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芹 張振寧
(1寧夏大學 新華學院;2北方民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1)
哈佛大學從在北美的土地上誕生到十九世紀末艾略特全面地革新之前,其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受牛津和劍橋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它的辦學目標、入學要求、課程設置、學位授予及學生的生活方式幾乎都照搬于英國大學。其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課程主要是圍繞人文主義開展,學生無權自由選課,必須修完規定的科目方可畢業。直到艾略特時代,哈佛的課程設置才發生根本的變化,現在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艾略特改革之前,哈佛的課程演進過程及其相關因素,以便清楚地理解他在哈佛大學推行的通識教育改革。
哈佛大學的課程體系從1642年第一任院長鄧斯特固定下來到18世紀中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表1 1642年哈佛學院課程表①
顯然,這個課程表是17世紀劍橋大學課程表的翻版。課程內容涉及希臘語、希伯來語、閃語、敘利亞語等古典語言,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自然哲學(物理學)、歷史、植物、圣經研讀和教義問答,是一個以古典語言和神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是對歐洲教育的一個匯總。同時,也融合了中世紀以七藝和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為主的傳統課程,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語言的興趣和對宗教改革教育思想的滲透,在當時這是一個相對完備的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上,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師逐字逐句地講解課文內容,學生也逐字逐句地做筆記,然后背誦課文和筆記內容,考試和回答提問也基本上不允許自由發揮,是比較機械和刻板的。
整17世紀,哈佛學院的課程很少對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反應,仍然集中探討神學和古典人文學科。而17世紀,在歐洲的學術界,已經不再對哥白尼(1473-1543)、伽利略(1564-1642)、笛卡爾(1596-1650)、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牛頓(1642-1727)這些科學豐碑性的人物及其杰作感到陌生了。然而,哈佛學院依然敵視和排斥實用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步伐。
18世紀是歐洲的科學革命時期,科學蓬勃發展,新發明層出不窮。1746年,萊頓大學的兩名教授發明了儲存和急速釋放電能的萊頓瓶,富蘭克林于1753年發明了避雷針。這時人們對自然界(當時稱為博物學)也有著極大的興趣,自然界幾乎被視為神,能永遠加以研究。博物學家勤奮地搜集礦物、昆蟲、化石及其他物品并將其編目。漢斯·斯隆爵士(1660-1753)建立了大不列顛博物館。這種搜集和編目為系統地研究植物學和動物學奠定了基礎。在植物學方面,瑞典教授卡爾·林奈(1707-1778)最早提出了將植物分類的令人滿意的方法,他還將動物劃分成哺乳動物、鳥、魚、和昆蟲幾大綱。
在18世紀的后25年中進行的工業革命對英國和歐洲的經濟,最終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業革命也影響到科學革命,并受到科學革命的影響。工業的發展對科學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的契機。
在歐洲科學革命的影響下,北美殖民地政治經濟變革加劇,哈佛學院的課程隨之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向世俗和實用的方向發展。1737年,霍利約克(E·Holyoke)接任哈佛的校長,他上任后,從教材入手,對哈佛學院沿用了近百年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當時哈佛學院的教材比較陳舊,邏輯、物理學、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等課程基本上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其他的課程也是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作為教材。霍利約克上任后,把牛頓的自然哲學、洛克的著作作為物理學、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等課程的教材。到1769年霍利約克任期結束,哈佛學院的課程基本上得到了更新。
自然科學的地位也在哈佛學院逐漸得到加強。1728年,哈佛學院設立了“赫利斯”的自然哲學與數學的講座,鼓勵運用論證和實驗的方法講授自然哲學和數學。1738年,24歲的溫思羅普主持“赫利斯”講座,他被譽為哈佛學院建校以來的第一位科學家,他將哈佛學院的教育和科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建立了北美殖民地的第一個太陽黑子觀測站和第一個物理實驗室。開設了電學和哈雷彗星的講座,證明地震純屬自然現象,而非神意安排。他致力于科學研究,并努力把一些科學研究成果納入課程中。
北美殖民地時期,哈佛學院課程全部為必修,學生只有修完規定的課程,并通過考試,方可畢業。學生絲毫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和權利。獨立戰爭后,隨著政治對教育的期望不斷升級,哈佛學院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春天。1780年,哈佛學院改名為哈佛大學,它的培養目標也隨著這個新國家的誕生而發生了巨變,據統計,1782-1804年,哈佛大學畢業生中只有不足20%的人去當了牧師,這表明哈佛大學培養目標多樣化的時代已經隨著共和國的誕生悄然而至。在杰斐遜“均等主義”口號的號召下,學校的生源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中下層子弟進入了學校,哈佛不再是一個貴族階級獨享的地方。學生的名單排序也不再以家庭出身財富的多寡為標準,而是按照字母順序進行排序。
19世紀初,哈佛大學增加了地理和代數。這些新學科進入課堂,也給哈佛的教學帶來了一些變化。如二三年級必修代數、幾何、三角和自然科學科目。一年級數學課時增加,但古典語文仍然是學院課程的核心。以1800年為例,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必修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這些古典課程。并且在入學時,拉丁語和希臘語也是必考科目。
然而,進入19世紀,美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邊疆的開拓、新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對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州也紛紛成立了以農工為主的州立大學,其課程在古典人文學科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注重工業、商業、農業方面的專業教育。但是艾略特的幾屆前任校長,不管是保守謹慎、循規蹈矩的韋伯(1806-1810)校長,還是出身貧寒、平易近人的柯克蘭德校長,都把哈佛大學塵封在古典傳統教育中。他們在任期間,基本上都是忠于古典教育,以培養紳士為目的并注重神學的發展
雖然1829年昆西出任哈佛大學的校長也曾對哈佛大學進行了改革,如重視理科教學,興辦理科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臺。但是哈佛大學距離一所真正的現代大學還相距甚遠。包括后來的哈佛校長埃佛雷特(1846-1849)、斯巴克思(1849-1853)、沃克(1853-1860)、費爾頓(1860-1862)、黑爾(1862-1868),他們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但他們在任期內,也大都政績平平,對哈佛大學沒有太大的建樹,哈佛大學在他們的領導下仍然被桎梏在一個以古典教育為主的院校之中,缺少順應時代大學的變革和創新。美國社會在19世紀后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其他新興的公立或私立大學大多對社會的變革做出了反應,如加大課程改革、把實用性課程引入教學,重新調整培養目標等。創建于1866年的康乃爾大學就直接提出了這樣的培養目標,即要建立一所任何人都能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科目的學校。時代已經不允許哈佛大學躊躇不前、徘徊于古典教育之中。那么,誰來引領哈佛邁入新的境界并完成時代賦予它的使命呢?這一使命似乎注定要由艾略特來完成。
注釋:
①L.A.Cremin,American Education,The Colonial Experience,1607-1783[M].Harper&ow,Publishers,1970:214.
[1] 黃俊杰.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M].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5,VOL2(2):12.
[2] 黃俊杰.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Two Pred icament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in Taiwan Today[J].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6,VOL3(2):23-24.
[3] 黃坤錦.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上)[J].通識教育季刊,第一期:53-63,民國83年3月;第二期:59-72,民國83年6月.
[4] Howard,CraigC.著.張文城譯.通識教育的批判理論[J].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9第6卷第4期:123-126.
[5] Nicholas,RalphW.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教師組織與管理的角色[J].通識教育季刊,1995,VOL2(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