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赟慧
摘要:隨著收入的增長和觀念的更新,為了享受更高的養老水平,一部分老人開始選擇異地機構養老。介紹異地機構養老出現的背景,首次提出了異地機構養老的概念。在對國內異地機構養老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異地機構養老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異地機構養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91-02
一、中國異地機構養老產生的背景
2011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未來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規模將會翻一番。中國正經歷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進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養老服務設施和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功能單一、服務專業程度不高的現狀。中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6%,不僅低于發達國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
在這種供需矛盾之下,隨著“421”家庭的增多,人口壽命延長,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更新觀念,從家中走出來,選擇候鳥式養老,并由此催生出一種新的養老方式——異地機構養老。老年人跟團旅游或者單獨旅游,往往住宿費、生活費等各方面都很昂貴,而且風風火火的短期旅游方式也不適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但是,如果能在每一個宜居的城市、合適的季節都可以找到規范管理、服務一流的養老機構申請入住,那么,既可以滿足老年人深度旅游的需求,也可以使他們的健康生活有所保障,是一種值得推廣、一舉多得的養老模式。由于人們收入的增長,一些老年人也具備了旅游養老的條件,異地機構養老也因此成為老年人的時尚。
二、異地機構養老的內涵
異地機構養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鳥”一樣根據不同季節,選擇氣候適宜的異地進行度假式養老。老人冬天去溫暖舒適的南方過冬,夏天到清涼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養老機構,養老機構按統一標準提供居住、生活、娛樂、保健等全方位設施和服務。這種養老方式集健康服務、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在游玩中健康快樂享受老年生活。異地養老的時間,根據老人需求,短則15天、長則五六個月。
異地機構養老可以使老人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養生環境,在山清水秀的養生勝地,與大自然相處,調節身心健康。異地機構養老要求較高,只有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和養老機構、專業的技術、專業的指導、專業的健康管理設施,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也是城市社區家庭生活無法提供的專業健康服務。目前,不少養老機構都在探索異地機構養老模式,養老機構全國聯網甚至“跨國互動”或許會成中國養老產業在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三、異地機構養老存在的問題
1.醫保異地結算問題。參加異地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南北漂移,一路顛簸,加上水土不服,健康、安全成為首要問題,醫保能否異地結算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然而,中國目前醫療保險體制還不完善,異地結算存在三大困難:中國現行的醫保制度要求,離退休人員必須在單位所在地社保機構指定的定點醫院看病就醫,否則醫療費用不能報銷或者報銷時要經過繁瑣手續和審批程序;中國當前的基本醫療保險統籌主要還是市級或縣級統籌,只有很少部分發達地區實現了省級或直轄市級地區統籌,全國各地的醫療保險統籌層次還很低,而且各統籌地政策不統一、醫療保險待遇標準也不一致,各地的醫療保險結算起付線、自付比例、封頂額度等計算標準都不相同;即使部分實現了異地醫保結算制度的發達地區,異地醫保結算也僅限于部分醫保代辦業務,可能因為兩地能報銷的藥品范圍不同,只有一些常用藥才能在異地結算,其他大多數藥品還需要回原醫保所在地結算。
2.異地機構養老投資額巨大,運營成本高,風險巨大,社會資本對養老機構投入積極性不高。盡管中國政府正不斷加大對民營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但國內養老院發展依然“一床難求”,異地養老機構更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供求關系緊張的背后,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的積極性并不高,反而呈下降趨勢。以上海為例,《2010年上海社會福利工作年報》顯示,“十一五”期間,上海市養老機構投入經費總額累計36.06億元。其中,社會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由2007年的62.2%持續降至2010年的18.6%。異地機構養老定位在高端的養老市場,并且一般采取多個城市連鎖經營的方式,投資額更大,故只能主要依賴于民間資本投入,而相對公辦養老機構來說,民營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很高,房屋租金等費用都要攤入成本,定價高則無人入住,定價低則很難盈利。很多民營養老機構虧損,運營好的也是微利或者薄利,政府有些補貼也不能落實到位。另外,在養老事業管理方面,基本上還是公辦、民營兩條線并行。政府的公共資源大量流向公辦養老機構,民辦養老機構又很少得到或根本得不到政府資源的支持,使得兩者矛盾凸顯,甚至可以說兩者是在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
