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張 華
構筑第三方監管在內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基于消費者滿意度的實證分析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張 華
食品安全的內涵包括數量上的安全和質量上的安全,我國食品安全早已擺脫了數量不足的困窘局面。但是今年來關于食品質量問題事件的高發,一再刺激到國人敏感的神經。本文從社會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入手,對現存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行了考察,通過以消費者滿意度為測量標準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如何優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食品安全 第三方監管 消費者滿意度
中國的食品安全已經基本擺脫了食品數量上的困擾,但是食品質量上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進入21世紀,由于傳媒業的飛速發展,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暴露在公眾面前。2003年,金華市某廠家被曝采用敵敵畏加工“金華火腿”;2004年,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被曝光,食用劣質奶粉的嬰兒出現頭部腫大、營養不良的癥狀,嚴重者甚至夭折;2006年,部分流入北京市場的紅心鴨蛋被發現摻入了致癌物質蘇丹紅,自此引起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廣泛關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公眾對乳制品的不信任度達到了頂峰,國內乳制品銷量大跌。
食品安全主要包括兩大類問題,一是指食品數量上的安全(Food Security),即食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二是指食品質量上的安全(Food Safety),即食品中的有害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吳永寧,2003;李哲敏,2004)。關于食品安全早期的研究側重于如何保障人們獲得足夠需求的食品。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前總干事愛德華·薩烏瑪對食品安全定義為: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薩烏瑪,1983)。顯而易見,這一定義主要著重于食物在數量上能否滿足人們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食品安全的研究開始從數量上滿足到質量上滿足發生改變。市場運行正常與否,政府監管是否到位,信息交換是否充分,都影響著食品質量水平的高低。因為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將出現“逆向選擇”(Williamson,1987),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朱玉龍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完善制度,激勵甚至強制要求生產者提供信息,以減少市場失靈,增加社會福利,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朱玉龍,2001)。
眾多學者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對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狀況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綜合說來,主要是從三方面入手。第一,食品生產企業自身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嚴格按國家標準生產;第二,政府行政監管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第三,運用第三方監管力量,構筑完善的食品監管體系。
食品生產企業提高食品安全性,主要從提高食品質量水平入手,這一過程的表現是直觀的,即高食品質量水平自然而然能夠導致高食品安全水平。但是對于政府的監管職能應該如何調整才能達到最優,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鄭風田、胡文靜認為食品監管必須由現有的多頭監管走向單一監管,由一個部門統一監管,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統一性和有效性(鄭風田、胡文靜,2005)。程言清認為政府應該修訂衛生標準,明示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并且建立食品安全回溯制,并且鼓勵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正規生產(程言清,2006)。李靜從食品生產鏈條入手,認為應該將跨上的食品貿易納入中央監管部門,以改變地方政府只負責食品鏈的一部分造成的監管缺失(李靜,2009)。劉亞平則在行政監管力量外引入了新的變量,認為食品監管應該引入公民監督以補充互補式管制 (劉亞平,2009)。劉亞平認為中國現行的食品監管制度以分段監管為主,各個機構部門負責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一到兩個環節,這一看似環環相扣的鏈條結構可能導致各部門只負責自己的領域,引起個別環節監管的疏失,這時可以引入公民監督。
對于公民監督具體如何發揮作用,劉亞平沒有給出答案,但是作者認為,公民監督可以通過發揮第三方監管的作用,以完善第三方監管職能。
所謂第三方監管,指除了以食品生產企業自身為主體的監管力量和以政府為主體的監管力量以外的監管力量。包括新聞媒體、消費者協會、獨立檢驗機構、職業打假人等。在中國近年來的公共事件中,以新聞媒體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力量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理論研究也表明第三方監管力量有存在的價值。通過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眾多學者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給出了一致的解釋,即由于信息不完全引起賣者以次充好,以假當真的機會主義行為,而買方由于信息不充分而不能充分辨認什么是好食品,什么是不好的食品,這樣引起的逆向選擇,使次品越來越多,正品越來越少,在缺乏管制的情況下,最終劣質商品將充斥市場(周應恒、霍麗玥,2003;陳曉紅,2008;張紅宇,2009等)。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媒體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則食品交易中的信息越公開,賣者以次充好的企圖越難實現。因此,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以媒體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力量必須且應該占有一定的位置。
縱觀學者們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研究,作者發現,在現有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中,大多數集中于以食品生產企業自身為主體的監管力量和以政府為主體的監管力量上,絕大多數學者均承認這兩者對食品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現有對第三方監管力量的研究還比較少,對這三種監管力量的定量分析更是缺乏。本文采用從全國四個地區收集的數據,定量地分析了三種監管力量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度的影響,從而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滿足法律、法規和各項行政要求。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檢查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食品監管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食品企業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食品企業對自身的監管越嚴格,則下游的行政監管部門和第三方監管力量的監管風險就越小。
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政府應該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打擊各種制假販假、以次充好等不法行為?!吨腥A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條、第五條規定,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實行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因此,行政管理機關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居于領導地位,食品安全整體情況的好壞取決于行政機關履職程度。
第三方監管力量在食品監管體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幾年來的公共實踐表明,媒體介入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食品交易格局。我國的第三方監管包括媒體、消費者協會等民間團體、職業打假人、獨立檢驗機構等。通過大規模調查后發現,職業打假人的維權行動由于沒有法律保障和支持,近幾年逐漸消失;獨立檢驗機構在國內目前仍然較少,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消費者協會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撥給經費,已經部分具有了準行政機構的特征,因此本文只分析第三方監管力量的突出代表:媒體機構。
