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亮 王棟梁 黃慶德
(1.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41;2.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安徽 蚌埠 233041)
2008年中國證監會最新規定,非經常性損益是指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性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人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作出正確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產生的損益。與經常性損益相比,非經常性損益指不經常發生、收益不具有持續性的事項,因而不能反映公司持久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競爭力;若公司通過非經常性損益創造利潤,則說明公司自身的生產經營遇到困難,所形成的盈利在長期內并不具有可預測價值。這樣,公司實際上并不具有發展潛力和成長能力,對這些公司的投資則潛藏巨大的風險。
有鑒于此,證監會從1999年起開始對非經常性損益信息的披露進行了嚴格規制,分別于1999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給出五次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和規范,并取得了不錯的預期效果。孟焰、王偉(2009)選取了1999—2005年中國證券市場的A股數據,對378家上市公司2646個公司年報數據采用每股非經常性損益與每股收益的絕對值比率(|SIPS/EPS|)指標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后年度減去之前年度的|SIPS/EPS|均值絕大多數都是正值,這說明1999年、2001年、2004年的非經常性損益管制所確認披露的非經常性損益逐次增多,也就說明中國證監會的管制規范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但現階段由于公司股票上市額度有限,上市公司成了彌足珍貴的“殼”資源。虧損上市公司為免遭ST處理或“摘牌”厄運,往往會通過操縱非經常性損益等手段與市場監管機構展開博弈。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的現象,且獲得非經常性收益的公司數量遠遠多于發生非經常性損失的公司。朱寒曉(2010)對滬市上市公司2009年年報的披露進行分析,統計數據顯示,在公布2009年年度報告的593家上市公司中,非經常性損益為正值的公司有499家,超過八成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對利潤實現正向貢獻。從非經常性損益金額來看,超過1億元的公司有47家,超過10億元的有雅戈爾、*ST夏新和中集集團;非經常性損失超過l億元的公司有福耀玻璃、ST磁卡和中國華神三家公司。非經常損益占凈利潤比例顯示,超過50%的有99家,占16.69%。
萬平、戴輝(2010)選取2009年100家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進行分析,這100家上市公司都在年度報告中列示非經常性損益的項目和金額及占非經常性損益總額的比重。從比重來看“非流動性資產處置損益”項有97家公司披露,金額比重為46.42%,“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項有92家公司披露,金額比重為24.68%,“除同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業務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所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項有41家公司披露,金額比重為13.96%。這三項占的比重相當之大,也就是說這三項是上市公司經常利用進行盈余操縱的項目。
眾多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微利—巨虧—微利”的模式來規避“最近連續兩年虧損要特別處理(ST),連續三年虧損要暫停(PT)、預警(*ST)或終止上市”的退市機制。蔣義宏、牟海霞(2003)利用滬市1999—2001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以控制非經常項目交易時點為手段,在首次虧損年度確認巨額非經常性損失,在扭轉虧損年度確認巨額非經常性收益,是虧損上市公司規避退市機制的重要手段。
由表1可以看出,非經常性損益為夏新電子扭虧為盈、去星摘帽,發揮了重大作用。連續三年,夏新電子的營業利潤額皆為負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額也為負數。扭虧年度即2009年其非經常損益數額達到近14億之多,是2008年的18倍多,2007年的42倍多。正是這巨額的非經常性損益,使得夏新電子在2009年度順利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這是繼三年連續虧損后首次盈利,避免了被終止上市,對其意義非常重大。

表1 2007—2009年夏新電子盈利狀況 單位:元
為減少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行為,證監會和交易所在公司首次申請發行股票(IPO)、再融資和ST公司申請“摘帽”時,已經將非經常性損益列入了考核指標,多次強調凈利潤應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量依據。這些規定看似對那些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利潤的行為可起到遏制作用,但在界定ST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時,實際上僅著眼于其是否盈利,并不單獨考慮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所以仍然給那些上市公司進行盈余操縱留下極大的空間。如上海梅林在2006—2008年年報中大量運用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來調節利潤,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該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數額三年來呈上升趨勢。2006年非經常性損益金額僅為971萬元,但是2008年非經常性損益卻高達5850萬元,且這兩年的營業利潤皆為負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股東的利潤卻為負數,且每年呈下降趨勢,200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5359.55萬元,達到最低值。
這里涉及一個公式:監管利潤=會計利潤(凈利潤)-非經常性收益+非經常性損失,其中監管利潤是證監會口徑下的上市公司凈利潤,是從投資者角度來衡量公司業績的監管指標。
以往報表使用者往往更多地關注企業對凈利潤的粉飾,而非經常性損失處于被忽略的邊緣,人們似乎不習慣于反向思考損失對凈利潤的粉飾——非經常性損失越多,監管利潤越大。
