了區域創新軟環境的形成路徑。
關于軟環境的建設目標,高云虹認為,區域軟環境建設的目的是通過改善和優化現有的人文條件,使其達到對投資者和各種人才及資源富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學者都強調了政府在軟環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在建設過程中政府要實現職能轉變。如管新帥從分析西部投資軟環境落后的主要表現出發,探尋了造成這一問題的綜合性制度根源,并明確了地方政府在投資軟環境建設中的目標定位進而指導軟環境建設。
通常情況下,區域自主創新系統的主體由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構成。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是自主創新的源泉,中介機構是創新主體間的“橋梁”和“紐帶”,而政府則是整個系統的環境營造者和維護者。區域自主創新主體結構及其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區域自主創新系統主體構成
從圖1可知,區域自主創新系統的各主體共同構建了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他們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和集體學習過程中,建立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復雜社會關系,形成了區域創新的軟環境系統。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的核心就是要實現各創新主體之間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因此,區域自主創新的軟環境建設應從各創新主體入手,選擇合適的建設主體。
其中,政府作為區域自主創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要素,是區域創新活動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區域創新活動的參與者。政府構建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的目的在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其行為將影響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的質量??梢?,政府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軟環境而存在的。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而其他創新主體對其創新活動進行輔助。一般來說,企業在區域軟環境系統構建過程中的行為一般是出于企業自身需要而產生的自發的或無意識的行為,其目的在于獲得利潤。
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自主創新的源泉,是知識生產的核心,形成新技術的重要機構和知識傳播的重要組織。在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系統中,高校和科研機構職能的充分發揮有利于轉變區域內社會觀念,提高各類人才的素質、開闊視野,形成“以人為本”的意識,培養全社會重視人才的觀念,從而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
中介機構作為區域自主創新系統中聯系各創新主體的橋梁,是促進官、產、學、研合作的“媒介”。中介機構主要是通過發揮社會和市場的多方面力量,逐步建立起包括資本市場、信息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的服務體系,為創新主體提供各類服務。
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的建設要求各行為主體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但不同行為主體由于各自特點、行為模式以及追求的目標不同,在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構建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在我國的現行條件下,若由政府外的創新主體作為建設主體,其自發力量無法達到軟環境建設的目標,將造成區域自主創新軟環境的“缺失”。因此,應選擇政府作為軟環境的建設主體。除制定相關政策、加強資金支持外,政府還要主動參與到區域創新系統中,為各創新主體提供各種服務,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中介機構主動進行自主創新,完善區域自主創新系統。
政府營造優良的自主創新軟環境的目的在于激勵、引導和規范企業的創新活動,降低區域內的交易成本,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政務環境包括政府機構、服務職能、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等。首先,政府要轉變執政觀念,轉變政府職能,盡可能減少對創新的直接行政干預而轉為引導創新。其次,通過構建區域科技創新的服務平臺,為創新活動提供各種支持,提高服務質量。第三,科學設置審批職能,規范事權,精簡審批項目、審批環節和限制條件,盡量減少規制負擔,提高政務效率。第四,政府應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并防止權力尋租和權力設租。
法律環境包括法律規范體系,對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和社會的法律意識,是軟環境建設的制度保障。其規范和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作為行政執法主體的政府的行為規范和對市場主體行為的規范。政府可以在國家法律的框架下,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立法,將有關創新政策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區域內的地方法規。同時,從健全地方法律體系、規范執法力度和提高法律意識入手,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并對執法力度實行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機制。
政策環境是政府職能的具體體現,主要包括優惠的財稅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人才政策、傾斜性的產業政策和中介服務政策。其中要特別重視對創新的資金支持、人才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因為融資難、高素質創新人才匱乏和科技成果缺乏經濟效益是阻礙創新進行的重要原因。政策的穩定性、配套性和透明度是決定政策環境優劣的關鍵因素。
社會文化環境應該是開放的、創新的和和諧的人文環境。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助于人們開闊眼界,敢于追求新事物,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才能形成新思維、新思路和新政策,找到技術創新的新方法。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市場環境的建設重點是形成有利于創新企業競爭的有序市場。首先,樹立創新、開放的觀念,推進制度創新,從根本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其次,加強政府對市場機制的規范,建立市場對創新的激勵約束機制,盡可能降低交易費用;再次,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為人們提供一系列能使人們對創新活動進行合理預期和在長期內進行反復博弈的規則。最后,要建立使經濟主體間形成相互信任的誠信市場環境。
互動合作環境內嵌于自主創新軟環境大系統之中,是軟環境有效運行的根本保證。首先,各子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每個部分都是其他部分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次,創新主體間要打破自我封閉的結構系統,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和共同發展的官產學研合作機制。第三,創新主體的行為導致子環境的形成,子環境又對創新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引導,形成能促進創新行為的環境氛圍。因此要根據人們的需要不斷優化子環境,形成良性循環。第四,一個地區的創新活動不是封閉的,要注重區域間的創新交流或消化吸收。
軟環境建設是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軟環境建設過程中,要以政府為建設主體,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各種措施,綜合發展各子環境要素,完善自主創新的軟環境系統。強調軟環境建設過程中各經濟主體間、子環境要素間以及經濟主體與環境要素間的協調作用機制。
[1]趙永新.高新區全環境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
[2]鄭謙.區域創新軟環境構建的路徑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1):53-54.
[3]高云虹.區域發展的軟環境分析[J].蘭州學刊,2004(2):93-94.
[4]管新帥.西部投資與地方政府目標定位[J].經濟論壇,2008(11):4-6.
[5]魏潾.關于經濟軟環境的基本理論研究[J].學術交流,20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