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紅
在教育的萬花園中,由于教育者的研究視域不一樣,其收獲的果實也是不一樣的。曾幾何時,我們的教育學就一直存在著一個理論視域上的重要局限性,那就是:缺少一種“沉甸甸”的大教育觀,僅僅把教育概念局限在學校教育范疇之內。這種理論視域上的狹隘已經使教育學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這樣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我們必須重新確立一個更加周全、更加成熟、更接近“全人概念”的理論視域,必須重建課堂人文生態,以期能夠滋養出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
一、一個尋求平衡的支撐點——從“邊緣”拉回“中心”
不可否認,教育一路“逶迤”至今,新的復雜的問題,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撲面而來。一方面是這個不斷發展與蛻變的時代對教育的期望在改變、在延伸,在更高的層面上不斷提高;而另一方面是教育自身還恪守太多的傳統的東西。盡管這兩者之間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然而作為教育者,特別是作為一個有大愛之心的教育者,我們仍然需要不遺余力地去改良教育的本身,特別是要去改變“人之所以作為人的本質”的培養已經被遺忘、被漠視,甚至被層層遮蔽的歷史現狀。
說到教育的歷史現狀,簡單地說,無非我們一直以來是走到了一個狹窄的“胡同”里,即太注重知識或技巧的傳授。如果教學或教育的定位僅僅是在“知識傳授”上面,那么兒童的快樂、幸福、純真、自由、權利等培養將無立足之地。事實上,一些成功的學校在收獲知識技能教育的碩果的同時,也在人文教育的的萬花園中獲了沉甸甸的花朵和果實。
在這層意義上理解,強調人文關懷,強調尊嚴、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滋養,其實是把當前失衡已久的傳統課堂教學從一個“邊緣”拉回“中心”,盡可能地讓兒童的課堂學習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換言之,真正成功的教育需要知識與人性的有效建構,需要技術和精神的深度對接,需要科學與人文的深情握手。
二、一種更為明確的界定與指向——新課程改革倡導人文精神教育
細心的教師早已發現:新課改已經對人文精神也做出了較為明確的界定與實踐指向:
1.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人文精神是一種哲學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
3.具有人文素養的最典型標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三、一種讓大多數人竊喜的教學觀趨勢——以關注人的生命高度為核心
很顯然,當前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之所以流失,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傳統的師生的教學觀在作怪。因而,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當下的教學觀,從關注人的生命高度出發,構建一種更接近教育源初或本真的教學觀和課堂教學生活。
1.教學應被看作面向人而不是僅僅面向書本的活動。課堂不僅僅是為“課程而存在”的一個冷冰之地,它更應該成為一個為打造亮麗的精神底色,生命因此豐盈豐沛且動態發展的地方。教學不再是物理意義上的認識、工具,而更應是師生生命中一段難以忘懷的人生經歷。說實話,這種觀念轉變的意義在于教學由原來對“物”的關注,轉向對“人”的關注,并且,這種關注生命不只是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同時也是對教師生命價值的認可和重視。
2.教學應被看作一個不斷生成而不是刻意預設的過程。不可否認,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師生必然面對無數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意外事故”“奇思異想”也許與知識無關,與課程無關,但也許恰恰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機遇。優秀的教師不是對教學情境進行全面細致的預設,而只是勾勒課堂或者教學大體的輪廓,以便給各種不確定性留下足夠發展或生成的空間,并把這些“節外生枝”作為創設濃濃人文氣息的不可或缺的契機。
3.教學應被看作一個注重個體差異而不是整齊劃一的過程。因為“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既不能以自己的視野替代學生的視野,也不能以部分學生的視野遮蔽其他學生的視野。倡導多樣性、多元化不僅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題。而多樣性、多元化的概念恰恰是建立在“差異”“個性”的基礎之上的。盡可能地敞開、擦亮每個學生的自我視野,才是教師的責任和智慧所在。優秀的教師總是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方面潛心鉆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發展“菜單”,從而營造出一種師生生命動態發展、自由舒展、多元、個性、發展的教育氛圍。
也許只是一個奇想、一段對話、一個故事、一段激語……就能營造濃濃的人文氣息。但愿新世紀的教育或課堂能夠重新活出諸如“忠誠、責任、勇氣、正義、謙遜、寬容、真誠和利他”等所謂真正的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勞山中心小學)
新課程·下旬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