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明
(浙江傳媒學院 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自幼學習音樂,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被人們奉為“交響樂之父”。除此之外,他還創作有五十二首奏鳴曲和一些其他體裁的奏鳴曲,《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堪稱經典作品。
《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作于1793年,充分表現了古典時期鋼琴曲的結構特點、演奏技巧和表現風格。海頓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綜合性的鍵盤技巧,如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行進,音階式的旋律的表現,復雜多樣的節奏變化,切分音、震音、裝飾音的運用等特點。作品的曲風以頻繁的離調和豐富的和聲為主,預示著浪漫派的到來,雙主題的運用讓《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增色不少。這首變奏曲,音樂情感豐富、細膩,內容很有深度、技法成熟,并運用了對位的手法及左右手交替呼應的手法,在各個變奏中都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主題的線條。海頓鍵盤變奏作品的主題通常是由兩個有反復記號的樂段所構成,并時常由弱起拍開始,也經常使用附點節奏。[1]情緒的對比和在感情上的變化很少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這首作品算是一次創新。
本文通過對其生平簡介和創作背景的介紹,從主題、變奏部分、結尾處理三個方面對其音樂表現及其演奏技巧進行解讀,以期更好地把握該作品的風格和演奏特色。
海頓于1732年出生于奧地利,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是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卡·菲·埃·巴赫的繼承者,有“交響樂之父”的美名。他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體裁豐富的音樂作品,為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海頓的鋼琴作品對鋼琴音樂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他的音樂中總以表現光明歡樂的音樂語言為主,并沒有真正的悲劇,也較少體現出強烈的矛盾。他所有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都是明朗樸實的,所描繪的大多是世態風俗的畫面。這首 《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運用了f小調的同主音大調F大調,繪制出了這樣的雙主題形式的變奏曲,為音樂增添了大小調的對比色彩,加強了音樂的動感和戲劇色彩。
海頓的這首《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創作于1793年,是其晚期作品,也是后人演奏最多的變奏曲作品。[2]這首變奏作品是海頓第二次到英國旅游期間所創作的,最早是小嬉游曲,后經過處理改成簡單的變奏曲。
《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屬于雙主題變奏曲,采用的是交替式主題變奏手法由主題A主題B交替進行。[3]由于主題A和主題B分別為單三部曲式和單二部曲式,組合起來的主題較為龐大;兩個主題又以裝飾性變奏手法分別變奏。
主題A部分是三部曲式(見譜例1),它的音樂隱藏著熱情,以f小調作為全曲的開始,由左手先進入,后右手弱起。都是最簡單的音型結構,左手為八分音符的行進,右手為十六分附點音符與十六分音符行進。以這一段作為開頭,讓人感覺出曲子的平靜,雖加入了附點和十六分音符的裝扮,但不失穩重,使音樂平緩進入。
譜例1:

主題B部分為平行二段式結構(見譜例2與譜例3)。每段均有10小節,每段中又可以細分為兩個小的樂句。主題B段中的調式也發生了變化,由主題A段的f小調換為了F大調,小調暗淡的色彩變為了明亮的色彩。與主題A相同,以p的力度進入,在主題B段中將七連音大量的運用,力度方面也與之前有所不同出現了對比的情感與歡樂,看出了海頓在創作時的熱情和快樂。
譜例2:

之后的第二部分又回到了f小調上,第二段中,裝飾音的修飾也增多了,旋律中的七連音的出現使主題B隱藏著激動與熱情。最后以正格終止結束這個段落,結束整個主題B段(見譜例3)。
譜例3:

(1)變奏一
主題A的第一變奏(見譜例4),結構與主題A一致。從譜面上來看,這一段以切分節奏型引入,用這種節奏維持著和聲與旋律的主要線條。傅聰在談及海頓時說道:“切分音很重要,缺少了切分音的旋律,就缺少了性格-海頓的性格!”[4]除此之外還使用了半音化的裝飾性變奏。力度出現了sf的標志,相對于前幾段是沒有的。
譜例4:

接下來,是主題B的第一變奏B1(見譜例5),這段的結構與調式調性均與主題B段一致,為F大調,且與主題B一樣是平行二段體,原來的七連音幾乎已經消失,這時頻繁地使用了顫音,可以說是在顫音的裝飾中行進的,因此主題更為華麗,更加具有古鋼琴的音色特點。[5]
譜例5:

(2)變奏二
回到f小調,由三十二分音符引入,這是主題A的第二變奏(見譜例6),音樂匆忙地進行著,情緒更加激動。這里的旋律改用音階式三十二分音符進行,使音樂更具流動性、抒情性,并體現出海頓音樂中的快樂。調式調性上的變化和變奏一中的變化相同,形成了大小調轉變之間的色彩對比,并且加強了音樂的動感和戲劇色彩。[6]
譜例6:

主題B的第二變奏形式,為裝飾變奏(見譜例7)。運用了旋律下方三度疊加和快速的三連音及倚音音型進行的旋律裝飾變奏。[7]
譜例7:

