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職業技術學院 成晉
社會的進步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但是現在社會進步最直觀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是人人都在追求的經濟利益與物質享受,因此,政府等各方面勢力勢必會采取一系列提高經濟的措施,這其中有合理的,當然也有不合理的。這樣發展下去逐漸地就會出現問題,其中很重要的體現者就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人們往往會認為只有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會發生金融危機,其實不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也會有金融危機的發生,只是發生的強度小,對我們的影響較小而已。金融危機的出現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無法擺脫金融危機的發生,因此,探索掌握金融危機的規律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金融貿易實質上就是一種價值上的交換,這種交換的介質可以是貨幣、物品、股票、房產等等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說到底,金融交換就是不限制時間地點,只需要提供一個場所來進行。這個場所就是市場。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交換,是因為人們各有所需,交換過后可以使自己過得更好。現在對勞動力的分工愈加明確,人們往往只會從事一個很小范疇中的工作,比如說一名裁縫,他只會做衣服,不會種地,不會制造家具等等,而有些人可能從事高科技,以至所有的生活資料都無法自己生產。這樣幾乎所有人就必須通過交換來取得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原料。因此,市場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場所,金融貿易也變得尤為重要。
金融危機又可以被稱為金融風暴。是在很大的范圍內出現的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這個大范圍小到一個國家,大到一個地區。金融危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經過一定時間經濟的安定發展之后,由于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金融市場崩潰。金融危機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
我們只有對這些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探索出金融危機的規律性,進而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地減小金融危機的危害,掌握其規律,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往往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這說到底就是人們假想的一種經濟不得不面對現實,無法再繼續假想時爆發的危機。比如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機,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全面爆發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那么,又是如何由次貸危機演變到了金融危機呢?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例子來簡要的了解。譬如,在某個地區,只有兩家商店銷售礦泉水,每家每天賣出50元瓶,1元1瓶,這樣市場就已經達到了飽和。可是從某一天開始,這兩家店開始互相買賣100瓶,但是并不通過現金來進行,而是記賬,虛假的經濟產生了200元,這樣就產生了虛擬經濟。店家同時對外界宣稱礦泉水已經漲到了5元1瓶,人們聽說漲價后就開始搶購,店主也就趁機提價,變成了2元1瓶,但是2元1瓶也比5元1瓶便宜,所以人們還是爭相購買。此時就產生了泡沫經濟。由于買的人增多,店內儲存的礦泉水數量不夠,店主就從外地進貨,造成大量囤積現象。兩家店看到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有些人用現金買不起,就開始發行礦泉水債券,拿不出現金的可以用自己有的東西做抵押,然后來購買。這樣,就是融資,金融的介入。但是還是有些人連可以抵押的東西都沒有,于是店家又開始發放次級礦泉水債券,并且向保險公司購買了保險,這些債券就成為了次級債券。這樣發展了一段時間過后,店家突然發現從外地購買的礦泉水賣不掉了,又要過期,就趕緊將降價處理掉,礦泉水不值錢了,經濟泡沫破裂。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店中進行了裁員,就此產生了大量的失業人員,用來購買的礦泉水券成為了廢紙,產生次貸危機。貸款無法收回,店里沒有資金,就面臨著破產。這樣就導致了全面的金融危機,造成了金融危機典型的危害特征。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實際次貸債券的數目是不變的,由這些次貸債卷引發了如此大規模的危機必然有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隨大流、跟風的思想造成的。看到別人賺了錢,自己也就盲目的跟隨,市場本來就沒有這么大的需求,但是人們不停地人云亦云,別人買我也買,別人投資我也投資,通過別人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一天天的累積就造成了最后的爆發。從這幾次世界上大規模的危機來看,幾乎都是這樣的往復循環。
雖然每次引發金融危機的具體原因都不盡相同,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當時社會最尖銳的問題,都是當時最吸引人眼球的經濟問題。社會在進步,因此我們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個個的新問題。等這些問題積累到臨界點時,新的金融危機就要爆發了。一但遭遇了金融危機,往往會發生大規模企業銀行倒閉,人員失業,貨幣貶值等等現象,這些便是金融危機的基本特征。
下面,主要從發生金融危機前后的資產價格的波動走向、GDP的波動走向以及經常項目差額占GDP比例的波動走向來探討一下金融危機的規律性。
