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薇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奠定了班級教育理論,世界上的教學逐步由“個別教育”進入了“集體教育”。黑板就是應“班級教學體制”而產生的。1809年在費城出版的算術書上曾對黑板做過這樣的描述:“三英尺見方的板,涂上墨水,放掛在適當的地方,班級里的學生圍在它的周圍學習。”有了黑板,便有了板書。據考,在我國,1862年清代京師同文館最早開始進行班級授課,板書也就出現了,距今約140余年。板書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不是“教師講課時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了。隨著教育逐步走向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受教師的青睞,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學語文課堂。
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傳統板書運用上的老問題,包括:板書運用上的隨心所欲;板書內容上的繁瑣雜糅;板書形式上的嘩眾取寵;板書方式上的教師包辦;板書書寫上的馬虎潦草等。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日益廣泛運用所帶來的新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一旦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如果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有針對性地用于某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難以觀察到的現象,它就會收到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功效。但是,決不能以它來取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取代師生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熏陶漸染,取代教師規范乃至漂亮的書法對學生形成良好書寫習慣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的黑板板書可以靈活地根據課堂教學的節奏,富有生氣、充滿變化地呈現學生學習的要點和難點,真正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緩緩的動態生成,而不僅僅是使教師匆忙地完成自己的預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要求: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而充分地發展。”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勢必重估黑板板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讓語文課更具有主體性和藝術美。
一、黑板板書是師生對話的成果
教學過程是創新學習、創新思維的過程,在教師的主導之下,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問題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師生雙邊活動的開展,都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多向思維,學生隨時會迸發出火花,學生對課文的新見解、新想法有許多非常有創見,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面對多變的課堂教學,預先設計好的多媒體板書卻無法及時補充新內容,無法快速調整板書的結構,無法適應豐富靈活的課堂教學的需要。而傳統的板書卻表現出了足夠的靈活性。教師根據學生思維的火花,可以隨時把學生的新觀點板書在黑板上,可以及時調整板書的結構設計,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的思路。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具有多維性、發散性,學生提出的觀點具有不可預測性,所以用多媒體事先設計好板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有傳統的板書才能方便靈活地及時記錄下學生的觀點,才能跟得上學生的思維。從這一點來說,傳統的板書將永遠是重要的教學手段。
二、黑板板書是一種必要的留白
多媒體強勁的視聽沖擊固然令學生耳目為之一新,但過大的容量、內容迅速的流動也帶來了現實問題:學生沒有時間感受、體味、分析、消化。一堂課看似課件上給出了豐富的營養,而實際上學生吸收了多少卻很難說。而板書卻會為學生提供一個思想緩沖的空間。如教師講課時,一邊講,一邊板書,節奏慢,能夠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教師由于自己寫板書需要一定的時間,就不會因為快速地“點擊”“翻頁”而造成學生連作筆記都來不及;而如果請學生板書,更可以直觀地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可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及方法。
三、黑板板書是教師個人魅力的展示
“美”(美學價值)是最高一個層次的要求。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和經驗只能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教師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引導,美育便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借助板書進行美育滲透,比其他形式更為直觀,而教師如果能展示一手漂亮的板書,那么學生勢必對語文教師更加推重,也因此對課堂更有熱情。天長日久,在學生的語文知識不斷積累的同時,他們的藝術素養也在不斷提高,書寫習慣會得到進一步的改良。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板書的教育審美功能,展示個性魅力。
現代教學,多媒體的運用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只使用多媒體的教學也會產生種種問題。因此,把黑板板書與多媒體運用相結合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使用板書與多媒體必須把握以下原則:
1.目標性原則
要想使多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媒體的展示必須與教學目標相適應,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適應。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選擇媒體,并不是所有的語文教學內容都可用、適用多媒體。實際上在教學實踐中,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共識是:現代教育技術在可用可不用時,就不用。
2.主體性原則
正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我們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時,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令其被動地跟著教師走。在制作課件時,我們不妨進行“換位思考”。其一,把教師置于學生的感知角度,體會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去感知教材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以此來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從而落實教學目標和重點;其二,把學生置于課件主人地位,學生通過不斷的語言訓練,理解并掌握教材,進而運用,達到思考和表達的境界。
3.適度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易使身心疲倦。因此多媒體的使用一定要適時適度。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與積極因素,由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到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進而轉化為從事學習和創造活動所必需的“有意后注意”。在引入或呈現這幾個環節可以相對多使用多媒體,在其他環節則少用,這樣能使學生多思考和多表達。
另據教育部2005年7月6日公布的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顯示: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城鎮學生高于農村學生。這里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城鎮學生處在室內的時間長,教室內和家庭內因為窗外綠化、或建筑物阻擋、或教學樓結構設計不合理,導致自然采光較弱;城鎮學生在家看電視多且環境光線較弱等等。而現在課堂上普遍長時間使用Powerpoint等電子媒體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4.靈活性原則
在課堂上,教師應隨時根據教學進展需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表達,這需要多種教學手段來幫助實現。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時調整、修改板書內容。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有許多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手段,合理地使用,發揮其各自的長處。
總之,板書和多媒體在教學中各有優勢:板書靈活性強,能與各個教學環節嚴密吻合,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也不受課前教學設計的限制,具有隨機應變的優勢;而多媒體則能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聽環境,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美觀、活潑。教師應在把握目標性、主體性、適度性、靈活性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板書和多媒體兩種教學手段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體做法如下:
一、用多媒體解讀文本,豐富視野;用板書體味文字,把握主題。
多媒體信息載量大,非常適合介紹教學輔助材料,能擴大學生視野。在多媒體教學中穿插板書,可以適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多媒體中拉回來,讓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文字中,幫助學生揣摩文字的優美,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孔乙己》的過程中,先將這篇小說的文體知識、作家作品、背景介紹、孔乙己的視頻文件做成多媒體課件。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連平時愛做小動作的同學也全神貫注起來;然后及時停下播放多媒體課件,在黑板上板書:

