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蘭
我院外科分為3個病區,分別為外一科(普外科、胸外科)、外二科(骨科)、外三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為了解我院醫院感染狀況,以便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我們對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狀況進行回顧性調查與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調查時間為2010年1月~2011年12月,調查對象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共7067例。調查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由院感科專職人員組織實施,分三組,分別對我院外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進行調查。調查前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查閱我院外科出院患者的病歷資料及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查閱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發病例數、基礎病、患者標本送檢和致病菌分布、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逐項填寫調查登記表,由調查組對調查數據和資料進行統一整理、統計和分析。診斷標準依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執行。
2.1 醫院感染發生情況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住患者22 435例,醫院感染發生102例,108例次,醫院感染率0.45%,例次感染率0.48%。外科共收治住院患者7067例,發生醫院感染53例,56例次,醫院感染率0.75%,例次感染率0.79%。該醫院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同期醫院感染率。
2.2 醫院感染科室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外科發生醫院感染的53例中,外三科醫院感染29例,感染率占54.7%;外二科醫院感染15例,感染率占28.3%;外一科醫院感染9例,感染率占16.98%。詳見表1。

表1 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科室分布情況(例)
2.3 53例外科感染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情況(表2)

表2 53例外科感染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情況
2.4 醫院感染致病菌分布情況 53例感染患者送檢標本28例(主要是尿液、血液、痰、傷口分泌物),送檢率52.83%,分離出致病菌15株,陽性率53.57%,詳見表3。

表3 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2.5 易感因素 外科患者醫院感染與患者基礎病、侵入性操作有關。53例醫院感染病例中,顱腦損傷19例,占35.85%;骨折15例,占28.30%;泌尿道術后 10例,占 18.87%;胸外科術后4 例,占7.55%;燒傷2 例,占3.77%;電擊傷1 例,占1.89%;闌尾炎術后1例,占1.89%;疝氣術后1例,占1.89%。53例醫院感染病例中有38例行侵入性操作,占71.70%。
2.6 抗菌素使用情況 7067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藥物4086例,抗菌藥物使用率57.87%。其中預防用藥1936例,占47.38%;治療用藥2150例,占52.62%。一聯用藥2438例,占59.67%;二聯用藥1423例,占34.83%;三聯用藥225例,占5.51%。
3.1 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情況分析 通過對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病例的調查可知,我院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同期醫院感染率,醫院感染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基礎病、侵入性操作、抗菌素使用是外科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外三科是醫院感染高發科室,醫院感染29例,感染率為1.33%。外三科多為腦血管和腦神經疾患的患者,多數患者病情嚴重,入院后接受呼吸道侵入性操作,特別是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破壞了正常的呼吸道屏障,氣管插管氣囊周圍分泌物的淤積和下漏使細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1]。留置導尿管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隨著尿管留置時間的延長,泌尿道感染率增加[2]。中心靜脈置管是有創操作,由此引起的血源性感染已成為導致原發性菌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竇敏[3]報道,導管留置4~7 d感染率為1.1%,留置8~14 d感染率為20.8%,留置15~21 d感染率達78.9%。多次置管對機體的正常皮膚黏膜造成損傷,使細菌易于侵入[4];在進行相關護理操作時,病房環境、護理人員經驗不足,也可使病原菌侵入傷口而發生感染。
其次顱腦外傷和骨折患者,治療周期長,患者住院時間多數超過平均住院日,醫院是多種病原微生物聚集的主要場所,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引發醫院感染的幾率會明顯增加[5]。部分患者長期臥床,機體免疫力下降,也可導致呼吸道感染。
調查結果顯示,醫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占26.66%,其次是銅綠假單胞菌,占20.00%。大腸埃希菌是引起膀胱炎、腎盂腎炎的常見致病菌。尿道手術及插管易發生銅綠假單胞菌感染[6]。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臨床上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耐藥菌株不斷增多,且有形成多重耐藥傾向[7]。
3.2 醫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據本院外科醫院感染發生的特點,院感科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控制措施,首先是加強醫務人員的院感知識培訓,使醫務人員積極參與醫院感染監控,加強對重點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的醫院感染監控。(1)針對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對相關科室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指導醫護人員正確掌握導尿的適應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插管前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置管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置管后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避免不必要的膀胱沖洗,縮短尿管留置時間,降低因導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2)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加強醫務人員的無菌觀念,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對實施機械通氣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規范口腔護理,進行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和手衛生規范。(3)高齡、病情嚴重、置管方式、置管留置時間、置管次數、護理人員經驗、病房環境等是深靜脈置管術后患者相關感染的因素。臨床工作中,我們針對上述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措施以降低中心靜脈置管術后的感染率,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醫療服務。(4)針對外科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高的情況,加強病原菌的監測,提高標本的送檢率,強化臨床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5)改善手衛生設施,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做好病房的空氣消毒和通風換氣,保證室內空氣衛生質量,加強對外科醫院感染高?;颊咭赘幸蛩睾臀kU因素的監測和管理,達到有效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
[1]蘇美如.神經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2):124.
[2]王金鎖,劉 輝,劉芳芳,等.留置導尿病人醫院感染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0,27(2):207.
[3]竇 敏.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0,9(2):55 -59.
[4]胡占升,于學江.三種不同途徑經皮深靜脈置管術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6):642 -643.
[5]翟紅巖,徐立鑫,張 娟,等.某部隊醫院感染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0,27(2):174.
[6]劉運德主編.微生物學檢驗[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69.
[7]許宏濤,陳東科,俞云松.等.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產β-內酰胺酶耐藥機制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