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軍 李莉莉 儲祖旺


摘要: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狀態進行了調查和描述,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培養提出了建議和對策,并基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學發展觀中的人文關懷進行了研究,認為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所彰顯的人文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意識;人文精神;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19-04
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充滿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彰顯科學發展觀人文關懷的勞動合同法。然而,批判的武器不等于武器的批判,人文關懷的勞動合同法不等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勞動法的出臺也只是其人文關懷的起點和基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實際上應該是一個貫穿于其立法、執法、守法和司法的法律運行之完整過程。惟其如此,才能將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轉化成物質和現實,才能將法律的規定變成現實的權利和義務,才能將充滿人文精神的《勞動合同法》轉化為《勞動合同法》的現實人文關懷。
大學生是我國勞動者的特殊群體,是勞動合同法未來的主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個特殊群體日益擴大,必將成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由此,以實證的方式并基于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特別是大學生守法的環節研究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這對于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具有特殊的意義,對于勞動法的人文關懷研究也無疑具有窺一斑見全豹的價值和意義。
一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具備了公民意識的人才能享用一樣,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也只有具備了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實現。大學生作為未來勞動者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其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滲透對于勞動合同法人文關懷的實現和轉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為此,我們對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狀態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現狀及其描述
《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內涉及立法、執法、守法、司法等多個環節和方面,系統外則涉及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諸多領域。本課題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守法的環節,具體說,著重放在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培養與人文精神滲透的實證研究。我們認為,一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具備了公民意識的人才能享用一樣,那么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只有具備了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實現。大學生作為未來勞動者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其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滲透對于勞動合同法人文關懷的實現和轉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兩年多來,通過大量的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調研形式,獲得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蘊現狀如下。
(一)人文精神的文化狀態
走訪、座談中大多數的學生(調查問卷中顯示81%的學生)面對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都表現出強烈的維權意識,表現出當代大學生追求公平、公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文精神的覺醒和人本主義的自覺。但涉及對企業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對自身的社會價值時則較為淡薄,表現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陷、瑕疵和不完整性。
(二)勞動法律意識狀態
調研中,我們將大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狀態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級進行了考量,即:勞動法律認知、勞動法律態度、勞動法律規范的內化定型和外化定型。
1.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認知現狀
勞動合同法律認知是指大學生關于勞動合同法律規則的知識狀態,即勞動合同法知多少。這是勞動合同法律意識的起點和基礎。為了解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認知現狀,在走訪調研的同時,設置了問卷(一)和問卷(二),其中問卷(二)第一部分對勞動合同法的認知包括3—7題(見表1)。
調查發現(表2),大多數學生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存在,占到被調查者的87%;但完整的閱讀過一遍的同學極少,只占被調查者的4%;較為深入的研究過勞動合同法的學生少之又少,只占被調查者的1%;個別學生甚至不知道有勞動法的存在,也不知勞動合同法的存在。通過學校教育獲得勞動合同法及其相關法律知識的占到89%,然而,在學校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上接觸關于勞動合同法知識的相對不多。
結論:當代大學生關于勞動合同法的知識較為貧乏。
2.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態度現狀
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態度是指大學生遵守勞動合同法的愿望,是意志層面的要素,表現為對勞動合同法的信任、尊重、敬畏并愿意恪守的程度。問卷(二)第二部分對勞動合同法的態度包括8—11題(見表2)。
圖 1第9題示意圖
圖2 第10題示意圖
調查中發現,多數學生對勞動合同法有一定的信任度,認為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的維權還是必要和有作用的,但信任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受一些社會上勞動執法和司法狀況的消極信息的影響。面對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什么樣的解決方式的問題,83%的學生都選擇找熟人說情、找上級主管反映等非法律的手段,12%的學生甚至認為打官司費錢、費力、費時且未必有好的效果而選擇放棄權利。
結論:當代大學生的勞動合同法律等相關法律,有一定的信任,但信任程度不高。
3.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的內化成性和外化定型現狀
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的內化定型和外化定型現狀是指勞動法律的規范內化為人的內在需要,并外化為定型的行為模式。在這種法律意識狀態下,法律規范已經轉化為定型的行為模式,進而這種外化的法律和法律行為已經轉化為人的內在素質,被比喻為人的“第二天性”。在這種法律意識狀態下,人真正獲得了從必然到自由的轉化,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調查中發現:這種勞動法律意識的高級層次和狀態對目前的大學生而言還只是停留在教育目標上。抑或對于整個中國的勞動者,甚或對于目前的勞動執法和司法也還有著相當長的現實距離。
