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季璐
胡大白:首家民辦高校掌門人
□ 本刊記者 王季璐

胡大白近照
六月高考招生季,作為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黃河科技學院的院長,胡大白頻繁做客于各大教育網站,為考生填報志愿指點迷津。胡大白對這種忙碌的工作已經習以為常。
胡大白曾是鄭州大學中文系教師。1981年,她應邀到河南省修武縣國家建工總局干校講學。就是這次再普通不過的講學,改變了胡大白的生命軌跡。她不幸因公燒傷,燒傷面積達30%以上,“38歲到41歲,正值壯年,我一直在床上躺著。”胡大白說。
三年的病榻生活,讓胡大白思考了很多平時沒有時間思考的問題。“我是大學老師,是國家培養了我,雖然身體殘疾了,但是,我人不能廢,我該做點什么才好?”
“一個人應該找到最能發揮出自己聰明才智的崗位。”電視劇里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胡大白覺得,最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還是教育行業。
當時,高考剛剛恢復,只有少數青年學子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還有很多高中畢業生、在崗職工求學無門。胡大白希望能夠幫助這些人。她了解到:1983年,我國高校入學率不到1%,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然而,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省的高校入學率在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中的排名也是倒數第二。
要想彌補這樣的缺憾,通過成人高考上大學不失為獲得高等教育學歷的一個好方法。
反觀當時的大學,教師所排課程較少,師資存在浪費現象。還有一些老教師剛退休,不知道自己該干些什么。
那為何不把他們的資源優化組合,辦一個輔導班?在想學習的有志青年和教師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這個計劃在胡大白的腦中慢慢醞釀出來。
因公傷領取了殘疾證的胡大白本可以靠著國家養活一輩子,但是,她卻毅然走上了創業之路。
1984年,胡大白的輔導班開始招生。第一個來報到的是她的外甥,胡大白告訴他:“你是第一個來學習的學員。”
但是,開班的喜悅還沒有散去,“紅袖章”就拿著輔導班貼的小廣告來“算賬”。“你們到處張貼小廣告,要罰款30元。”才剛收了一位學員的胡大白說盡了好話,卻還是被“紅袖章”處罰了。
此法不行,那就另謀出路。胡大白找到在報社上班的同學,賒賬刊登了一則廣告,這則帶有鄭重承諾性質的廣告在當地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凡在本班學習考試成績不合格者,退還全部學費。”
回憶當年的“豪言壯語”,胡大白動情地說,“我躺在病床上三年,就是想為社會辦些有價值的事情。辦事就要辦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1984年11月,胡大白第一個輔導班在鄭州四中一間破爛的教室里開班了。這次招生共招到143名學員,分為兩個班。
第一期開班,由于租的教室較小,擁擠不堪,學員們便開始起哄要求退學費。
胡大白忙趕到現場安撫學員:“我請到了一位北師大的碩士來給大家授課,今天聽課免費。既然來了,就免費聽聽。明天十點鐘開始,連續三天,我在教室外面給大家退學費。”就這樣,雙腿傷殘、不能站立的胡大白,在瑟瑟寒風中等著大家,給不愿意繼續聽課的學生退學費。
授課開始了,教室逐漸安靜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學員們聽課漸漸入了神……在后來的三天里,沒有一個學生來退學費。
“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不管風霜雨雪,我都每天陪著學生一起上課,直到晚上10點多才回去。”
付出終會有收獲。1985年4月,首期輔導班學員參加了河南省自學考試。當年6月,河南省自學考試成績公布。胡大白的輔導班各項成績均列河南省第一。黨政、中文兩個專業中,平均合格率高達87%。而當年全省的自學考試合格率只有6%。全省前20名里,胡大白的學生占16人。
當時,河南省許多媒體都報道了這個消息,胡大白和她的輔導班“一舉成名”。
很多同行紛紛來“取經”,探問成功之道。“我辦學堅持兩個‘全心全意’和一條生命線。即全心全意為老師服務;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教學質量是生命線。我身體嚴重燒傷,行動不便,但是每天都堅持去輔導班,學生有任何問題,我都會在十分鐘之內答復他。”
輔導班的成功使胡大白看到了希望。她的輔導班越辦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就像原子核裂變一樣,第二期報名人數就有2000多人,第三期增至5000多人,輔導班開始迅猛發展。”胡大白驕傲地說。
到1988年,輔導班學員已增加至8000多人。專業設置由最初的2個增加到近20個,辦學形式由業余制發展到以全日制為主。
1994年元月,胡大白的自學考試輔導班成為第一個被國家教委批準實施高等專科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并更名為黃河科技學院。
2000年3月,教育部批準黃河科技學院為全國第一個從事本科學歷教育的民辦普通高校。
隨著學校的迅猛發展,作為學校的“掌門人”,胡大白工作更加忙碌起來。不過,胡大白卻從未疏于對家庭的照看。對于黃河科技學院而言,她是學院的院長;對于家庭而言,她還是4個孩子的母親。
為了處理好家庭和事業的關系,胡大白非常理性地把時間分塊兒,在固定的時間做提前規劃好的事情。所以即使學院事務繁忙,她也能兼顧家庭。
胡大白在教育孩子時,更多采取引導的方式,“能干的事情都是盡量讓他們自己干,教會他們如何科學地安排時間,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他們自己去學習。”
為了激勵孩子,胡大白在墻上打了很多小格子,里面包含了生活、運動、學習等各個方面,哪個孩子表現突出,她就會給他們貼一面小紅旗。
正是得益于這種科學的教育方式,胡大白的孩子們個個獨立,成績優異。
20多年來,胡大白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民辦教育發展之路,為國家培養了10萬名本專科畢業生。
同時,黃河科技學院也創造了不少第一,它是第一所實施高等專科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第一所實施普通本科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第一所成立黨委的民辦高校……
面對著種種“第一”,胡大白顯得十分淡定:“民辦教育不同于公辦學校,在辦學中一定要講究戰略,這個戰略就是‘搶占制高點’。也就是不斷地開創,成為‘第一’;而且要不停地搶占,搶占不到,就會面臨生存困難。”
作為黃河科技學院的創始人,胡大白的職位和名氣也不斷增加。現在頻繁面對媒體的她卻時常告誡自己:“黃河科技學院一定要辦好,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