音樂最后回到了主題A上(見譜例8),這也就是全曲的結束部分。尾聲coda共分為三個部分,結束的變奏與整首變奏曲的開始是完全一樣的,但當進行到主題A快結束時音樂發生了變化,不再繼續前面的反復,形成了阻礙終止。
譜例8:

整首作品的布局巧妙,每部分的變奏和聲基本保持統一。[8]通過把簡單的旋律及和聲進行裝飾與點綴,不僅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且增強了樂曲的色彩。
海頓的這首《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音樂風格樸實、幽默、充滿活力,旋律明快,和聲織體清晰,技巧也不是特別復雜,結構規整,從力度上和節奏上總是能給人出人意料的結果。為彈奏出明快的音律與幽默詼諧的音樂語言,我們要從速度與力度、觸鍵與音色、踏板的運用進行音樂的處理。
《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速度為“Andante”即行板,要充分保持穩定、統一的速度,絕對不能時快時慢。[9]
當主題B的第一變奏與主題A的第二變奏開始時 (見譜例9),在這種較大的節奏型變動時就要注意到速度的均勻與統一。正確的速度和力度是極其重要的,隨意變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
譜例9:

好的音色是通過觸鍵來完成的,為了表現透明的音色,均勻清晰的顆粒感,生動活潑的節奏,流暢的氣息,我們要在觸鍵上做到以下幾點。
(1)指尖作為觸鍵的主要部位。在音樂的開始位置為弱起(見譜例10),音頭位置尤其要注意觸鍵的深淺。我們看到譜例中是左手先奏,右手弱起,那么在左手彈奏第一個音的時候就要想好后面一連串的右手附點音符該以什么樣的聲音出來。有重復的地方,我們該清楚重復的音或旋律所演奏的力度都是不一樣的,要隨著音樂的旋律感覺做相應的起伏。
譜例10:
(2)在彈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時,我們要做到觸鍵快,因為屬于弱起,固指尖碰觸鍵盤要輕,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狀態(見譜例11)。
譜例中右手為一連串的三十二分音符音階進行,在保持手掌的穩固支撐下,應注意手掌與鍵盤要盡可能地保持密切聯系,不要有過多的動作出現。為突出右手的旋律,左手伴奏聲部應弱下來,使兩聲部的音色形成對比。
譜例11:

(3)在音樂的結尾處(見譜例12),當手指觸碰鍵盤發聲后應立即放松,不論大臂、小臂還是手腕任何一個關節都不要使勁,更不要用臂力壓迫鍵盤。在演奏譜例中這類和弦時要撐住掌心,手指抓牢琴鍵,彈出果斷、堅定而整齊的聲音。[10]音樂是連貫的,即使譜面中有空拍出現,只要注意聲音的音色,音樂就會一直往前,不會有空拍。
譜例12:

(4)在演奏中要重視力量的下沉與上抬,在音樂的起伏中形成氣息。譜例中左手的八分音符與右手的跳音部分是交替進行的,這也是旋律的交替進行,在行進中我們可以明顯分辨出第一句的結束與第二句的開始(見譜例13)。切分音的出現不能擾亂行進中的速度和樂感,這里要注意的不僅僅是速度的統一,更要控制好音樂的旋律,切分節奏不是附點節奏,分清節奏型,不能出現強弱拍的現象。
譜例13:

在《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中,海頓在踏板方面延續了古鋼琴時期的風格,沒有踏板的標注,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古典鋼琴與現代鋼琴的差距較大。[11]為了體現海頓的音樂風格我們可以試著用最少的踏板來演奏出海頓的作品。使用踏板時首先講究織體的清晰度,不能有了踏板而使句法、奏法以及和聲織體含糊不清。
通過對這首《f小調行板變奏曲》的背景、音樂分析、演奏風格的論述中可看出,海頓對古典時期變奏曲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
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曲子的時代背景和風格特征。彈好一首完整的作品不僅僅要擁有熟練的技巧和細致的處理,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彈琴不是動動手指,動動頭腦就可以完成的,從第一個音落下開始,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要跟著音樂的旋律而動,只有這樣,音樂才得以流動起來才會打動人。我們只有將藝術風格與作品兩者的共性相結合,深入挖掘并體驗作品的真正內涵,準確把握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每一個樂段,每一個樂句甚至每一個音的處理都是有必要的,并不斷提高彈奏的技能與技巧,這樣,才能很好的把握海頓作品的風格和演奏特色。才能為我們以后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2):68.
[2] 卜莉.海頓、莫扎特的變奏曲比較[J].人民音樂,2001:50.
[3] 張大勝.鋼琴音樂研究[J].全音樂譜出版社,38-39.
[4] J·McCade.海頓鋼琴變奏曲[J].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45.
[5] 李虻.音樂作品譜例與分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1.
[6] 黎翁斯坦著,潘皇龍譯.音樂的結構與風格[J].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9:23.
[7] 王奔.試論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J].北華大學學報,2008:21.
[8] 劉凌飛.淺談海頓、莫扎特時期的音樂風格與演奏特點[J].青春歲月,2011:55.
[9] 李民.鋼琴藝術簡史[J].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49.
[10] 陳啟成.曲式分析樂作曲[M].臺北:樂韻出版社,2002:68.
[11] 約瑟夫·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