斷腿前 斷腿后外貌、動作語言
進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學生根據孔乙己斷腿前后在外貌、動作、語言上的變化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和歷史原因。
又如:一位教師在《看云識天氣》一文的教學中,先用多媒體播放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的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在黑板上畫一個表格,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重要信息:

晴天云簡表
二、用多媒體構筑情境,激發情趣;用板書啟迪思維
多媒體形式多樣,活潑有趣。因此,可以用多媒體把抽象的事物變成直觀、生動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這樣圖文并茂,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而板書教學可以動態地啟迪學生思維,靈活方便地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把教學中的閃光點及時歸納出來。
例如:一位教師講解《變色龍》一課時,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的六次變化態度的畫面。學生們被這六幅畫面逗得忍俊不禁,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此時教師板書了以下文字:
線索:小狗的主人是誰?
變化原因:
人物形象:
讓學生根據課文討論歸納。學生們討論積極,七嘴八舌地描述自己眼里的警官形象。學生每說一個,我就在黑板上做記錄,比如:見風使舵、卑劣無恥、狡詐多變、趨炎附勢。這樣,學生沿著課文的主線,思維跟著情節跌宕,讀出了小說的言外之意,也悟到了小說的技法之妙。
三、用多媒體渲染情境,激發興趣;用板書化繁為簡,提綱挈領。
多媒體突破文字約束,帶來視聽享受,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去渲染文字意境,激發學生對難懂怯讀課文的興趣。而板書可以有效地化繁為簡,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師在《三峽》一課的教學中,先用多媒體播放風光片、介紹背景、朗讀課文,讓學生沉浸在美麗的三峽風光中,同時也為酈道元的優美文字所折服。在對課文進行串講以后,教師板書以下內容讓學生探討三峽的景物特點:
三峽群山→連綿險峻
夏季江水→兇猛迅疾
春冬景色→清榮峻茂
秋季景色→凄清悲涼
這樣,簡簡單單就把《三峽》全文對景物描寫的特點給梳理了出來,學生們再回頭去品味課文,思路就清晰了很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速度也快了很多。
四、用多媒體化解疑難,直觀形象;用板書深化主旨,畫龍點睛。
多媒體可以將知識整合,能將文字描述的抽象化的事物通過其他媒體的形式直觀化,起到幫助理解的功效。而板書教學可以言簡意賅地提取課文主旨,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的教學中,先播放了鳴沙山的音頻、視頻文件,使用了一些海市蜃樓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奇怪現象”,解決學生直接經驗不足的問題。緊接著,板書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讓學生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并自然地概括出說明的順序:

五、用多媒體展示作業、歸納知識;用板書提取精髓,體會感情。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先布置預習,讓學生閱讀課文,選擇印象最深的景物描寫片段,畫出一幅圖片,然后為畫圖作業配上原文語句。他用多媒體把其中一些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討論,學生對文章描繪的水、石、魚等幾個畫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進一步熟悉了原文內容。另外實詞和虛詞的解釋、文言句式及翻譯,也都使用了多媒體來歸納梳理,這樣能使學生對這些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把握,不但容易記,而且記得牢。同時我又設計了下面的板書,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感情,通過問號連接的形式出示單純的討論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深化了對主題的探討:
景清——水、石、樹、魚、源流
寓情于景 情凄——悲涼、凄愴
心樂之——?(悄愴幽邃)
總之,任何教學手段和工具都有其優勢與局限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多媒體與傳統板書的互補作用。多媒體與板書的結合,很大程度上是一項藝術性工作,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學生活動為中心,考慮課堂教學應使用哪些教學手段,探索這些教學手段在實用中的交匯點,實時接受和分析學生傳遞過來的信息,因勢利導,以順利乃至精彩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