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面對中職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普遍不高的情況,筆者著重探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編演課本劇是如何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中職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忽略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問題,學生適應不了崗位的要求。要改變這種現狀,筆者以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為切入點,以孫犁小說《荷花淀》為例,談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編演課本劇《水生嫂》如何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一.“讀”和“寫”能力的提升
第一,學生“讀”的能力提升。如果學生連“讀”都不會,那就談不上“寫”。學生編好課本劇的前提是“讀”好文本。首先必須要對所改編的課文反復閱讀后,還要查找相關背景,才能領略作者的創作想法,這是讀懂文本的前提。其次學生要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故事情節來設計戲劇結構,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把握人物個性,只有對文本熟悉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創作出富有個性化的劇本。比如,學生編寫完《荷花淀》課本劇談體會時,他們是這樣說的,“水生嫂”是勤勞、善良,體貼、溫柔的賢妻良母,又是深明大義的忠貞、勇敢的女子。《荷花淀》對水生嫂的語言、行動都有細致描寫,但是她的衣著、神態還要借助我們的想象,就是這種想象激發了我們創作劇本的沖動。學生們為了寫好劇本,再次精讀小說全文,特別是水生嫂和水生的形象方面,增加學生們的想象內容,最后,編寫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修改、整合,最終創作出一部情節完整,人物鮮明的課本劇。
第二,學生“寫”的能力提升。學生編寫劇本必須會運用戲劇知識、寫作知識。學生根據小說《荷花淀》的故事情節,結合所學的戲劇知識,將小說《荷花淀》改寫為劇本,最后設計出《荷花淀》戲劇結構:別夫、探夫、遇夫、學夫四幕劇。根據小說中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具體場景等全都變換成劇本的形式,比如,小說中人物的語言變換為人物臺詞,小說中人物的動作描寫轉化為人物表演的動作,在編寫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想象和聯想,借助寫作知識,創作劇本,大大提高了寫作能力。
例如課本劇《荷花淀》中“別夫”這一幕,學生是這樣寫的:
(畫外音)女人繼續編著葦席。不一會兒,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有時她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水面籠起薄薄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清新的荷葉荷花香。
這時大門還沒有關,丈夫還沒有回來,她焦急地望著一直通向前村的大路。
很晚丈夫回來了,這年輕人不過二十五、六歲,頭戴一頂大草帽,身穿一件潔白的小褂,黑單褲卷過了膝蓋,光著腳,他叫水生,是小葦莊游擊隊長,黨負責人。今天領著游擊組到區上開會才回來。
從學生創作出的劇本可以看出:學生仔細研讀小說《荷花淀》之后,對小說的詩意美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樣在改寫創作中才能保留出詩體小說的畫面美,特別這個畫外音更是展示出水生嫂勞動的詩意美,顯示出學生寫作的創造力。
二.“聽”和“說”能力的提升
為了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素質,《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作為一種戲劇形式,課本劇要“聽”還要“說”,這是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絕好途徑。這里的“聽”,是指演員之間的互相傾聽還有觀眾的傾聽。學生在觀看表演時仔細傾聽其中是否有不符合人物個性特點的語言,歸納判斷學生表演的優劣。特別是課本劇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學生只有通過仔細傾聽、細細領悟才能“聽”出來,因此學生表演、欣賞課本劇,學生的理解力、注意力、表達力能得到更高的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得到更快的提高。例如,在觀看了課本劇《荷花淀》之后,有學生在進行評價時說:“我認為水生嫂的表演還不夠好,特別是她非常強硬地對水生埋怨說:‘你走,我不攔你,可家里怎么辦?。這一句話說得口氣過于強硬,不符合水生嫂溫柔、體貼、深明大義的性格,如果水生嫂的性格這么暴躁易怒,怎么還會支持丈夫英勇殺敵呢?如果沒有出色的“聽”的能力,學生何來如此精彩到位的講評?課本劇對學生“說”的能力的提升更是顯而易見的。課本劇表演不但能提高學生普通話的水平,還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在表演中,演員既要揣摩人物角色的性格、心理、行動,又要了解人物說話時語速、語氣、語調、表情、手勢等內在涵義,學會用一定的言語表達技巧、恰當的體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為以后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基礎。
總的說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來編演《荷花淀》,將閱讀與欣賞、劇本寫作、口語交際的知識、方法、技能綜合地應用,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他們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相應地得到了提升。
楊彩云,武漢供銷商業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