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芹
新課程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重視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在培養目標方面,重視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習方式方面,倡導學生轉變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主張把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作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方面,主張改變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多進行探究式教學,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提倡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情況,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要由主要的講授者轉變為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在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以及在實踐中學習上,傾注更多的心血。這也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目標的嬗變:由“過分重視學科知識方面的目標,忽視學生的需要”向“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領域的協調發展”的過渡。
從字面上看,這有淡化行為目標而加強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趨勢。的確,這是令人欣喜的改變。那么,實際情況如何呢?
恰逢學院師范生實習的日子,筆者針對“對新課程的了解程度”“是否閱讀過有關新課程的書籍或者做過調查研究”“對于課堂預設之外的突發情況如何解決”及“是否做過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之間的比較”四個問題,對正在實習的15位師范生進行了采訪,他們都有優異的學習成績,其中包括4名參加省教師技能大賽的師范生。結果顯示,他們對新課程的了解程度處于較低水平;雖然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過有關新課程的書籍,但都未做過調查研究;對于課堂預設之外的突發情況,都支持以完成預定課堂目標為主。絕大多數選擇將問題推至課后解決或三言兩語帶過,根據突發情況調整課堂目標的僅為1人;1人做過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之間的比較,但也僅限于課文的篩選情況,并沒有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由于樣本有限,無法反映整個大局。不過至少說明新課程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梢哉f,盡管新課程的口號提得非常響亮,回蕩了幾個年頭,但教育模式仍然換湯不換藥。
回到當下,“魯迅大撤退”和“原著改挖”是新課程背景下的兩大熱點,前者主要討論魯迅先生匕首似的的文章去留與否,后者關注于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者是否有必要或者說能否對選入教材中的文章進行一些改動。其實,這兩個問題無疑都把矛頭指向了課程內容方面。有人認為,且不論問題的解決情況如何,單單就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們反映了人們與時俱進,敢于質疑權威的精神,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但僅僅停留在發現問題的階段是不夠的。
也許,這也恰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困惑,一個關于新課程在當下該何去何從的困惑。這是值得所有人,而不只是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理論操作和實際運用當中產生的矛盾,不論之前提及的課程目標的轉變還是課程內容的修編,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問題。顯然,新課程所設的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問題也不能馬上解決,但“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引起的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強烈關注度和“魯迅文章留與不留引發的唇槍舌戰”告訴我們,這值得嘗試。
新課程,打從這個字眼誕生的那天起,就受到了各式褒貶不一的形容,直到今天,局面也無多大改觀,贊美、批判,不絕如縷。它從過去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遐想里走到今天,可以說,如今這個局面也是我們幾年來實施匯總的結果。而今后的未來走向又是如何?我期待它有新的變革,并且是成功的變革,但離不開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
新課程·下旬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