消費者是食品的最終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狀況擁有最終的直觀的評價能力。食品市場整體安全情況不佳時,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整體的滿意度就低;當食品市場整體安全情況良好時,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整體的滿意度就高。因此,綜合以上分析,作者提出假設:
假設1: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食品企業的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2: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行政監管機構的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3: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媒體機構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
(一)調查情況。調查時間為2009年8月2日——8月20日,受地理、經濟等情況的限制,調查只在全國四個地區進行,分別是內蒙古開魯縣、河北省深州市、山東省濰坊市、湖南省岳陽市。我們選取了超市休息區、住宅小區、廣場、集貿市場等場所,采取完全隨機選擇的方式抽取調查問卷并發放了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1份,有效率為93.67%。
(二)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從性別上看,男性140人,占49.8%,女性141人,占50.2% 。從年齡上看:18歲以下23人,占8.2%,18歲~31歲160人,占56.9%,31歲~55歲89人,占31.7%,55歲以上9人,占3.2%。考慮到老齡人一般對第三方監管機構不大了解,因此著重調查了18~55歲的青年和中年人的看法。從職業上看,公務員為13人,占4.6%,事業單位人員86人,占30.6%,企業單位人員16人,占5.7%,個體工商戶20人,占7.1%,進城務工人員4人,占1.4%,農民6人,占2.1%,自由職業者19人,占6.8%,在校學生115人,占40.9%,其他2人,占0.8%。在校學生所占的比例過高,這是由于調查者都是在校學生造成的,可能會對分析結果有一定影響。從住所看:城市居民108人,占38.5%,城鎮居民132人,占47.0%,農村居民41人,占14.6%。考慮到農村居民較少接觸到第三方監管力量,因此選取的農村居民比重比較少,但是這樣可能并不能反映消費者的全貌,對調查結果產生影響。
(一)統計結果。我們先將樣本的初步統計結果做一個歸納和分析(見表1)。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的總印象很差的占2.8%,較差占12.5%,一般占72.5%,很好占12.5%,均值為2.94,說明消費者認為目前食品市場的狀況一般。消費者對食品企業自身滿意度中,很不滿意占11.4%,不太滿意占28.8%,一般占53.7%,較滿意占5.7%,很滿意僅占0.4%,均值為2.55,說明消費者對食品企業自身不太滿意。消費者對行政監管機構滿意度中,很不滿意占9.3%,不太滿意占15.7%,一般占59.1%,較滿意占14.6%,很滿意占1.4%,均值為2.83,說明消費者也認為行政機構對食品市場的監管一般。消費者對新聞媒體滿意度中,很不滿意占2.5%,不太滿意占10.7%,一般占48.8%,較滿意占32.4%,很滿意占5.7%,均值為3.28,說明消費者對新聞媒體對食品行業的監管比較滿意。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現狀的不滿意主要是源于對食品企業自身的不滿,因此應重點加大食品生產企業自身監管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消費者對新聞媒體的滿意程度相對較高,說明新聞媒體在食品行業監管中確實發揮作用,我們應加強以新聞媒體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

表1 基本變量初步統計結果
(二)分析模型。我們把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看成消費者對于食品企業、行政監管機構和新聞媒體的滿意程度的函數,即: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f(對食品企業的滿意程度,對行政監管機構的滿意程度,對以媒體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滿意程度),可以寫成:Vi=β0+β1Xi1+β2Xi2+β3Xi3+εi。其中Vi表示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Xi1表示消費者對食品企業的滿意程度,Xi2表示消費者對行政監管機構的滿意程度,Xi3表示消費者對新聞媒體的滿意程度,εi是誤差項,β1、β2、β3和 β0是估計參數。表1給出了相關變量定義。

表2 模型中變量的定義
(三)分析結果及解釋。本文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食品企業的滿意程度與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程度成正相關關系,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假設1成立,說明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是否滿意主要取決于食品企業自身表現。消費者對新聞媒體的滿意程度也與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程度呈現正相關關系,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假設3成立,說明第三方監管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確實起到正面作用。假設2不成立,和人們的常規看法相悖:即消費者對行政監管機構的滿意程度與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程度呈現出負相關關系。對此,作者認為形成這一局面有兩種可能:一是樣本可能出現了問題。樣本量較少,可能不足以代表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整體印象,因而樣本代表性較差;在調查中,學生樣本較多,樣本的職業分布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導致總體片面地代表了學生階層的意見。二是說明了在現有的監管水平上,繼續提高行政機關監管力度已經無濟于事,應該在提高行政監管水平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制度建設,培養輿論監督的媒體氛圍,提高食品生產企業自身的質量,這樣提高行政監管力度才會收到相應的效果。
本文在借鑒以往對與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優化手段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向消費者發放問卷的形式。首次以消費者滿意度為標準,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行了實證的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結論:
第一,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食品企業的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并且在1%的顯著度水平下顯著。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對食品企業滿意度的提升將會顯著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程度。換言之,在現有環境下,為了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有效性,提升食品企業自身素質是首要任務。
第二,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行政監管機構的滿意度不存在顯著度的正相關關系。這就意味著在現有環境下,消費者對行政機構滿意度的提高不能導致消費者整體滿意度的提高。
第三,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總體的滿意度與消費者對媒體機構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并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就意味著第三方監管機構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確實占據了一席之地。因此,大力發展以媒體監督為首的第三方監管力量,在現有中國市場條件下對食品安全監管將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提高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食品企業對自身監管是重點,行政機構的監管十分重要,但是必須和其他兩種因素配合進行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同時還不能忽略第三方監管力量。以媒體為首的第三方監管體系是未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
1.劉亞平.2009.中國食品監管體制:改革與挑戰.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
2.莫勇師.2009.構筑食品安全第三方監管的研究.吉林大學管理學碩士論文。
3.周應恒、霍麗玥.2003.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經濟學思考.南京農業大學學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