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尉靜
2011年下半年以來,在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前景相當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24日對2012年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3.3%和3.9%,比2011 年9月的上次預期值分別下調了0.7個和0.6個百分點。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也分別下調了0.8個和0.7個百分點,分別8.2%和8.8%。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面臨新的挑戰。
我國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是建立在充裕而廉價的資源投入和龐大而穩定的國際市場的基礎上的。然而,隨著國際市場上能源、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攀升,導致出口產品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外貿低成本優勢弱化,粗放的數量擴張型增長將很難繼續。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初級生產原料對國際市場依賴逐年增加,2010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包括銅、鐵、鋁、煤炭、礦石等多種重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帶動了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一直以來我國存中稀缺要素在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的價值被低估,如土地等,并沒有真正形成“要素價格”。然而,隨著我國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價格改革不斷推進,外貿出口企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增強。充裕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在逐步減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出口集中地區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頻頻出現勞動力供應不足的 “用工荒”。二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這將使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合理較快的增長。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不斷失去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成本上升會推動出口產品價格上漲最終導致我國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優勢減弱,競爭力下滑,國外客戶會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再加上我國出口產品多為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周邊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顯現,如:孟加拉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產業鏈配套日趨完善,加工能力也不斷提高,我國產品在美歐日等傳統市場份額逐步被擠占。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各國經濟的復蘇進程依舊緩慢。據IMF對2012年經濟的最新預測顯示:201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11年的3.8%,將為將為3.4%,其中美日分別為增長2%,歐元區僅增長0.2%.世界貿易將從2011年增長5.6%將為3.6%,并有可能為零增長。2012~2013年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平均將擴張 1.5%。比2011年 9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的 2012年增長率下調了 0.75個百分點。美歐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市場,歐元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面臨著高失業的困擾,持續的高失業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需要。歐盟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蔓延,各國政府為改善其預算收支狀況,要么采取削減開支,要么采取增加稅賦,這都會要抑制消費需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生產、制造和出口,再工業化成為熱門話題,超前消費的模式遭到深刻的反思。總體上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將面臨嚴峻的外部需求形勢。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為了保護和支持本國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部門的出口,向外轉嫁危機的意圖愈加明顯,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紛紛調整經濟政策,我國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目標。從歐美發達國家到部分發展中國家,頻繁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而且貿易摩擦政治化傾向不斷抬頭,預計2012年貿易摩擦仍將處于高發期,我國應對形勢將愈發錯綜復雜。各種直接或間接對中國產品的進口禁令、進口許可證管理、海關價格監管措施、衛生標準等其他貿易措施層出不窮,許多國家還將針對我國的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環境、勞工保護、人權等方面增加社會責任壁壘。“入世以來(截至 2011 年末)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765起,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6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隨著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發達國家主要致力于產品和市場的設計、研發,將傳統的工業制造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我國勞動要素豐裕,而資本、技術的相對匱乏,巨大的勞動力供給,這使得我國可以承接發達國家的產品生產與加工制造環節的對外轉移,尤其是低技術含量的加工與組裝環節。這使得我國成為所謂成品出口大國,而在產品價值鏈的主導環節上,如研發、設計、營銷、品牌,技術服務、原材料的采購供應、資金的籌集調度和財務控制等,環節上,我國基本上不具備任何優勢。因此,就我國在全球分工僅限于產品生產制造鏈條的低端,表現為投入了大量勞動要素,但利潤微薄。
雖然,我國勞動力以及要素成本在逐步上升,導致低端和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的優勢正在弱化。但是,我國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現狀并沒有根本的改變,要素成本的上升不會促使現有優勢產業(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機電產品)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轉移。如果我們茫然放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那樣我國的外貿發展就會面臨,新的高端的產業在短期內上不去,舊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又喪失了的困境。因此,轉變我國的外貿發展方式,必須立足于實際,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我國今后應逐步增加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延長出口產業價值鏈,提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總之,我們既要保持和增強我國在傳統優勢出口產業的同時,又要積極推進出口企業的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的創新。品牌的培育、創新以及研發能力的提高,在我國外貿方式轉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這些都取決于我國的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提升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積極培養人才。只有提升人力資本我們才可以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識,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附加值。
正確認識進口的對一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摒棄只有出口才能拉動一國的經濟增長的思想。在轉變出口產品結構的同時也要考慮轉變進口產品結構。“外部危機的一個伴生機遇是,引進技術、人才、管理模式的障礙大大減少、可獲得性大大增加、交易效率大大提高”。故我們要借此機會,優化我國進口產品結構,尤其是擴大國內緊缺的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和資源性初級產品的進口規模;繼續鼓勵有利于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進口。這樣一來,將引進的先進技術與到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相結合,必將有利于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適度擴大我國進口額,可以促進外貿的長期平衡發展。
應對后危機時代的新貿易壁壘,我們關鍵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首先,出口企業要主動適應國際標準,才能使我國企業的綜合能力與發達國家企業可以匹敵。其次,全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培育企業的自主品牌,加大企業的研發能力,增加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以減少貿易摩擦和貿易沖突。同時,要政府要充分發揮好其在外貿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政府要不斷通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貿易管理制度,為外貿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
[1]張茜倩.全球貿易保護風潮與我國外貿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11(12).
[2]劉慣.超出口型企業擴大國內市場:問題、原因與對策[J].國際貿易,2012(1).
[3]吳桂華.后金融危機時期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