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明
(南京師范大學 泰州學院 人文傳媒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經典”一詞經常與名著連用,舊指作為典范的儒家典籍或宗教典籍,現在一般將其解釋為“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美國教育家阿德勒在《怎樣讀一本書》中列舉了名著的六個特點:①名著實際上是歷史上被最廣泛閱讀的書;②名著是屬于當代的;③名著是通俗的而不是學究氣的;④名著是最具可讀性的;⑤名著最有教育性,最能教化人;⑥名著都是論述歷史上人們一直試圖解決而沒有最終解決的問題的,雖然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能引起現代人的思考和探究。①此外,經典的迷人之處還在于它的原創性,“經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賴大膽創新帶來的沖擊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與傳統做必勝的競賽并加入經典的作品首先應該具有原創魅力”②。
教育經典是經過歷史沉淀、具有較高認可度并被反復閱讀的優秀教育著作。一部教育經典就是一座智慧的寶庫、思想的豐碑,“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值得后人心懷敬畏、反復閱讀,并從中汲取精神營養。教育經典對師范生的專業成長而言,無疑具有潤師心、鑄師魂的價值,尤其在時代呼喚大批專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的背景下,教育經典的價值更是不容小覷。
某校在招聘教師時,對來自5所師范院校的28名應聘大學生(中文專業9名,理科專業19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人能列出一本教育經典,也沒有人閱讀過教育經典。”“24人認為高深的教育理論與教學關系不大,只要把書教好就可以了。”“讀不讀教育名著,我認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教育要有一顆愛心。”“我認為教好書,主要靠扎實的專業知識,至于教育理論以后可以看一點。”“大學四年,我還未接觸過教育方面的名著,我想,還是先把業務做好再說。”“在大學四年里,導師從未提倡我們閱讀教育名著。”③
筆者曾以所在學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大三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選擇97名同學,就教育經典閱讀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88份,統計結果如下:
在“列出已讀過的6部教育經典名稱”選項下,回答情況見下表:

?
在“閱讀教育經典遇到的問題”選項下,選擇“不知道讀什么”和“不知道怎樣讀”的分別為49人和48人,選擇“沒有時間”的有21人,選擇“借不到書”的有19人,選擇“沒有價值”的僅有2人。另有27人在“其他”選項中作出列舉,主要集中在“興趣點不在于讀教育經典”、“教育經典深奧難懂,抽象枯燥,讀不下去”、“缺乏閱讀教育經典的相關背景知識”、“不能學以致用”、“主觀上偷懶”等幾個方面。
在“是否有必要開設教育經典閱讀課”選項下,75人選擇了“有必要”,比例高達85.2%,選擇“沒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別為8人和5人。
在“閱讀教育經典時喜歡選用的方式”選項下,選擇“摘抄佳句”、“寫批注”、“寫讀后感”和“只讀不動筆”的分別為57人、47人、30人和11人。另有18人列舉了其他方法,如“查找資料,參考別人見解”、“將其他名著中與之相關的觀點作比較”、“反復閱讀精彩段落”、“與室友討論”、“上網搜索相關評論”、“閱讀書評”等。
調查發現,師范生閱讀教育經典總體上呈現出“兩高、兩低”的特點:“兩高”即高認知度、高需求率,“兩低”即閱讀數量偏低、閱讀質量偏低。
不足3%的被調查者認為教育經典沒有閱讀價值,85.2%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開設教育經典閱讀課。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閱讀教育經典”這一問題時,大多數學生認為,“教育經典是精神食糧,可以滋養學生的品德和審美情趣”,“拓寬理論視野”,“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發對教育的深度思考”,“借鑒、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成果”,“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的基礎”。
師范生對教育經典的高認可度與就業選擇具有相關性。隨著全社會尊師重教之風日濃,教師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之一,教師崗位悄然成為師范專業學生就業首選。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近6年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共招收學生895人,其中,877人將考取中小學教師編制作為首選就業崗位(分年度統計見下表),比重高達97.99%。

?