對于資產價格的波動走向,Carmen M.Reinhart以及Kenneth S.Rogoff做出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在二戰以后的大大小小19次金融危機中,危機爆發前4年與危機爆發結束后3年中,房產與股票的價格的走向很接近。在爆發之前兩者均快速上漲,而爆發結束后則大幅下降。之后,Carmen M.Reinhart以及Kenneth S.Rogoff又深化了研究,對發展中新興經濟體也進一步作出了探索,結果表明依然符合這個規律。并且,危機結束后,房地產市場需要4~6年來復蘇恢復到爆發前水平,而股市則只平均需要3年時間就可以恢復。但是,房地產價格下降的幅度一般為爆發前的30%上下,而股市則下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利用這些研究既可以對金融危機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測,也可以初步大致的判斷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4]。
對于GDP的變化趨勢,Bordo等人將有史以來的金融危機按照時間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880~1913,金本位時期的金融危機;之后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一二戰期間的金融危機;1945~1971,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金融危機;1973~1997年間的金融危機。我們對這幾個階段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后的GDP資料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在危機爆發前的5年至爆發時刻,GDP降幅平均為2%~5%,而在危機爆發后的3年內,GDP的水平普遍開始恢復。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從國家來講,GDP的下降程度為4%左右,而從個人角度來講,下降幅度要達到9%左右。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下降的具體數據與恢復的具體時間來判斷某一次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3]。
有人員根據全球主要的四次金融危機為基本資料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4年,泰國、韓國與印尼的經常項目逆差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的經常項目逆差基本上都在高位運行,并且都在危機爆發的前一年達到了最高值。但是當危機爆發時,經常項目赤字都出現了快速下降的走向。其他兩次金融危機經過分析,也表現了類似的狀態[2]。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金融危機的爆發確實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并且顯而易見,金融危機時虛擬經濟發展到極端的結果。既然是虛擬經濟,一定是像泡沫一樣虛幻、大量的、因此在每次金融危機爆發前都可以觀察到經濟大幅增長,樓市股市以及物價上漲,貨幣升值等現象。社會彌漫了一種浮躁的氛圍,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人們受到嚴重打擊,然后通過各種政策慢慢恢復正常,之后隨著經濟發展又出現了一些社會性的問題,社會再度彌漫了一絲浮躁,于是開始了循環,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機。那么,在掌握了這樣的規律以后,應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減少金融危機對人們的傷害呢?馬克思說過,要徹底消除階級,消除貧富差距才能消滅金融危機,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要客觀清楚的認識到現實,知道國家經濟什么水平,自身經濟什么能力,不要盲目跟風。
金融危機對人們造成的危害之大想必不用多說,尤其在資本主義國家更能一目了然。大量人員失業,企業倒閉,貨幣貶值等等,輕則危害到一個家庭的生活穩定性,重則會引起大規模的騷亂,甚至會威脅國家的安全,動搖一個國家的統治。因此對金融危機規律性研究就迫在眉睫了。既然無法避免,就要盡最大努力來制定好迎接金融危機的措施。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金融危機的發生是有規律可言的,這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因為整個世界都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因此因為進步所帶來的問題也在不斷的變化,只要出現一種新的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陷入金融危機的循環,直至馬克思所說的消除貧富差距,消滅階級,達到了共同富裕,這樣才可能完全避免金融危機。當然,這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情況。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對其規律、對其解決方法進行探究,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進步。
[1]尤.瓦爾加著.世界經濟危機(1848~195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歷史比較資料[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
[2]苗永旺,王亮亮.百年來全球主要金融危機模式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09(7).
[3]Bordo,Michael,Barry Eichengreen,Daniela Klingebie,Is the Crisis Problem Growing More Severe?[J].Economic Policy,2001(16).
[4]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Is the 2007 U.S.Subprime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a,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