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王艷娜 齊振彪
近年來,多元化經營一直是理論界和企業界研究的課題。目前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多元化經營,可以規避風險,實現資源共享,產生1+1>2的效果;另一種認為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會造成人、財、物等資源分散,管理難度增加,效率下降。“多元化經營”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在采取多元化經營戰略時一定要明確其利弊,分清主次,把握好專業化與多元化的尺度,穩扎穩打,方能實現“多元化”初衷。
德魯克認為:“多元化經營是一種復雜的現象。不管純粹的集中經營多么合適,所有企業都必須徹底思索是否必須采納多元化。”企業管理者選擇企業多元化發展模式時,一定要認真分析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都可能成為多元化的原因。
(1)企業剩余資源的充分利用:企業積累的未利用的內部資源,是打入新市場的原動力。
(2)目標差距:一般來說,如果企業能夠達到既定目標,企業開拓新產業領域、實行多元化發展的動力就不大;反之,企業現有的經營方針、范圍與所期望的目標差距越大,采用多元化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就越大。
(3)縱向一體化發展中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產生的不經濟性成為促使企業多元化發展的經常性壓力。
1.2.1 市場容量的有限性和集中度
任何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容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此外,隨著競爭的加劇,產品的生命周期也有縮短的趨勢。企業必須在衰退期到來之前,就進行研究開發,更新換代產品,或為進入新的產業領域做準備。市場需求的飽和,是促使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市場集中度較高的行業,企業要想達到比產業增長率還要高的增長率,必然要采用特制的手段,增加廣告費,增加科研開發費用。進入本企業以外的新市場以謀求在其他行業發展。
1.2.2 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在新的產品領域提供了投資機會,企業可以抓住機會實現多元化發展。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將使企業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增大,從而激勵企業追求多元化發展的風險分散效應。
1.2.3 政府反壟斷措施的影響
為了防止過高的產業集中率,維護競爭的公平性,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反壟斷法規。當企業擴大某一產品市場份額的行為超出了反壟斷法規限制的時候,其擴張成長的行為就會受到限制。為此,企業常常改變擴張發展的方向,謀求向不受法規限制的產業領域擴張發展。
多元化經營從總體上來講能幫助企業抵御風險、化解威脅,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多元化若采用得當,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若采用不當,則會損害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多元化經營可能給企業帶來如下風險:
不同的行業存在不同的行業壁壘。企業在跨越壁壘之后還必須不斷地注入后續資源,去進行技術開發和市場開發,塑造企業品牌,并保證持續創新。
一般來說,單一化經營企業產生凈資產為負值(資不抵債)的現象后,通常就不會生存下去了。但如果該企業是作為多元化經營企業中的一個部門存在時,則繼續生存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因為多元化經營企業會利用其它行業上的盈利對虧損行業進行補貼。而這種補貼通常會降低企業的整體實力,給企業帶來跨行業補貼風險。
和單一經營的企業相比,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更多。企業就只有通過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等方式進行負債經營,從而使得企業的負債比率增加,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融資風險。
多元化經營往往會給企業造成總體上規模不小,但在每一個領域內又達不到規模經濟,產生既存在資源不足,又存在資源浪費的狀況。由于多元化經營,企業資源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發展企業的主導產業,影響了主導產業的技術創新,削弱了原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從而降低了優勢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業務流程和不同的市場模式,因而對企業的管理機制有不同的要求。當企業通過兼并他人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時候還會面臨一種風險,那就是不同企業文化是否能夠成功融合的風險。企業文化的沖突對企業經營往往是致命的。
企業多元化經營往往會面臨“一損俱損”的多米諾骨牌式的風險,例如鋼廠業務的萎縮會連動地引起采礦業、運輸業的蕭條。當經濟緊縮時,銀行的信貸業務與其它衍生金融業務都會萎縮。另外,企業在涉足新領域時,因開發生產的產品在質量與服務上存在問題,對企業多年在主業中已樹立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有所影響,甚至會直接導致企業形象顛覆,這對企業將是致命危害。
此外,多元化經營還會給企業帶來經營管理上的難度,以及決策失誤的風險等。
一般認為,企業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可以實施多元化:(1)企業所在的行業已是“夕陽產業”,將逐漸為時代所淘汰(如煙草業);(2)企業所在的行業進入大批競爭者,主要產品將嚴重過剩,行業利潤變得極為微薄甚至無利可圖;(3)企業具有開拓新產業的足夠資金實力和人才儲備;(4)目前所在的產業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都很成熟、很穩定;(5)企業的管理到位,企業決策者有足夠的精力從事新產業的研究、開發與管理。
