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穎
毛澤東的詩詞,內容博大精深,是中華詩詞史上的又一座豐碑,這與他本人的思想、性格、經歷、學識和藝術修養有著密切關系,其中,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湖湘地域文化的熏陶,是成就毛澤東詩詞獨特思想與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湖湘文化特別是韶山鄉土文化是毛澤東詩詞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突出表現
毛澤東在韶山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8歲起,進入私塾讀書,用他自己的話說,讀了“六年孔夫子”。1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進入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在這里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911年毛澤東決定離開東山去省城長沙求學,他改寫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的一首七言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以此表明心志。
長沙求學對毛澤東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1918年春,毛澤東在《送縱宇一郎東行》里曾自豪地說:“少年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表達了他對以屈原、賈誼為代表的愛國憂患意識和人杰地靈的湘楚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繼承和仰慕。在長沙求學和工作的期間,毛澤東組織過新民學會,主編過《湘江評論》,創辦過文化書社,積極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和改造社會的真理,最后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作為政治家兼詩人的毛澤東,是在湖南韶山和長沙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并由此走向全國而聞名天下的。
韶山,地處湘江中游西岸,是一個群山環抱的“風水寶地”,虎踞龍盤,景色秀絕。韶山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有“韶山八景”和“韶峰四絕”等著名自然景觀。秀麗山水對毛澤東的身心起到了凈化作用,陶冶出毛澤東率真、淳樸、倔強、浪漫而又多情的個性,在詩歌創作上給他以豪氣、靈氣。
在毛澤東的筆下,寫山,有岳麓山的“層林盡染”;昆侖山的“橫空出世”;廬山的凌空“飛峙”;鐘山的“虎踞龍盤”;六盤山上“紅旗漫卷西風”;五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革命圣地井岡山在革命戰爭年代是“森嚴壁壘”“眾志成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則是“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寫水,有湘江“碧透”,贛水“蒼茫”,金沙水“拍云崖暖”,洞庭“波涌連天雪”,長江“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無論是寫山還是寫水,超乎山水之上的樂觀豪放的情懷都被表達得酣暢淋漓。
毛澤東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七律·到韶山》中詩人通過對韶山32年間的斗爭歷史的回憶和今昔面貌的對比,深情地表達了對故園的懷念,突出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曠世豪情,贊頌了韶山人民的革命精神、建設精神。在毛澤東公開發表的詩詞中涉及湖南的詩詞,除《七律·到韶山》外,還有《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沁園春·長沙》《西江月·秋收起義》《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等以及詠屈原的七絕一首和詠賈誼的七絕七律。這些詩詞雖寫于不同年代,不論是寫湖南山水,還是寫三湘人物,都洋溢著以屈原、賈誼為代表的愛國憂患意識和以湖湘文化為代表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寄寓了詩人對故土鄉親的無限情思,這種湖湘情結成為毛澤東詩詞中最為突出的一大特色。
二、湖湘文化特色在毛澤東的革命經歷和思想發展脈絡中有集中表現
湖湘文化包羅萬象,兼收并蓄,有極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其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經世致用的務實作風,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等主要特點,在整個毛澤東詩詞中都有鮮明的展現。
早在1915年,毛澤東為挽學友易昌陶英年早逝寫的五古詩:“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明確表達了御侮殺敵的報國之志。1918為羅章龍赴日壯行:“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抒發了進步青年的遠大志向和博大愛國情懷,勉勵友人像鯤鵬展翅一樣成就一番偉業。在《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念奴嬌·昆侖》中,也同樣表現了要改造人類社會的宏偉氣魄和偉大力量。這些詩詞在充分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象的同時融匯著昂揚、濃摯、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種以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以解放全中國為重要內容的愛國主義,顯示了詩人壯闊的胸襟。
正是這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愛國情懷和革命奮斗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毛澤東號召廣大人民群眾自力更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如《水調歌頭·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等,贊美了廣大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主人翁姿態,歌頌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描繪了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美好未來。
毛澤東詩詞在藝術上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創造性地運用和發揮神話傳說及其形象的社會功能,創造了一種神奇廣闊的境界,體現了中華民族尤其是湖湘故土的浪漫主義文化精神。
在1931年春的《漁家傲·反每一次大“圍剿”》中,毛澤東運用和發揮了共工以頭觸不周山這一神話傳說。“不周山下紅旗亂”,以共工喻工農紅軍,共工一怒而觸不周山,引起天地翻覆,曲折而又生動地表達了工農紅軍的社會理想與斗爭精神,古老神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蝶戀花·答李淑一》運用了吳剛和嫦娥的神話傳說,借烈士姓氏的巧合及魂魄升天的民間習俗,“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藝術地把人民對烈士的懷念與崇敬之情映入到吳剛捧酒,嫦娥獻舞的畫面上,生動地烘托出烈士圣潔的形象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這種獨特的審美趣旨和對藝術個性風格的追求,使毛澤東在詩詞天地的遨游中,透露出俯視人間天國,打通凡俗思路的巨人般的情懷,閃爍著強烈的時代的光輝。
三、源于鄉土、高于鄉土,對中國當代文學及社會教化影響深遠是毛澤東詩詞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就主題與題材而言,毛澤東詩詞無論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征戰詩還是個人抒懷,大多取材于中國革命的實踐,描寫社會現實斗爭和有政治意義的思想主題。這一特色,對當代文學發展及作家的創作風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湖湘籍作家或詩人,如古華、莫應豐的小說創作,未央的詩歌創作中都有這一特色的鮮明展示。
就藝術方法和藝術風格而言,毛澤東詩詞蘊含著澎湃的激情和深刻的哲理,充滿著唯物辯證法思想。由于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因此,“長城內外”“大河上下”“萬里長空”“寥廓江天”,皆可集于筆下;“千秋功罪”“往事千年”“三皇五帝”“唐宗宋祖”,都在評說之中。在舊與新的關系上,重除舊布新,破舊立新;在古今關系上,重薄古厚今,借古勵今;在人與天的關系上,重把握規律,人定勝天,故而“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這對于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湖湘文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貢獻。
就思想藝術而言,毛澤東詩詞對于中國革命,是史詩,對于廣大人民群眾,是詩教。《采桑子·重陽》揭示的“人生易老天難老”“戰地黃花分外香”的革命宇宙觀和革命人生觀;《賀新郎·讀史》表現的從“人猿相揖別”到“上疆場彼此彎弓月”的唯物史觀;《念奴嬌·昆侖》抒發的“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崇高共產主義理想;《七律·到韶山》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無私奉獻精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積極進取精神,都是毛澤東詩詞教化作用的具體體現。這種教化作用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繁榮,都有著深刻的啟示和極為重要的指導教育意義。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委黨校)
新課程·下旬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