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凈利潤800萬,債務重組收益2000萬,非經常性損失2500萬。
如果不存在非經常性損失,監管利潤為-1200萬(800-2000);
如果存在非經常性損失,監管利潤則為1300萬(800-2000+2500),超過利潤表中凈利潤800萬,所以應調整前低者。
所以,一般情況下,非經常性收益會導致監管利潤的減少,非經常性損失會導致監管利潤的增加。除非當非經常性損失大于非經常性收益,且凈損失不會導致監管利潤的增加。有鑒于此,證監會早已設防,即上市公司凈利潤是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量依據的。但是,當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失和非經常性收益都存在時,因為非經常性損失可沖回非經常性收益,所以非經常性損失能夠對“監管利潤”發揮粉飾效用。所以投資者應關注首次發行股票(IPO)或再融資上市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失粉飾監管利潤的行為。
我國現行配股條件是:“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凈資產收益率(ROE)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凈利潤,以低者作為計算依據”。雖然配股條件中考慮了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行為,但由于以下原因,仍不能從根本上杜絕盈余操縱的動機:一是“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這一單一財務指標,仍對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起誘導作用,且易被操縱;二是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這兩者有時難以區分;三是上市公司仍可通過其他手段翻新,如關聯交易非關聯化、非貨幣性交易貨幣化、利用政府補助、利用非流動性資產處置損益等,使操縱盈余變得順理成章。因此,為從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配股時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須對配股條件進行更改:(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資產收益率(ROE)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值;(2)增加其他財務和非財務比率。如負債比率、權益乘數(EM)、目標增長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及是否存在重大違法行為、是否已停產等。
我國《公司法》規定:凡是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披星戴帽;若連續三年虧損,則自第三個虧損年度報告披露之日起,暫停上市(PT);暫停上市后,在法定期限內披露的最近一期年度財務報告中顯示公司虧損,將被終止上市。所以,為免遭連續三年虧損,一些ST公司采取“212”盈虧戰術,即連續兩年虧損,然后扭虧為盈,接著再連續兩年虧損,再扭虧為盈。這樣,既能避免退市又能避免暫停上市。因此,需要對《公司法》中有關的規定進行修改:(1)將股票發行“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的規定,修改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累計三年盈利,且具有持續盈利能力”;(2)將暫停上市“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規定,更改為“連續三年的累計虧損超過已實現的累計稅后凈利潤(TATNP)”,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住上市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盈余的行為,也給那些在一年內無法通過主營業務實現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以難得的喘息機會;(3)明確規定盈利或虧損均應以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核算。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傳統利潤表結構已不能滿足報表使用者需要,因此應借鑒英美等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進行表內披露。改造后的利潤表分兩部分,上部由營業利潤、按規定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其他經常性損益組成,得出只包括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下部是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可根據中國證監會列舉的項目逐項列示,也可以按項目的性質和重要性分類列示;最后得出包括非常性損益在內的全部利潤。改進后的利潤表能使投資者更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盈利結構,增強了報表的相關性。但是考慮到成本效益因素,因此還是建議企業進行表外披露。由于披露非經常性損益的主要作用在于計算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每股收益(EPS)和凈資產收益率(ROE),但這三個重要指標均只在招股說明書或定期報告中披露,并不出現在利潤表中。因此,建議公司在反映此項目時,可以將以上指標在利潤表附表中進行披露。由此可以準確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進而提高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
[1]孟焰,王偉.我國非經常性損益信息披露管制效果研究[J].會計研究,2009(6):35-41.
[2]朱寒曉.上市公司非經常損益對盈余質量的影響[J].管理觀察,2010(11):21-26.
[3]萬平,戴輝.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信息披露的改進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0(6):67-69.
[4]蔣義宏,牟海霞.從非經常性損益看盈利質量[J].上市公司,2003(2):5 -6.
[5]陳敏.關注非經常性損失對“監管利潤”的粉飾[J].財務管理與企業績效評價,第16屆中國財務學年會.會計之友,2010(7).
[6]鐘新橋.虧損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分析[J].經濟師,2004(9):131 -132.
[7]魏濤,陸正飛,單宏偉.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3-121.
[8]孟焰,張莉.對非經常性損益確認與披露問題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3(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