師范生并不排斥教育經典,但是他們閱讀教育經典的現狀不容樂觀,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不知道讀什么,二是不知道如何讀。理性地分析,上述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首先說讀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浩如煙海,學生在未經任何指導的情況下開展閱讀活動,容易產生無從下手的困惑。再說怎么讀,盡管教育經典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內在邏輯關系,先讀什么、后讀什么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如何處理精讀與略讀、快讀與慢讀、讀與思、讀與用等關系,還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何況學生在閱讀時難免遇到理解上的困難,更需要指點迷津。
調查發現,盡管在回答“閱讀教育經典時喜歡選用的方式”選項時,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摘抄佳句”、“寫批注”,三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寫讀后感”,不足三成的學生選擇了“只讀,不動筆”。也有部分同學選擇“查找資料,參考別人見解”、“將其他名著中與之相關的觀點作比較”、“反復閱讀精彩段落”、“與室友討論”、“上網搜索相關評論”、“閱讀書評”等方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半數以上的學生“不知道讀什么”、“不知道怎樣讀”。“缺乏閱讀教育經典的相關背景知識”也是部分學生不讀教育經典的原因之一。因此,85.2%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開設教育經典閱讀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由此看來,欲提高師范生教育經典的閱讀品位,加強閱讀指導是當務之急。
調查發現,能夠列舉出6部教育經典的學生僅占42%,其中不乏張冠李戴、以非教育經典“冒充”教育經典的現象。盡管確認教育經典的標準有一定相對性,但是部分被調查者將《紅樓夢》(曹雪芹)、《三國演義》(羅貫中)、《聊齋志異》(蒲松齡)等文學名著,《當代教育學》(袁振國)、《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中國教育史》(孫培青)、《教育心理學》(張大鈞)、《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裴娣娜)等教材,以及《我的教師夢》(錢理群)等其他作品誤作教育經典,顯然失當。
此外,師范生教育經典閱讀面偏窄。就被調查者列舉的外國教育經典來看,主要集中在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23人)、盧梭《愛彌兒》(22人)、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3人)、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13人)、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7人)、洛克《教育漫話》(7人)、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4人)等7部著作;列舉的中國教育經典則主要集中在 《論語》(21人)、《陶行知教育文集》(17人)、《學記》(9人)、《李吉林與情境教育》(6人)、錢夢龍《導讀的藝術》(4人)、《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3人)、《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3人)等7部著作。 其他教育經典, 如 《教育論》(斯賓塞)、《教育過程》(布魯納)、《教學與發展》(贊科夫)、《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巴班斯基)、《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斯多惠)、《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齊)、《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泰勒)、《多元智能》(加德納)、《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終身教育引論》(朗格朗)、《學會生存》(福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德洛爾等)則無人問津。
在談到“閱讀教育經典的體會”時,言不及義者眾,一語中的者寡。大多數被調查者只能從是否實用的角度,籠而統之地談及教育經典帶給讀者的啟發以及如何運用教育經典中的觀點指導教學實踐,甚至有人談到教育經典與教學實踐嚴重脫節,進而對教育經典的價值產生懷疑。鮮有被調查者談及教育經典背后的深刻思想和這種思想產生的背景,也鮮有人提及教育經典帶給我們的深度思考。在回答“如何理解教育經典與教學實踐之間關系”時,部分被調查者表達了這樣的看法:教育經典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價值,但是如果在教學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經典的理解效果會更好。