確定合理的戰略目標是多元化經營成功的起點。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多元化經營戰略目標,企業在競爭和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加速企業成長”目標強調的是企業資產、經營和盈利規模的擴大,而并不賦予企業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在這一目標下,企業的使命就是通過資本運作介入到高成長性的市場,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資源和優勢”目標是基于各產業間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使得企業的資源和優勢能拓展到現有產業之外并得到充分利用。“加強核心競爭力”目標強調企業從內外搜尋、獲取稀缺的資源以支撐其核心競爭力。“培育企業新的增長點”目標強調在恰當的時候,將企業引入更具發展潛力的行業而脫離原來趨于飽和、衰退的行業,實施行業戰略大轉移。
因此,企業在選擇多元化戰略之前就要明確自己多元化的目標,目標定義上的模糊會嚴重干擾企業多元經營戰略的實施與控制。
企業明確了多元化的戰略目標之后,必須要合理定位目標行業。
首先,要進行行業生命周期分析,每個生命周期階段的行業的吸引力均不相同。進行行業生命周期分析,主要目的是選擇的目標行業要避開衰退期,另外處于成熟期的行業因其競爭激烈也應慎重選擇。
其次,進行相關分析。總的來說,根據目標行業劃分,企業多元化可簡要歸納為相關多元化和無關多元化。美國魯邁特和波特兩位學者在上個世紀分別相關統計研究及論證,提出相關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效益最好,最差的是無關多元化經營企業。
最后,要進行核心競爭力分析,企業先要明確自己的現有核心競爭力,然后研究新業務是否有助于充分利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后研究自己有沒有能力在新業務中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協同效應是指經營過程中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產生整體效應。包括:生產技術方面的協同效應,市場方面的協同效應,管理方面的共有效應,企業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一定要注意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穩定而具有相當優勢的主營業務,是企業利潤的主要源泉和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應該通過保持和擴大企業自己所熟悉與擅長的主營業務,盡力擴展市場占有率以求規模經濟效益最大化,要把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作為第一目標。在此基礎上兼顧“一元化”與“多元化”。世界優秀的企業,在經營領域的選擇上,都首先確立了自己的核心業務,緊緊圍繞核心業務,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再以與核心業務有關的一些特殊的力量、技術、條件、管理或資源為基礎,不斷推出新產品,使自己的市場越來越大。核心競爭能力要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集中擅長于某一點或某幾點,同時充分發揮這一點或幾點的優勢;所要求的更不是“小而全”,而是“專而寬”。企業在做精、做強、突出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多元化把企業做大,并在多元化過程中開辟相關領域,把握拓展的節奏,這才是企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所必須充分注意的。
一個企業品牌形象和企業形象及在顧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依靠主業來確立的,當然新開發的業務或產品也會進一步鞏固原有的主導產品及主營業務的優勢。企業在進入新的市場,面臨新的顧客時,已形成的品牌形象有一個被顧客重新認識的過程。因此,企業在對已成功的品牌進行有效的延伸及塑造時,要加強品牌的聯想,要樹立品牌優勢。反之,如果不能對已成功的品牌進行有效的延伸和塑造,只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認識上,對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是很不利的。另外,企業進入新的領域、新的市場必須有別于市場的現有產品,要有自己的新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顧客改變觀念。
(1)做自己想做的事;(2)做自己該做的事;(3)做自己會做的事;(4)做自己能做的事。
在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時,應特別注意把握以下兩點:一是必須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二是不追求利潤的企業不是企業,但什么利潤都想要的企業也不是好企業。
多元化是企業的一種經營方式和成長模式,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同時,多元化經營也會為企業帶來各種風險,因為多元化是企業能力與市場機會的一種鍥合,只有緊密依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樹立明確的多元化戰略目標,合理定位目標行業,綜合考量內外部環境,把握住新的市場機會,遵循企業發展的規律,多元化經營才可能成功。企業在取得比較高的市場地位進入成熟期后,可進行適當多元化發展。在當今微利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應當最大限度地控制或降低多元化經營風險,通過低度多元化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擴展企業的戰略資源,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唐華.多元化經營的戰略目標與風險[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
[2]鄧波.論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戰略目標行業選擇[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5).
[3]郭亞玲.多元化經營的根本依托——核心競爭力[J].科技信息,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