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紅
羽毛球多球訓練是羽毛球項目常用的提高專項耐力的訓練手段,多球訓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球數(shù)、組數(shù)和不同的輪換人次均會對訓練效果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不同的專項特征,那么究竟哪種形式的多球訓練的效果較好,或者說哪種多球訓練手段的效應最貼近羽毛球?qū)m棧趯嶋H運用過程中,不免存在因隨意性而導致的盲目性。
廣東省體育技術學校羽毛球女隊,平均年齡9歲,10人;國家女隊的周蜜、李明川(分析她們在資料中的數(shù)據(jù))。
3.1 文獻資料法:收集羽毛球?qū)m椉案髑蝾愴椖矿w能訓練方法,并進行歸類總結(jié),選擇具有參考價值的方法進行專項化程度鑒別及實驗研究,同時也為能更客觀地制定專項評價方法,積累豐富的文獻資料。
3.2 訪談法:訪問進行過多球訓練的運動員,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
3.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平均值,標準差等常規(guī)統(tǒng)計法。
多球訓練是我國近30年來經(jīng)廣大教練員、運動員的訓練實踐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使運動員可以進行連續(xù)的擊球。據(jù)統(tǒng)計采用單球的二一式攻守練習30秒,運動員在場上實際的練習時間只有18~20秒左右,其余時間都浪費在揀球上,而采用多球練習可以省略擊球失誤所浪費的時間,從而增加了練習的密度和訓練強度,由于強度、密度的增大,對提高運動員速度、力量、耐力及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起著一定的作用。
多球訓練由于在單位時間里充分讓運動員進行多擊球,同時供球的節(jié)奏和多球的密度,可以隨著運動員技術訓練水平而定。因此,對單個基本技術教學,增加練習的重復次數(shù),做到反復擊球,使單個基本技術動作更鞏固定型。另外多球訓練供球節(jié)奏可以調(diào)整,刺激強度,根據(jù)技術動作的基本要求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因此,對改進運動員的錯誤動作有一定的效果。
多球訓練的另一個作用可以自己技術特長為中心的戰(zhàn)術組合,進行強化訓練。由于供球是按技術特點進行組合練習,對針對性的戰(zhàn)術練習以及對特長技術的進一步熟練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多球訓練不但對建立正確的基本動作有幫助,而且對增加運動負荷,提高心血管及呼吸系統(tǒng)的機能也有很有效果。對訓練2、3年的廣東省體育技術學校羽毛球運動員進行了1分鐘高吊全場控反控訓練負荷的比較,測定運動后的心率,多球訓練后心率明顯高于一對一訓練后心率。訓練前平均心率82次/分,多球訓練后190次/分,一對一訓練后165 次/分。
運動負荷是由強度、密度、時間、數(shù)量和運動項目的特點等因素組成的,改變五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影響運動量和運動員的生理負荷量。
5.1 練習密度安排(表1)。
5.2 省體校隊員訓練過程心率變化(表2)。
我們以 “殺上網(wǎng)”作為一個練習內(nèi)容進行測試,測試組采用多球訓練法,對比組為二對一和一對一的練習法。得出的數(shù)據(jù)如下(如:表1、表2):
多球訓練組訓練前心率為82次/分,第一組完成后,脈搏上升到190次/分,經(jīng)過40秒的休息后脈搏恢復到114次/分;第二組完成后脈搏達到200次/分,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脈搏恢復為140次/分。
一對一練習組訓練前脈搏為82次/分,第一組脈搏上升到144次/分,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脈搏恢復到90次/分;第二組脈搏為170次/分,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脈搏恢復到110次/分。二對一練習組訓練前心率為82次/分,第一組完成練習后脈搏上升到168次/分,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脈搏恢復到110次/分;第二組完成練習后脈搏上升到180次/分,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脈搏恢復到126次/分。
5.3 國家女隊員比賽過程心率變化(表3)

表1 練習密度表

表2 訓練內(nèi)容

表3 國家女隊二名隊員比賽過程中的心率變化
通過上表對比可以得出:國家二隊隊員周蜜和李明川在一場高水平比賽對抗中的最高心率都到達190次/分以上,多球訓練的最高心率達到200次/分,一對一則在180次/分,而二對一是170次/分。在三種訓練方式的測試中只有多球訓練的心率能超過190次/分并保持在這個水平線上。
5.4 心率變化分析
5.4.1 從心率變化分析表中看出,多球訓練的心率最高,接近或達到比賽時的最高心率,其次是二對一,最次是一對一。經(jīng)過40秒休息后,多球訓練的恢復比二對一、一對一慢,由此可見,多球訓練的強度比較大。我們知道,在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心率與運動強度成正比,即心率隨運動強度的增大而相應增加,而心率增加又與運動負荷密切相關。運動強度的大小,對人體機能影響是不同的,強度大的多球訓練能引起機體產(chǎn)生強烈的反應,這是因肌肉活動是在相對缺氧情況下進行的,承受著較大的氧債,同時機體內(nèi)積累大量各種代謝產(chǎn)物,如酸性物質(zhì)的刺激,給神經(jīng)系統(tǒng)帶來較大負擔,使之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這樣驗證了機體能力不斷發(fā)展。
5.4.2 密度是反映運動量大小的一個因素,一般情況下,密度大運動量大,從表中得出,多球訓練比二對一、一對一的大30~45%,這是因為多球訓練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撿球的間歇時間,保證了練習的連續(xù)性,加上教練員在短時間內(nèi)根據(jù)技術連續(xù)發(fā)球,速度較快,落點準,難度比較大,迫使運動員爭取了更多的練習時間,訓練增大難道、強度,從而保證了一定訓練質(zhì)量,既使技術動作掌握更完善,又提高了運動員的專項素質(zhì)。
從表2、表3心率變化對比看:從辯證唯物的觀點來講,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作用,多球訓練也不例外。從教練的本意來說,無論練什么,怎樣練都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從目前我們的訓練手段形式(表4)及訓練效果來看,多球訓練大多數(shù)是有利的,但也存在一些盲目和不良的現(xiàn)象。

