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迅速發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傳統的“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靜止不動的掛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它具有形象、直觀及交互的特點,通過視聽結合、聲像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英語多媒體教師學生角色;分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迅速發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傳統的“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它的形象性、直觀性及交互性的特點,將靜止的掛圖表現不出來的特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通過視聽結合、聲像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
然而,在英語教學中又如何來正確理解并且正確使用多媒體呢?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目前有的老師在課件制作中,有一種貪大求全的趨向,追求界面優美,追求有聲有色.結果導致制作費時、費力,有時為一節課需準備1-2周,極不實用:而還有一些教育者則指出:多媒體教學實際上是“偷懶”教學.教師成了放映員,只顧忙著播放預先制作的課件或剪剪輯資料,既不深入講解,也無重點、難點板書,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扭曲了多媒體的實效性。因為確實有一些教師迫于學校的號召.或是急于追趕潮流,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避重就輕松,學生眼花繚亂的一節課后什么也沒學到。
針對以上兩種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誤解和誤用,筆者結合自己在一線的工作經歷,來談談英語多媒體教學對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
一、準備階段
(一)教師的角色
在一堂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的英語課上,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他們主動探索的的精神,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各種信息資源,要么聲音,要么圖象,或者文字。老師在確定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及各資源所起的作用后,就要開始進行大量的資料查找,編輯和整理工作。為此,教師必須掌握多媒體技術,能在網上查找信息,并且開動腦筋對手上資料進行分類取舍,決定每樣資源用多少,怎么用。只有具備了教育技術能力制作出的課講才能完全體現作者的意圖,才能達到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而這些就是教師在課前頗下功夫,頗花時間的準備工作。例如: 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這兩個單詞的時候,預先通過互聯網尋找素材,下載、打印、自制圖片,教學時我分別出示了幾張圖片(一些櫥具和兩位櫥師),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直觀感知,從第一印象開始就對他們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識, 從而避免了對這兩個詞匯的混淆. 然后再通過"He is a good cook, he has a lot of cookers."這樣的例句加深學生對他們的理解和運用。
(二)學生的角色
一般來說,我們對學生課前的準備要求是要先預習課文內容,要求學生預習新單詞,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由于這課涉及到陌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會有一定難度,所以要求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適當通過因特網查找相關背景資料。
二、實施階段
(一)教師的角色
教師不在是傳統理念里的“活字典”,知識的“儲備箱”。教學過程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與傾倒的過程。一位語言學家說過這么一句話:“Language is not taught;it is learnt.”(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的過程,然而這也并非是否認教師的主導地位,也不是說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事實上,教師的主導
作用發揮的越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越充分的得以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當組織者,啟發者,引導者和評論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要有主題,有秩序的組織教學,還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及時、正確的總結、歸納,評論他們在學習中取得的成績。
(二)學生的角色
中學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手段應用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重形式,輕內容。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中,通過語言、圖像和聲音的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左右腦并用,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不再處于以往被動聽課的位置上,不思考,只知道忙著記筆記,而是積極參與,成為主體,使課堂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以進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際。在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其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經常得到鍛煉,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根據老師在多媒體教學中提供的圖片,資料和問題,學生要積極組織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和討論,主動尋找答案,以掌握課堂所學知識。最后,可以有適當的情景活動,以鞏固成果,活學活用。
三、總結階段
(一)教師的角色
在上完一節課后,老師的工作可算是完成了一大半了。這時需要做的是總結,總結本堂課的教學目的,然后布置適當的作業。以9年級第七單元的self check第二部分為例,題目要求學生對金門大橋(the gold gate brige)、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英國的大擺鐘(Big ben)、法國的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有所了解,才能完成所謂的“which of these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rite an article about why you would like to go there”。因為以上這四個地方的都是外國的有名建筑,但是介于多數人都沒有去過這些地方,所以對這些地方的歷史、地位等都不是太了解,所以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3-4個人為一組,在網上收集這些地方的資料,對這些地方有所了解后再進行作答。這樣學生既對這些地方有了初步了解,又完成了題目規定的任務,同時又讓學生對網絡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學生的角色
傳統歇息方式以記憶、背誦、理解為目標,而以網絡資源為輔助手段的學習通常有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而目的正是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這一問題,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即:發現問題——提出設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成果,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
針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四人一組。按照以往的做法,學生首先討論選擇自己的課題,確定要介紹的方面,提出設想,然后分工合作,有照圖片資料的,有找文字資料的,有找音頻視頻資料的。大家分頭上網,獲得感性知識。找到資料后共享收集的信息,進行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每小組運用PowerPoint制作出幻燈片,在下一堂課中介紹。
在這一系列工作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查找資料,與人交流等多種形式,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滿足了好奇的心理,獲得了積極的成就體驗。完全做到了主動學習!
一些語言學家打了這樣一個比喻,現在的英語教師應該擔當facilitator(幫助者)的角色,而放棄master(教書先生)的角色。因為英語學習不光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技能。就像游泳一樣,教練游得再好,也不如自己親自練習學得快。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游泳池,而鼓勵學生下水去游是靠英語教師來完成的。
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確實讓老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轉變。雖然教師講課的時間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多了,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體現。在一節成功的多媒體英語教學課上,學生是表演者,而老師是策劃員,設計者,主持人及導演。課堂的成功與否就要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分配是否到位,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扮演得怎么樣?總之,多媒體教學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攜手并進吧!
參考文獻:
[1]范坤.教師與學生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深圳外國語學校.
(作者單位:浙江省建德市新世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