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靜 林孔團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可持續發展性、大容量的就業機會和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速等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目前,在人們的認識中,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同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概念之間還普遍存在著交叉、重疊、邊緣模糊現象。基于此對其進行分析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及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弄清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
關鍵詞:創意;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概念
中圖分類號:F2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創意和創新
創意源自于英文詞匯“create”,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創意”包含兩層意思:(1)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2)提出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學術界對“創意”進行了多個視角的界定,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創意指由于價值的非異化特性,引起生產及組織的有機的復歸。總之,創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能引起并指導實踐活動。創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穎性和原創性這兩種屬性的統一,缺少一個就不是創意。
創新與創意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創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四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簡言之,創新是實踐活動,是通過已經存在的自然資源創造新東西的一種手段。可見,創意強調的是思維和想法不是行動和結果,而創新強調的是執行和實踐。所以創意是創新的開始,創新始于創意。
二、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1.文化產業。最初出現“文化產業”這一術語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du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或文化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產業的定義成: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是由工業化生產并符合系列化、標準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這四個特征的產品及其相關服務。美國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一般只說“版權產業”。日本把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稱之為“內容產業”。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頒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文化產業是指文化部門所管理和指導的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集合。根據這個標準,把文化產業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盡管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不同,但文化產業的兩個基本特征不變:第一,必須能夠生產和銷售,帶來經濟效益;第二,生產的是精神消費品,追求異質性與個性。所以,文化產業是生產、銷售與人們精神消費商品相關的產業。
2.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是作為英國的一項國家產業政策理念而誕生的。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在報告中指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行業。英國文化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其《創意經濟——人們如何從思想中創造金錢》一書中認為,創意產業是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認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這四個部門共同構建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澳大利亞學者斯圖亞特·坎寧安在其論文《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理論、產業和政策的含義》中認為,創意產業是一個相當新的學術、政策和產業論述范疇。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經濟企業的動態,這是諸如藝術、媒體和文化產業等詞匯所無法做到的。
中國最早關于創意產業的權威定義,出現在《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該規劃明確“創意產業具體是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要素為核心,通過一系列創造活動,引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增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和提供廣泛就業機會的產業,主要包括研發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藝術、咨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幾大類。隨后,廣州、深圳、重慶、西安等城市相繼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創意產業發展思路。國內一些學者如胡曉鵬在其《國內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的解讀和思考》中認為,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創意產業也是創新產業它在客觀上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標志性產業,創意產業的邊界將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創新度的任何產業。厲無畏在其《創意產業導論》一書中認為,凡是由創意推動的產業均屬于創意產業,把以創意為核心增長要素的產業或缺少創意就無法生存的產業稱為創意產業。尹宏在其《現代城市創意經濟發展研究》中認為,創意產業是現代城市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是生產創意產品的企業的集合。
3.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臺灣是最先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中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隨后,中國香港地區沿用了這一概念,并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之一進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國大陸最早使用文化創意產業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規劃中,文化創意產業被描述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和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致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使它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顯然,這是一種使知識與智能結合創造產值的過程。
三、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從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看,創意產業脫胎于文化產業。雖然文化要素是創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產業也成為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文化產業決不等同于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是更強調它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更重視文化的創意對其他產業的融合滲透,它比文化產業有更廣泛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意產業是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一種超越。有數據分析表明,目前以設計服務、咨詢策劃、軟件研發等行業為代表的科技類創意產業的銷售收入占到整個創意產業銷售收入的85%左右。創意產業主要是指創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而文化產業主要指文化內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創意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手段,同時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文化內容往往是創意的結晶,以創意為特征的文化原創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2.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許多專家往往將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概念作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來使用,但它與文化產業不是簡單的同義詞,更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產品與傳統文化產業中的產品存在區別,體現在其中的“創意”上,它們有與傳統文化產業聯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創意產業處于價值鏈的上游,是對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重組,是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融通的產業概念。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更多地強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提供,而文化創意產業強調對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創意是其核心啟動力。一些經營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行業或產業,比如電影院、書店、畫店、印刷廠、大劇院、電視臺、互聯網等行業或產業,由于涉及原創的因素較少,只能歸屬于文化產業。但是,電影制片、出版、作畫、文化演出、電視節目制作、動漫制作、互動游戲軟件制作等等這些行業,具有原創性且能形成知識產權,故屬于文化創意產業。
3.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具備原創性質,能夠形成知識產權,從而具有創意產業的一般屬性。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強調文化價值、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意產業更為強調個人的創造力的實現。其實,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的子范疇,是以創意產業中以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精神體驗為本質特征的部分。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感受,賦予一般產品以差異化的精神體驗,從而獲得超出物質形態的體驗附加值、審美附加值、知識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創意產業關注創意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利用具有原創性和新穎性的創意,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創造差異化的、其他產品不能提供的新體驗,包括物質體驗和精神體驗。由此可知,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產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非物質性。通過文化創意帶來的差異化的精神體驗與由科技創意帶來的差異化物質體驗相比,前者所能創造的產品價值增值的空間遠遠大于后者,因為一件產品物質體驗的價值,即使用價值是有限的,而精神體驗價值是無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商品和奢侈品價格遠離價值,產品承載的精神體驗價值遠大于產品本身的實用價值,成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質的象征。
參考文獻:
[1]張京成,李岱松,劉利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王齊國.張凌云.文化產業園區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3]蔣三庚,張杰,王曉紅.文化創意產業集群[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36.
[4]曾磊,張楊.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0,(5).
[5]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6]http://www.studa.net/jingjililun/100110/13570569-2.html.
[7][澳]斯圖亞特·坎寧安.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理論、產業和政策的含義[G]//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4.[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