4.調研歸納
綜合調研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有一定的覺醒和自覺,但不完整,有瑕疵。
第二,大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在認知層面上知識較為貧乏;在法律態度上對法律有一定的信任,但信任程度不高,守法的愿望不夠強烈;在勞動合同法律的內化成性和外化定型高級層面上還只能是停留在教育目標上,還有著相當長的現實距離。
第三,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狀態和水平,影響和制約勞動合同法人文關懷的現實轉化和落實。
二、建議和對策
針對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蘊的現狀,建議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和教育,具體對策如下:
(一)課程和教材改革建設
目前,我國大學人文精神教育和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薄弱的環節,特別是高職院校,有一種重專業輕人文的傾向,這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上反映比較突出。在課程設置上有些院校強化專業課,壓縮削減人文課程。對思政課的態度流行著這樣的說法:思想政治課說起來重要,其實不重要,甚至可以不要。在教材內容上,僅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人文精神的內容匱乏,僅僅在科學發展觀內容篇里涉及到以人為本內容,勞動合同法律知識內容則只字未提。這些都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和教育。由此,建議進行課程和教材改革建設,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和教育。
(二)改革教學和評估機制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表現為,老師重知識的傳授,學生重知識的拷貝和復制,這使得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認知的淺層水平和階段上。素質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涵養,勞動法律意識的外化于行及其行為模式的養成,則無論在教學上還是在評估機制上都比較淡化和薄弱。由此,要改革教學和評估機制,在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和外化于行上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和教育。
(三)師資隊伍的建設
目前我國大學人文精神教育和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的薄弱還表現在師資隊伍上,特別是高職院校,文科教師隊伍萎縮,法律專業的老師匱乏。這些也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和教育。由此建議:加強相應的師資隊伍建設,以適應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的需要。
(四)轉變教育教學管理
我國高校的管理,行政色彩、人治色彩較為濃厚。一如社會的執法和司法狀態會間接的影響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的形成一樣,高校管理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文化和依法治校法律意識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至關重要。由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依法治校,轉變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以適應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的需要。
三、結論
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和原則,它內蘊的是一種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維護人的權利,實現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識[1,2]。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所彰顯的人文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濫觴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對資產階級人文精神批判的繼承和發展。資產階級的人文精神惟其抽象的人性論理論基礎和構建其上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注定了它的不科學性、不徹底性和不現實性。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為理論基礎,并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為其實現途徑,決定了它的科學性和可實現性。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理論成果,它的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3]。決定還指出: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加強重點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3]。
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研究曾經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盲點抑或禁區,近些年來成為我國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基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學發展觀里的人文關懷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時,以實證的方式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勞動法律意識培養現狀進行了調研,并相應地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議,包括課程和教材改革建設、改革教學和評估機制、師資隊伍的建設、轉變教育教學管理等,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對于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著重要意義。這種里程碑的意義更體現在:《勞動合同法》以中國化、當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并將這種價值取向貫穿在立法的全程序和全過程中,滲透在權利義務的規范中,由此決定了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充滿著人文關懷的勞動合同法。它的頒布和實施,對于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有著重要意義。
在立法程序上,《勞動合同法》是12部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的法律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的立法模式,立法過程中立法者傾聽民聲、廣納民意,從“部門立法”走到了“開門立法”,體現了法治建設中的人文關懷,使新一階段的立法具備了更為扎實的民意基礎,真正地把人文關懷寓于平等待人、維護人權的本質意義融入到法律當中。
在立法的內容上,《勞動合同法》以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將“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作為其重要的立法目的和宗旨,并將這種立法目的和宗旨貫穿和落實在其具體的規范之規定中。此既順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潮流,符合現代人權理論發展的要求,更體現了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以及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莉莉,高建軍.網絡文化的人文精神回歸[J].經濟研究導刊,2009,(8).
[2]高建軍,李莉莉.勞動合同法的人文精神關懷[J].經濟研究導刊,2009,(9).
[3]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
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