1.課程定位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一般由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類課程三大板塊構成。其中,教育類課程正經歷由“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向“多門類”轉變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勾畫出中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框架,在“教育基礎”學習領域中增加了“教育哲學”模塊,這預示著今后一段時期內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將經歷重大轉型。正如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在其《教育哲學導論》中所言:“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④教師個人教育哲學觀的構建途徑固然是多樣化的,但是閱讀教育經典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固本培元”作用,教育經典在教育類課程中應該占有一席之地。通過開設必修課或選修課,讓學生廣泛閱讀教育經典,開拓理論視野,站在教育哲學的高度理解教育本質,思考教育現象,審視學科教學問題,提高專業自覺。
2.價值定位
關于經典的價值,朱自清先生頗有見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⑤。誠然,教育問題千頭萬緒,教育經典不一定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具體答案。但是,它提供了思考教育問題的立場和專業眼光,具有方法論意義。如果說文學經典為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打下的是人文精神的底子,那么教育經典為本專業學生打下的就是職業精神的底子。有了這兩個底子,未來的教師將多幾分才氣,少幾分匠氣,成為學科教育的守望者。
指導師范專業學生閱讀教育經典,要正確處理導讀與自讀、快讀與慢讀、吸收與質疑、務虛與務實的關系。
1.導讀與自讀
教育經典閱讀可采取導讀為輔,自讀為主,導讀在先,自讀跟上的原則。導讀的側重點應放在方法介紹和背景知識補充上。阿德勒作為“百本名著計劃”的倡導者,曾提出閱讀名著要注意三種聯系:一是與自己的經驗相聯系;二是與其他書,包括參考用的詞典、百科全書、評論性或摘要性的書以及其他名著相聯系;三是要與他人進行交流或討論。⑥學生掌握了一套對自己而言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大有裨益。導讀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如系統開設“教育經典閱讀”課程、專題講座、讀書匯報、集中研討等。
2.快讀與慢讀
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汗牛充棟,快速瀏覽的方式固不可少,譬如可以通過閱讀《中外教育經典名著速讀》(喬建中主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外國教育經典解讀》(單中惠、朱鏡人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國教育經典解讀》(田正平、肖朗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專著全景式了解教育經典。閱讀教育經典同樣需要文本細讀,反復咀嚼。“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這些古老的智慧理解起來都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轉化為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和行為。這可不是三天五天,甚至是一年半載才能奏效的。它需要點點點滴滴的浸染,涵養,經年累月的嘗試、摸索、積累和深化”⑦。
3.吸收與質疑
閱讀教育經典要吸收前人的教育思想精華,閱讀名著“不是通過簡單地尾隨作者的議論,而是通過對它們的意會……最終達成與作者見解有意義的贊同或異議”。有必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判斷或評價,“判斷作者是否因為時代或其他原因而缺乏某些方面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對于作者觀點的論證又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作者是否誤解了他自己所列的論據,這些論據可能不符合事實或是被作者誤用;判斷作者的論證是否合乎邏輯,推理是否全面;判斷作者的分析是否全面,是否很好地解決了他企圖解決的所有問題,有沒有很好地利用材料,充分看到它們作為論據的作用和局限,有沒有對問題和有關的其他事物作了很好的區分”⑧。只有經過否定,否定不了的肯定才能真正肯定;經過肯定,肯定不了的否定才能真正否定。讀者相信什么,懷疑什么,都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
4.務虛與務實
務虛與務實的關系即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教育經典閱讀屬于務虛的范疇,師范專業學生閱讀教育經典的終極目標是為加深對教育實踐的理解與深刻反思。以務實為特征的教育實踐也有助于加深對教育理論的解讀與深度思考。在古德萊德看來,引導未來教師面對源于理論與現實之間矛盾的各種問題,是辦好師范教育的19條基本要求之一。⑨“虛”與“實”相結合有助于教育經典閱讀走出目前的困境。
總之,教育是充滿理想和激情的事業,教育經典是師范生專業成長的精神食糧,閱讀教育經典應該成為師范生的一種常態生活。
注釋:
①單中惠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7.
②哈德羅·布魯姆著,江寧康譯.西方正典.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5,(5).
③張幫群.師范院校應重視教育經典著作的閱讀.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5,(10).
④陳有松.當代西方教育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35.
⑤朱自清著.經典常談.北京出版社,2004:1.
⑥單中惠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8.
⑦肖川著.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書社,2002.6:16.
⑧單中惠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9-290.
⑨單中惠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