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135)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金融大國、航運大國。在全球化新格局和經濟進一步開放的新形勢下,不管是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還是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實力,都需要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并且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的中心,即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在上海進行雙中心建設,賦予其在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創新先行先試的重要責任,國家顯著加大了對上海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支持力度。
本文基于該背景,以再保險為切入口,借鑒倫敦勞合社保險市場的運作模式來探析上海再保險業的發展,以求提高我國航運企業和保險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增強我國金融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促進金融中心的軟環境建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創新。
全球航運中心主要集中在倫敦、香港、新加坡、阿姆斯特丹、漢堡等城市,他們同樣是金融中心,由最初的“航運大港”逐步轉變為“價值大港”,靠金融服務業的支撐和依托,提升港口的國際話語權。現在日本和韓國都在建設亞洲的航運金融中心,我國上海港在2010年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完全有條件成為航運中心,但金融服務業的軟實力還極度欠缺,和一些世界航運金融中心相比,保險業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保險立法缺乏。我國沒有一部完善的航運保險法,現在最主要的法律依據是《保險法》和《海商法》,但是在海運保險上很多規定并不詳細,與現行國際慣例不符。
2.保險品種發展不均。海運保險主要包括貨運保險、船舶保險、保賠保險。我國在保賠保險方面幾乎是空白,而船舶特殊保險產品缺乏創新。在貨運保險方面,進口主要以CIF報價,出口以FOB報價,這樣保險主要由國外購買,造成大量的保費流失。
3.保險公司規模較小。中國保險公司在全球網絡分布較少,海運保險的保險利益主要在國際間流動,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無法進行追索。
4.復合人才缺乏。保險是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保險人才要具有金融保險專業知識,并且對承保的相關領域有所認識,能夠識別風險,而我國保險人才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
5.缺乏保險專利保護。保險在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和精算,而產品開發后缺乏專利保護,使得新產品很快被其他公司模仿,削弱了開發公司的競爭優勢和利潤,較高的開發成本和較低的收益率,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創新積極性。
6.保險領域的稅率較高。根據表1我國大陸與香港地區及國外航運保險稅收的比較顯示,我國航運保險對公司和個人而言,稅率都較高,這樣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利潤率和工作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也不利于吸引人才。

表1 我國大陸香港地區及國外航運保險稅收比較

企業所得稅對航運保險無免稅收入、減免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稅率為25%,稅前扣除項目中對手續費、防災費等稅前扣除比例有限制。新加坡對船舶險和水險責任險免征所得稅,香港水險保險人的所得稅為16.5%,國外市場稅前扣除項目較多且一般沒有限額。高管及專業人士個人所得稅起征點2000元,最高邊際稅率45%,稅前扣除項目/抵稅項目少。香港的個稅稅率是15%或2%~17%的超額累進稅,新加坡是2%~28%,加拿大是17% ~29%,日本是10% ~37%,美國是15% ~39%。個人稅前扣除項目/抵稅項目多。
在我國有八家再保險公司,中資有兩家:中國財產再保險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外資有六家。再保險業在我國是幼稚產業,除了保險業整體的相關問題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保險公司缺乏再保險意識。保險公司的再保險意識淡漠,沒有充分認清再保險對于保險公司防御風險的保護作用,認為再保險是將保費分出,減少了利潤。
2.我國保險公司缺乏國際信譽。國外再保險行業具有規模優勢,歷史悠久,信譽好,而我國保險業在發展過程中只追求數量和規模而不注重質量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大量違約,嚴重影響了保險業的形象和信譽。并且發展歷史較短,從體制和產品上都無法與國外大型保險公司抗衡。
3.缺少再保險經紀人。由于再保險技術性強,并且需要保險公司之間聯系緊密,而國內缺少再保險經紀人,不能有效協調承保人和顧客之間的權益,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局限了再保險業的發展。
4.我國再保險行業公司較少。我國市場化程度低,再保險公司較少,再保險市場不夠活躍,缺乏競爭力。根據WTO官方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保險服務貿易的進口額為113億美元,而出口額只有16億美元,巨大的進出口差額說明我國保費大量外流。其中,我國90%左右的再保險都流向了國外,因此對國內再保險的需求較少。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業績中,水險部分只占8%。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保險業與國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無論是從保險業務流程上,還是從政策配合到市場結構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因此,本文試圖探析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市場——勞合社的運作模式來改善我國再保險的現狀。以航運再保險為突破口,建立我國再保險市場機制,以此促進上海航運金融的發展和創新,同時為再保險業探路。
300年前,眾多船商在愛德華·勞埃德咖啡屋與資本運營家磋商海運保險,從那時開始,這個咖啡屋憑借著不斷的創新和嚴格的監管,逐漸演變成世界頂級的保險市場。如今,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65%的公司在勞合社投保,其業務范圍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勞合社主要由五部分組成:勞合社委員會、勞合社會員、保險經紀人、承保辛迪加及管理代理人。
勞合社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管勞合社市場內部運作以及將市場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處理全球運營的網絡布局、維護會員利益和保險市場平穩運行、制定市場規則以及代表勞合社出席國際會議。
勞合社會員為辛迪加的承保提供資本,這些會員包括一些世界大型保險集團和上市公司,個人和有限合伙人也可成為會員。
保險經紀人都是一些在國際貿易、法律、保險風險識別方面的專業人士,他們得到勞合社的專業授權,主要促成風險在客戶與承包人之間轉移,代表客戶與承保人磋商保險范圍、保費及索賠等相關事宜。目前有180多家保險經紀商在勞合社市場中運作。
承保辛迪加是由一個或幾個會員組成的集團來承保風險的,核心資本的多樣化和平穩性使得辛迪加的功能優勢可以平穩發揮。管理代理人主要以會員的利益為主來管理辛迪加,他們主要監管辛迪加的承保,員工雇傭以及辛迪加的內部運作。
保險客戶與取得資格的保險經紀商確定需要投保的相關風險,再由保險經紀人與專業承保人討論有關該風險的保費和合同條款,如果該承保人感興趣,會同意承保該風險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剩下的風險和責任以相同方式在其他承保人中分擔,這就是所謂的認購。保險經紀商再將反饋信息與客戶商榷,由客戶下單。剩下的保單細節問題由保險經紀人與該保單的主承包商確定。客戶將保費交給保險經紀人,經紀商扣除相關經紀費后將凈額交付勞合社財務中心進行定期大額結算。勞合社最終將保費交付于辛迪加的管理代理人。
勞合社經過300年的風雨,至今仍然能夠保持其實力,來自于卓越的資本結構。勞合社主要有三層基金保障來確保投保人的利益:辛迪加自有標準基金,勞合社會員基金,中央基金。前兩種是會員自有資金,后一種是集合資產。

