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卿 李亞龍 茹保健 李煒青 李 娜 王 弘 孫風新 周朝霞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觀念也有了飛躍的發展,以往的功能性護理已逐漸被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化護理所取代,同時,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精神科病房往往不需要家屬陪伴,患者的孤獨感、陌生感更強,這些不但影響其個人行為,而且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護理質量是醫院護理工作的目標,很多因素影響護理質量的效果,而患者作為被照顧對象,是護理質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開展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的分析尤為重要,為促進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提供了依據。國內有對綜合醫院患者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的研究,尚沒有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研究。本研究則對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需求及滿意度進行相關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我院精神科病房的住院患者100例,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1份,問卷有效率91%。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1]。其中男70例,女21例。年齡16~62歲,平均(45.8±16.9)歲。住院時間25 d~1年。病種:精神分裂癥67例,躁狂發作8例,抑郁發作8例,神經癥8例。其中封閉病房48例,開放病房43例。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0例,中學50例,大專15例,本科6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參照綜合文獻[2,3]結合精神病患者的特點并請專家審閱評議后使用。問卷由三部分組成:患者的基本資料、需求內容及滿意度內容。(1)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2)需求內容和滿意度。需求內容和滿意度均由信息溝通、生理舒適、家屬陪伴、制度性護理行為、對患者關懷、環境設施等6個方面構成。需求內容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非常需求”為4分,“需求”為3分,“不需求”為2分,“根本不需求”為1分。滿意度也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非常滿意”為4分,“滿意”為3分,“不滿意”為2分,“根本不滿意”為1分。工作人員向患者讀指導語,介紹填寫問卷的意義,并向患者保證問卷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問卷由患者獨立填寫,以避免他人對問卷的干擾。
1.3 問卷信度 需求部分6方面的信度范圍為0.7650~0.9267;滿意度部分 6方面的信度范圍為 0.7824~0.8965。問卷信度均大于0.7,達到調查研究的要求,信度可靠。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頻數、百分比、均數等方法描述一般資料;通過線性相關分析方法討論住院天數與患者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運用t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病種患者的護理需求或滿意度的區別。檢驗水準α=0.05。
2.1 9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需求(表1)
表1 91例精神病住院患者的護理需求(分,±s)

表1 91例精神病住院患者的護理需求(分,±s)
排序 需求項目 分值1對患者關懷3.31 ±0.11 3.47 ±0.34 2生理舒適 3.45 ±0.23 3信息溝通 3.42 ±0.22 4家屬陪伴 3.38 ±0.12 5環境設施 3.35 ±0.13 6制度性護理行為
2.2 精神科住院患者護理需求與相關因素分析 開放病房患者與封閉病房患者對生理舒適的需求方面有顯著差別,封閉病房均值為(3.09±0.12)分,開放病房均值為(3.28±0.12)分,兩者比較 t=8.616,P <0.05。神經癥、抑郁癥、躁狂癥與精神分裂癥對生理舒適的需求有明顯的區別(P<0.05),其中精神分裂癥均值為(3.24 ±0.12)分,抑郁癥均值為(3.35±0.23)分,躁狂癥均值為(3.53 ±15),神經癥均值為(3.55±16)分,神經癥對生理舒適的需求最高,依次是躁狂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
2.3 9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滿意度(表2)
表2 9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滿意度排序(分,±s)

表2 9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滿意度排序(分,±s)
排序 類別 分值1對患者關懷3.10 ±0.11 3.25 ±0.45 2生理舒適 3.23 ±0.35 3家屬陪伴 3.15 ±0.22 4信息溝通 3.22 ±0.22 5環境設施 3.12 ±0.12 6制度性護理行為
2.4 精神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與相關因素分析 不同病種間對家屬的陪伴需求的滿意度有顯著區別(P<0.05),其中神經癥均值為(3.46 ±0.25)分,抑郁癥均值為(3.40 ±0.12)分,躁狂癥均值為(3.25±0.13)分,精神分裂癥均值為(3.16±0.11)分,神經癥患者對家屬陪伴的滿意度最高,依次是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住院精神病患者對環境設施的滿意度與住院天數呈正相關(r=0.245,P<0.05),住院天數越長,其對環境設施的滿意度越高。
3.1 對患者的關懷是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主要需求 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關懷的需求占第一位,這與張月卿等[2]的研究結果有一定差異,張月卿的調查結果表明,對患者關懷的心理需求僅為54.51%,表明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痊愈后所面臨的壓力更大,他們出院后要面對社會和家人對自己的不理解、歧視,這就要求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讓患者感到自己也有尊嚴,并能得到尊重。
調查結果同時發現患者最不滿意的是制度性護理行為,這與張月卿等[2]研究結果一致,由于精神病患者在思維、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的異常,常導致生活懶散無規律,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約束能力。護理人員作為管理者要求患者按醫院的要求去做,而患者認為剝奪了他們的權力,不尊重他們,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斷改進,以方便患者和舒適的個體化護理方向發展。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護士對患者的態度、語言以及關心是患者的最大需求,也是主要需求,甚至超過了對疾病的檢查和治療以及家屬的陪伴。這也說明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依賴,因此,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的同時應給予患者和藹的態度,微笑的服務,熱情的言語,使他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關愛是至關重要的。
3.2 封閉病房和開放病房患者對生理舒適需求方面不同精神科住院患者對生理舒適的需求僅次于對患者關懷的需求,占第2位。研究結果同時發現,開放病房患者與封閉病房患者對生理舒適的需求方面有顯著差別,開放病房對生理舒適方面需求較高,這與洪善娟[4]對精神科開設家庭化病房試行個性化護理的探討一致,這可能與開放病房的特點有關,在我院入住開放病房的大多是病情較輕的患者。開展開放式病房管理使患者感到更舒適,對于病情較輕及恢復期的患者,有家屬陪伴的條件下,我們應盡量讓其入住開放病房,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3.3 不同病種精神病患者對家屬陪伴需求方面的滿意度不同 神經癥患者對家屬陪伴的滿意度最高,依次是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這可能與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關,神經癥患者更需要家屬的心理支持;也可能與患者的病情病種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知力較差,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愿望。
3.4 精神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與護理需求的排序不一致 調查結果顯示,精神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與護理需求的排序不一致,這與邵文利等[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本研究中家屬陪伴滿意度高于信息溝通,而邵文利的研究結果顯示信息溝通滿意度較家屬陪伴高,與護理需求的排序一致,表明精神科患者和正常人在護理需求和滿意度方面是不一樣的,精神科患者更依賴護理人員,需要從護士那里得到更多的有關疾病的信息,所以我們要始終做到讓患者滿意,使他們信賴、支持醫院,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2]張月卿,吳亞卿,黃金茹,等.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開展優質護理的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C):55 -56.
[3]邵文利,楊 莘,李淑迦,等.住院患者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888 -890.
[4]洪善娟.精神科開設家庭化病房試行個性化護理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