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富俊
從中小學體育器材管理的實踐和客觀狀況來看,目前體育器材管理主要有專職管理員和兼職管理員兩種模式。專職管理員主要是臨時招聘的工人以及退休人員,兼職一般由體育教師兼任。這兩種管理模式雖然不是理想的管理方式,但只要管理制度周密,管理職責明確,管理工作到位,同樣會高效、安全地使用體育場地、器材,使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更好地為體育教學服務。
學校體育器材繁多,器材進出頻繁,管理者的工作繁雜,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必須以制度來規范、約束,才能做到公正、公平、安全、高效的使用。因此,學校體育器材的管理工作應結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有關法律條文,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器材監督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我校就制定了上課體育器材借用制度、課余體育器材借用制度、運動訓練體育器材借用制度、器材損壞賠償制度、場地、器材維護制度、體育器材管理人員安全工作職責等。學校應按照制度對管理教師進行評估考核,管理教師則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實施工作,嚴格管理,熱情服務。對于違反管理制度的個人或集體要依規懲處。制度的制訂要服務于教學實際需要,并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
學校應對體育器材的管理安排專人負責,成立專門的科室。嚴格執行器材借還制度和保管要求,做到責任到人,避免因長期借用而影響學生正常上課的使用。同時要求專職保管人員具有一定的體育專業知識,了解各種體育器材的用途、規格及保養、護理的方法,要求專職保管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器材遺失、損壞、養護、維修等時候能不計個人得失以學校財產為重,主動積極地盡到體育器材保管人員的職責。應有專門的房間用做體育器材存放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設立一個專門的測量儀器室,根據國家規定,每年要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的測試工作,如身高、體重測量儀、肺活量、握力、坐位體前屈測試儀等器材就可放置在其中,以便在測試時在同一地方進行,減少了儀器在搬運過程中的損壞。
體育器材的管理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要有利于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器材的存放要在熟悉體育器材的用途、規格、壽命、使用密度、類別、項目等的前提下統籌安排。避免由于無序的管理使得器材要用的時候找不到,而平常不用的器材卻隨處可見。必要時,可以自制一些存放體育器材的設施,如所有體育器材都要存放在通風寬敞的器材管理室。體育器材要分類、定櫥、定位存放,避免因堆放雜亂無章,在搬運時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和器材的損傷。使用密度大的體育器材應該盡量放置在取放方便的地方,以免在取放的時候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在陰天、梅雨季節時,對帆布墊、棕墊、海綿墊、拔河繩等易受潮的器材,要勤翻勤曬并置于儲物架上,放在通風的地方保存,防止受潮腐爛,平時用后,應及時打掃,保持干凈。
體育器材的日常維護好壞對體育器材的使用壽命的影響較大。正確、定期的日常維護可以延長體育器材使用壽命一倍以上,同時也可以減輕學校體育器材的維持費用的開支。如對安放在室外的固定器材,要定期不定期檢查螺栓是否松動,防止意外事故發生。每年要進行1~2次全面的油漆保護,防止生銹、腐壞。如籃球架、排球柱、足球門、單雙杠、肋木、平梯、聯合器械等,每年要進行一次油漆保護,防止腐裂;跳馬、跳箱、平衡木、小山羊等中小型器材也要視其情況定期維修,擦油保護。球類等器材的開膠、開線等,可用專用膠及時粘合或縫補。確實損傷嚴重的,可請專業人員維修,切不可將就使用或盲目維修而造成最后的報廢。
體育教師要加強工作的責任心,要愛護體育器材,上課前應該向學生灌輸愛惜體育器材的思想,培養學生對體育器材愛護的良好習慣。在班級教學中培養責任心強和愿意為同伴服務的同學,每次管理器材的歸還和整理,每期專門為這些同學在體育成績上加分。在課堂教學及課余訓練結束后,要及時清點器材,如數送還器材室,防止失散。還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課堂器材保管措施,糾正隨意亂放、損壞器材的不良做法。管理員應該在課前統一發放器材借用登記卡,完善借還手續。同時學校體育主管部門應對保管、愛護器材做出成績的人及時表彰獎勵;對損壞器材者,要視其情節作出嚴肅處理,做到賞罰分明,使廣大師生在思想上重視器材的管理及維護。
體育器材的科學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體育器材的使用壽命。如器材管理員夏天給球充氣時,不要充得太足,以防熱脹而破裂。為保護氣門芯,在充氣時,氣針要沾上一層肥皂水,拔氣針時,應一手按住氣門芯一手拔氣針,避免因長期的不正確使用,造成氣門芯脫落或漏氣。課前準備器材時,要根據課堂的內容,注意因地、因時而異。如在較潮濕的場地安排籃球或者足球課,最好使用膠皮球或防水球,要求學生不要在籃球場踢足球,以免磨壞足球。課間要求學生不要坐在球上以免球變形影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