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君
摘要:微博有著以往各類網絡應用不可比擬的特點與優勢,如果能將微博的信息傳播功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切合,創建“微博課堂”,有利于克服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不足,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真正發揮思政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微博課堂;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26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存在著教學觀念落伍、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等諸多問題,部分學生對思政課興趣不大,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并且直接影響到了思政課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因此,我們必須切實有效地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來增強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微博的出現正是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帶來了嶄新的平臺。微博,依據諧音又被稱為“圍脖”,是隨著Web2.0而興起的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它允許用戶以140個以內的字符隨時隨地更新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信息,并實現即時的分享,是一類開放的互聯網社交服務。微博有著以往各類網絡應用不可比擬的特點與優勢,如果能將微博的信息傳播功能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切合,創建“微博課堂”,有利于克服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不足,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真正發揮思政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所謂“微博課堂”,是指教師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運用微博與學生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互動交流的虛擬課堂。
一、“微博課堂”應用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分析
1.“微博課堂”有助于轉變教育觀念,促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走進大學生生活。“道德就是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道德的基本提問是‘人應當如何生活?的問題。”[1]大學生的思想成長源于他們的生活,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增強實效性,必須走進大學生的生活,才能對他們進行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微博已經逐漸演變成大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他們表達自我情緒、記錄心靈路程、發表自我觀點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發揮微博的優勢,關注大學生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回歸生活。借助“微博課堂”,教師可以即時跟蹤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使教育方式更多考慮學生的接受性;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呈現在微博中,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開展敘事教育,以榜樣、事例等新鮮活潑的方式獲得學生的認可,從而對學生進行間接地引導。
2.“微博課堂”有助于加強師生交流,增強大學生主體意識。傳統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說教和灌輸為主,教師絕對掌控話語權,往往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持續高強度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傳播和灌輸,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大學生不易于接受,也使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很難達到。而在微博語境下,每個人互為粉絲和聽眾,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教師不再是傳統式的說教者,而是與大學生貼近的朋友,大學生可以隨時發布自己的生活感悟、交流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大增強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利用“微博課堂”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有利于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的平等對話,給予學生自由表達自我的機會,降低學生對正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抵觸情緒,真正在內心深處接受教育,實現知行統一。
3.“微博課堂”有助于優化教育環境,營造“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傳統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局限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缺陷在所難免,而微博的即時、互動、立體的傳播方式,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賦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極強的滲透性、覆蓋性,彌補了其在環境方面的缺陷,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內開展,為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進行心靈對話、思想交流、信息傳遞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環境。同時,“微博課堂”形式豐富多樣,微博支持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這種簡單活潑、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可以彌補傳統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載體過于單一、方法過于死板的缺陷,提供給學習者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寓教于樂”的教育氛圍。思政課教師把微博融入到教學中,用“微博語言”發表言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長知識、提高認識和陶冶情操。
二、“微博課堂”應用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可行性分析
1.微博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特點和優勢。微博自2006年誕生以來能夠迅速發展成為時下最為盛行的新媒體之一,并且受到社會各類人群的追捧,原因在于微博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特點和優勢。第一,操作便捷。微博內容短小,通常限制在140字以內,方便和手機短信對接。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隨時隨地發布、更新、傳播、分享各類信息,并且信息類型多樣,文本、圖片、音頻或視頻均可,確保了微博信息的豐富性。第二,傳播快速。微博整合了多種信息發布平臺,信息可以瞬間發布出去,具有速度上的絕對優勢,堪比“現場直播”,并且微博的“轉發”功能使得信息的擴散速度急劇加快,信息在用戶的人際網絡中呈裂變式傳播。第三,交互性強。微博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大家可以通過“關注”或“收聽”他人而成為“粉絲”,也可以“被關注”或“被收聽”成為他人的關注對象。通過微博的“評論”、“轉發”和“私信”等功能,用戶不但可以隨時隨地保持與親朋好友的信息交流,又可以保持一種“背對臉”式的輕松自主,微博具有顯著的交互性優勢。
2.微博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微博作為一個技術性的交互平臺,能夠更好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這種新鮮的、功能便捷的溝通平臺,恰好契合了高校大學生注重自我表達、強調個性意見、善于求新求變的思想特點,也使得高校大學生迅速成為微博用戶的生力軍。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共有24 988萬人使用微博,比2010年暴漲近300%;2011年網民的微博使用率猛漲到48.7%,比2010年提高了34.9%,占比為30.2%的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高校中幾乎100%的學生都上網,大學生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會被視為“外星人” [2]。由此可見,微博已經逐漸演變成大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成為其交流與獲取信息資源的主流渠道,成為他們基本的學習、生活和休閑工具。
3.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隨著新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的人們的生活世界,人們的媒介素養培養意識不斷增強,在國外一些大眾傳媒發達的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在中小學進行系統實施。中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關注起步晚,但近幾年,中國部分高校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軟硬件設施情況,制定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計劃,例如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選修課程,通過把媒介教育內容融入到思政課等課程教學體系中,通過高校社團組織進行媒介素養宣傳教育,定期組織舉辦有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講座等等。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和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數大學生能夠意識到媒介對信息獲得的重要,可以合理地分配和選擇使用媒介的時間;能夠利用媒介進行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以及在信息面前有一種思想的過濾能力和免疫能力;能夠掌握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媒介道德品質,規范自身的媒介活動行為。
三、“微博課堂”應用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分析
1.基于“微博課堂”的拋錨式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策略”或“基于問題的教學策略”,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拋錨式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創設教學情境、確定學習問題、自主學習和效果評價四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樂學真信,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和學習興趣,造成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微博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采用拋錨式教學策略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例如可以將微博的廣播功能應用于拋錨式教學方法。微博的廣播功能在創設情境上有著對學生感官功能全方位刺激的優勢,教師在課前將教學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在微博上進行廣播,學生接收到信息后可以自行查找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這種比傳統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更自由的廣播方式能使課堂的主體轉變為學生,教師由填鴨式的主導轉變為輔助的引導,從而形成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機制。
2.基于“微博課堂”的個性化教學策略。個性化教學,“意味著尋求不同的變體和途徑,借以按照各種不同的個人特點去達到一般的教學目標”[3],是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個別學生需要的教學,其實質就是因材施教。當代大學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等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思想認知、道德分析和價值判斷都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時候應當區分層次,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統一標準,遠遠不能滿足個性化教學的要求,而“微博課堂”可以為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持。例如微博的私信功能,只有發私信者和接私信者雙方知曉,這就為教師和一個學生之間的交流搭建了平臺,學生避免了在傳統課堂上當眾發言缺乏勇氣或者害怕出錯的尷尬,可以用私信方式與教師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困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育目標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以私信方式發送。
3.基于“微博課堂”的協作學習策略。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與學習情景以及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中還包括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協作學習需要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來完成,通過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但是在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運用不夠。微博支持下的協作學習是指主要利用微博技術來輔助和支持協作學習,例如微博的微群功能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協作學習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微群是微博用戶根據共同的志趣、愛好而形成的虛擬人際關系網,具備話題發起、資源搜索、知識整理、群體共享和群體分組等特點。通過微群,高校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可以發起群活動,促進群內成員圍繞某一學習主題進行深度互動,這為學生提供了生動而豐富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交互與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的活動,達到協作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2]葛超.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3]楊軍.論高校“個性化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角色轉變[J].教育探索,2007,(9).[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