3.老人意外傷害頻發,賠付額巨大,扼制了異地養老機構發展。隨著“銀發潮”的到來,國家大力扶持民營資本開辦養老機構,但因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建設的滯后,存在一些非人為因素帶來的風險,參加異地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生活在異地,身體對氣候及環境的不適應等更容易導致意外傷害的發生。湖北政協通過對武漢十家民營養老機構調查發現,每個養老機構每年都能遇到意外傷害事件1—3起。調查者統計了武漢市10家民營養老機構,一年中共發生了16起意外傷害,其中燙傷1例,吞咽梗阻1例,摔傷骨折14例。有11例家屬表示理解,沒有發生糾紛;有5例家屬提出賠償,且都獲得賠償。這反映出目前機構養老服務規范的缺失和老人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空白,使得事故發生很難劃分雙方的法律責任,往往是同情老人受到傷害,而一味追究養老機構的責任,動不動就“獅子大開口”的索賠,養老機構不堪其負,這已成為制約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業的一大“門檻”障礙。
4.專業人才缺乏,服務和管理人員專業化程度普遍偏低且流動性大。服務和管理人員普遍存在著整體年齡偏大、專業知識儲備不足、不易接受最新的護理理念、護理技能不夠過硬等問題,整體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滿足老人的特殊要求。很多民營養老機構沒有醫療檢查服務,也缺乏專業的老年護理人員,養老服務工作臟、苦、累,還不體面,收入又低,沒有相當的善心、耐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做不好的。干這份工作的人大多是40—50歲的女性,工作辛苦,工資低,她們很難堅持下來,每年大約有50%的人員流動。而且職工的專業培訓跟不上,專業化程度不高,護理水平也較低。老人需要的種種特殊服務,諸如文化需求、社會參與、心理咨詢、法律咨詢等社會服務并不健全。
四、異地機構養老對策分析
1.建立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制度。2011年7月1日生效的社會保險法第29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與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制度,方便參保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雖然中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情況千差萬別,實行異地醫保難度比較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醫保結算沖破各地政策不統一、標準不統一的阻隔是大勢所趨,最終能實現醫保全國統籌和異地結算。
2.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切實落實優惠政策。政府扶持政策是保證民營養老機構存在和發展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鼓勵民資興辦異地養老機構,出臺激勵民間養老企業的具體措施。相關的職能部門應對養老服務業市場進行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的培育,在資金、土地等方面對參與社會養老事業的組織予以支持,尤其是在減免稅收、降低公用事業收費標準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做到明確化、機制化,讓民間資本不但放心地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更能在這一領域發展壯大。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劃指出,將加強對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機構的培育扶持,采取民辦公助等形式,給予相應的建設補貼或運營補貼,支持其發展。此外,在土地使用的優先選擇權、政府組織的志愿者服務以及慈善機構的對接等方面,社會都應該為民營養老院敞開大門。要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的改革,通過改制把公辦養老機構交給民間組織、非營利機構等社會力量去管理和運作,同時要落實民辦公助的政策措施,對處于基本建設階段的民辦機構應該有一個相應的資助。制定相關政策扶持民營養老機構,縮小國辦和民營養老機構之間的差距,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民營養老機構能夠向中高端有償服務市場發展,以適應社會不同人群需求。
3.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品質服務,健全保險機制,規避風險。一是借鑒先進經驗,為養老機構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規范服務標準及其實施細則,包括:建筑標準、家具硬件設施標準、各類服務、護理規范和伙食標準等,以及各等級服務收費標準。并建立管理和監督制度,提高服務質量,保障老人的正當權益和生存質量。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家屬和養老院雙方的權益,政府應盡快出臺規范養老院意外傷害賠償的制度。建議研究制定《養老機構人員意外傷害的處理辦法》,切實維護雙方合法權益,使養老機構處理老年人意外傷害事件做到有法可依,健康發展。三是借鑒武漢和上海等各地的經驗,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意外傷害商業保險機制,提高養老機構抗風險能力。四是建議在吸納老人入住前要對老人做一個常規體檢,并請專業法律人士擬定合理的格式合同,厘清甲乙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4.加強對養老從業人員的培訓,培養一支穩定可持續的專業人才隊伍。中國目前應該填補老年教育的空白,所有從事老年方面工作的人都需要有專業培訓,根據目前的情況,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計劃,要求養老機構和社區從事養老工作的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參加職業培訓。應該設立專門護理老年人的醫學教育,護理人員要通過院校培養、在職培訓等多種途徑,使養老服務人員成為掌握專門社會知識和服務技能的專門人才。勞動管理部門應健全養老從業人員的從業資格考試制度和后續培訓制度,讓養老從業人員做到持證上崗。
參考文獻:
[1]九三學社湖北省委.關于促進我省民營養老機構健康發展的建議[EB/OL].湖北省政協網站.
[2]穆光宗.關于“異地養老”的幾點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2).[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