表4 多球訓練手段形式
多球訓練方法可以說在競技羽毛球運動一開始就有了,它主要是因為在運動員對練時,一些超越對手水平的實戰(zhàn)不能在訓練中得到體會,另一方面一些實戰(zhàn)的體會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教練讓甲、乙兩名隊員進行對練,其目的是讓甲隊員在實戰(zhàn)中加強進攻能力,但由于乙隊員防守能力的局限,甲隊員的進攻能力很難得以加強;又如教練發(fā)現(xiàn)某隊員在實戰(zhàn)中多拍控球能力欠佳,而在具體對練中由于雙方能力差異,很難出現(xiàn)多拍,如果采用多球訓練的方法就可以解決這個矛盾,它可以加速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高,縮短訓練周期,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就像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在基礎訓練階段的隊員,教練常常用多球訓練手段,邊講解邊提示動作要領,邊讓隊員進行多球訓練;在全面發(fā)展階段的運動員,教練常常采用多種組合性的球路,目的就是讓運動員盡快掌握全面的技術并能在實戰(zhàn)中得到體現(xiàn),這些都是競技羽毛球運動員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使一大批羽毛球運動員很快地掌握了羽毛球技能,在比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但也有一些教練對多球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中,求成績心切,往往盲目照本宣科,如在給基礎階段的隊員進行多球訓練時,一些教練就盲目發(fā)多拍快速的組合性球路,而不注意監(jiān)督隊員的動作要領,這只能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又如在提高階段的運動員,有些教練為了提高運動員的絕對速度,經(jīng)常用快速而且多拍的兩側(cè)被動轉(zhuǎn)體接吊殺,并且組數(shù)也很多,長期下去不但沒有提高運動員場上絕對速度,反而會因訓練方法的不當,超越運動員的生理能力,造成運動員的心理負擔。像這種不對癥下藥的多球訓練例子很多,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多球的作用,讓這一傳統(tǒng)的訓練手段在提高羽毛球運動員技術水平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jù)運動訓練最高要求,選擇了1990年全國羽毛球大賽中心率最高的一場女子單打比賽的心率曲線和時間特征作為訓練手段的參照標準,參照系各多球訓練手段的參數(shù)特點(表 5)。從不同的相關系數(shù)可看出,多球訓練每組個數(shù)多,輪換的人次越多,則與比賽的相關越小,這與羽毛球比賽的短時間回合占多數(shù)的時間結(jié)構(gòu)特征相吻合,在羽毛球?qū)m楏w能訓練當中,多球訓練的組合應以少球數(shù),多組數(shù)和少人次輪換為宜,球數(shù)一般可控制在10~30個之間,輪換人次以2人為好。

表5 各多球訓練手段的訓練參數(shù)
6.1 羽毛球多球訓練不僅能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zhì),也能提高運動員相應的技能。
6.2 羽毛球多球訓練有助于初學者掌握羽毛球的基本技術和戰(zhàn)術。
6.3 羽毛球多球訓練有助于增加運動負荷,從而提高訓練效果。
6.4 羽毛球多球訓練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和培養(yǎng)運動員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zhì)。
6.5 不同球數(shù)、組數(shù)和輪換人次組合的多球訓練的訓練效果不同,因而表現(xiàn)出不同專項化特性,以提高羽毛球?qū)m椖土槟康牡亩嗲蛴柧殤陨偾驍?shù),多組數(shù)和少人次為宜,球數(shù)一般可控制在10~30個之間,輪換人次以2人為好。
[1]梁乃賢.多球練習對提高羽毛球訓練強度的作用.廣西體育科技, 1995,(2): 44
[2]楊強益.少兒羽毛球的多球訓練.福建體育學院學報,1993,(1): 59
[3]潘 莉.羽毛球多球訓練探討.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l,(2); 72—73
[4]孫益民.論羽毛球運動員的多球訓練.貴州體育科技,2001 ,(3); 40一 41
[5]陸雪梅.對羽毛球多球訓練法_的研究.廣西體育科技,1999 ,(1): l一 2
[6]林文韜.羽毛球多球訓練的生化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 ,(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