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芳 冼日鳳
余潔芳:女,大專,主管護師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作為一種前瞻性的可靠的分析方法,近年來在醫院醫療風險管理中廣泛應用,它能夠有效提高靜脈輸液的安全性,降低由此造成的醫療風險[1]。2011年1~12月,我院對發生住院病人輸液不良事件利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評估護理工作流程,使輸液程序標準化,減少了由于個人因素導致的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促進了醫療安全[2]。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科開放病床40張,護士10人,護師及以下職稱8人,工作年限3年以下占50%。病人年齡2個月~95歲,均為靜脈輸液治療者,人均用液量5~8瓶。靜脈用藥復雜,配藥種類多達25~40種。試驗組為2011年1~12月綜合病房輸液病人共28 630人次,發生輸液不良事件60例(0.21%)。對照組為2010年1~12月的綜合病房輸液病人,共22 156人次,發生輸液不良事件359例(1.62%)。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HFMEA 方法
1.2.1 確定需要分析的主題:綜合病房靜脈輸液流程。
1.2.2 組建HFMEA團隊,由流程中參與的人員組成一個團隊,包括護理部主任、質量管理科科長、護士長、骨干護士等6人,均曾接受過HFMEA培訓。
1.2.3 繪制靜脈輸液流程
醫師開具醫囑→護士核對并打印醫囑及輸液卡→責任護士黏貼輸液卡,擺藥→夜班護士核對→責任護士核對配藥→床邊核對、輸液→巡視→宣教。
1.2.4 靜脈輸液失效風險分析 運用頭腦風暴法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針對流程中每一個步驟列出失效模式、原因及失效影響,確定風險優先指數(RPN)。RPN=(S)×(O) ×(D),S即影響嚴重度,O即失效模式出現的頻度,D即不可探測度,S,O,D的等級分均為1~10分[3]。所有成員對每個失效模式的嚴重度、頻度、不可探測度給出一個適當的分數,最后取平均值,然后由團隊成員達成共識,一致通過所得數值。
1.2.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配對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靜脈輸液失效風險分析(分)
3.1 加強醫囑核對 安排2名責任心強、專業知識扎實的高年資護士負責每天的醫囑核對和打印,第1 d長期醫囑由雙人核對,以后每天只核對新醫囑,每周護士長和醫囑護士總核對所有的醫囑。發現錯誤醫囑及時報告醫師處理,杜絕錯誤的醫囑轉入下一程序。
3.2 再造備藥流程,避免粘錯輸液卡 將各種外表相似、規格相同的藥物以不同顏色的標識區分,分區放置。如紅色區為葡萄糖、橙色區為糖鹽、藍色區為生理鹽水、黑色區為甘露醇等,標識一目了然,避免了將生理鹽水誤粘葡萄糖的現象。當天下午責任護士擺放次日的輸液藥物,夜班護士再次核對并簽名。
3.3 把好配藥關,準確配制藥液劑量 小兒與成人輸液分區放置,小兒用藥特殊劑量時下畫粗紅線,氨茶堿、氯化鉀等高危藥在藥瓶上掛紅色的“請仔細看準劑量”的警示牌,雙重標識提醒配藥護士注意。每天增設1名護士專門負責為小兒配藥,避免了配制成人藥物形成的習慣性思維,把小兒用藥氨茶堿劑量25 mg誤認為0.25 g的嚴重給藥錯誤。
3.4 嚴格執行床邊反問式核對 據調查,擔心護士加錯藥、輸錯藥是病人最關注的輸液安全問題[3],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才能杜絕醫療差錯的發生。我院收治農村病人比較多,且姓名接近的幾率達26%,給藥前堅持用2個或以上項目確認病人身份,反問病人的姓名及年齡,并要求病人或家屬指認輸液卡上的姓名,得到確認后方可執行操作。昏迷、意識不清、失語的病人以腕帶標識身份,復印醫保卡掛在床頭,以利于核對病人信息,確保病人輸液安全。
3.5 加強護士培訓 首先加強低年資護士培訓,內容包括:輸液技術、留置針應用、穿刺部位保護、藥物配伍禁忌等6大內容。培訓方式采用:院、科二級培訓,院級培訓護士長及護理骨干;科室每月由護士長組織1次靜脈輸液及留置針實體操作訓練,護理部每年安排為期2個月的集訓,由醫院靜脈輸液小組負責,每次培訓均由護士扮演病人角色互相輸液,培訓結束嚴格考核,不合格者繼續下一輪培訓。加強藥物知識培訓,提高辨別藥物質量、掌握藥物配伍禁忌的水平。每季度護理部組織全院護士培訓近期應用新藥的相關知識,科室每周1次利用晨會10 min學習新藥的使用說明,尤其中藥注射液,并規定:在輸注中藥注射劑前后應用生理鹽水沖管[4],避免出現配伍禁忌、藥液混濁等不良事件。
3.6 增加護理人力,加強巡視,及時更換液體 增加6名護士,使床護比達1∶0.4,并以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為推手,以包干責任制模式為切入點,每位護士管4~6床病人,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護士站前移,減少護士來回跑動時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巡視病房,關心病人,迅速更換液體,及時發現輸液不良事件。

表2 實施HFMEA管理前后6項高風險因子RPN值對比(分)
HFMEA為系統流程,它作為一種質量管理模式,提出了“一次就將事情完全做好”的全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是采用量化方法尋找、分析問題的潛在原因并予處理,從而達到質量改進的目的[5]。靜脈輸液作為常用、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具有穿刺方式多、留置時間長的特點。但病人在接受輸液治療時,輸液風險客觀存在[6]。尤其是綜合病區病人病種復雜,藥物品種繁多,劑量濃度不一,小兒成年病人混雜,加上低年資護士占比例大,這些原因均給輸液治療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更加大了輸液管理中的風險。因此,綜合病區更強調護士必須具備牢固的專業理論、藥理知識、工作責任心和慎獨精神。本院為了提高綜合病區輸液安全性,運用HFMEA管理模式,采用量化方法檢視輸液流程中存在和潛在的失效模式,分析風險原因并予以處理,從而達到質量改進的目的,如:加強查對制度落實和病人身份的核查;強化輸液技能和藥物知識學習;增加輸液瓶和特殊劑量警示標識;增加護士,加強巡視,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等措施,使各環節失效風險指數明顯降低,導致綜合病房靜脈輸液不良事件由原來的1.62%改善為0.21%,減少了輸液風險事件的發生,保證了病人用藥安全。
[1]曹艷佩,馬 昕,楊曉莉,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用藥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1,18(2):37 -39.
[2]劉碧瑤,沈 毅.“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醫院醫療風險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2005,22(二):73-76.
[3]汪 輝,徐 蓉.住院病人靜脈輸液安全需求調查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4):2233 -2235.
[4]趙楠,項春雁.中藥注射劑靜脈輸液安全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0):45 -47.
[5]韓艷萍,毛敏芬,張 兒,等.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醫囑執行過程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3):2153 -2155.
[6]朱建英,張玲玲,韓文軍,等.靜脈輸液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53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