表2 勞合社三層保障機制
根據2010年12月底統計,辛迪加自有標準基金390.21億英鎊,勞合社會員基金有138.38億英鎊,中央基金12.85億英鎊,社團基金1.62億英鎊,次級債務證券9.3億英鎊。
勞合社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市場,是許多大型再保險業務的主要承保者,同時也是許多保險市場的再保險首席承保人。通過表3可以看到,再保險在其業績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其利潤的重要來源。勞合社2010年稅前利潤21.95億英鎊,比2009年利潤38.68億英鎊有所減少,主要是因為2010年度美國颶風頻發以及世界各地地震頻繁所致。
勞合社通過資本積聚以及再保險業的大力發展,利用規模經濟擴大其業務范圍和覆蓋率,加強其抗風險能力,使得辛迪加可以承保較大保額的保險,避免單個保險公司因保額損失過大而引起破產的風險。再保險可以避免核保業績的不確定性波動。在國內自然災害嚴重的時候,可以通過再保險將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到國外更大的范圍。通過這些途徑,加強了保險公司的承包范圍和保險產品的創新動力,使得保險業進入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保險行業的發展壯大。
通過對勞合社運作的探析,結合上海航運發展的現狀,我國航運再保險業發展除了要完善法律制度、與國際慣例接軌,降低稅率,培養專業人才,發展航運保險經紀人,加強與國際航運中心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創新航運險種外,還應該考慮從航運保險運作模式上借鑒倫敦勞合社的成功典范。在“十二五”時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可以通過與國外大型保險公司共同承保再保險業務,加強業務上的學習與交流,利用“學習曲線”的作用積累我國再保險的經驗和風險控制能力,引進倫敦勞合社的市場運作模式和構架,通過上海雙中心建設的政策配合,促進保險服務貿易的發展。
[1]孫鳴岐.航運保險是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內容[J].航海,2010(2).
[2]鄭海明.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中航運保險外部環境建設探討[J].上海保險,2010(1).
[3]彭衍濱.上海航運保險產業競爭環境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4).
[4]康甲峰.我國保險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產品創新[J].上海保險,2008(1).
[5]許閑.中國保險市場金融工具創新的現狀與發展[J].南方金融,2009(4).
[6]彭曉博.構建我國再保險市場的途徑[J].中國保險,2009(4).
[7]趙迪.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0(29).
[8]李薇.航運保險,是到嘴肥肉還是燙手山芋?[N].中國水運報,2009-06-08.
[9]陳飛.加快發展我國再保險業的對策研究[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1).
[10]張敬之,彭晗蓉,陳小五.上海加快發展航運金融服務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貨幣市場,2010(4).
[11]吳慧涵.再保險原理與實務[M].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2]胡炳志,陳之楚.再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3]勞合社官方網站勞合社簡介[EB/OL].http://www.lloyds.com/Lloyds/About- Lloyds/What- is -Lloyds/The-Lloyds-Market.
[14]勞合社2010年度報告[R].http://www.lloyds.com/Lloyds/Investor-Relations/Financial-performance/Annual-Reports/2010-Annual-Report/Download-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