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桂芳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因資產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額而造成的損失。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企業應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企業會計準則第八號—資產減值》中規定資產減值范圍主要包括:
計提了減值準備后,減值準備不能轉回的有:采用成本模式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長期股權投資(對子公司、聯營、合營公司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和井及相關設施。
計提了減值準備后,減值準備能轉回的有:(1)絕大多數的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計提資產減值準則的項目:如應收賬款、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債權性的,都可以轉回;股權性的,有部分可以轉回,但需要記入資本公積中)等;(2)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項目:如存貨、消耗性生物資產;(3)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見,《企業會計準則第八號—資產減值》中規范的相當一部分非流動資產的減值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且不考慮例外情祝,這樣雖然消除了一些企業通過計提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的可能,限制了利潤的人為波動。但以后年度這些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得以恢復且高于賬面價值,資產負債表上也只能按賬面價值反映,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一部分資產的價值長期被低估。使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缺乏相關性。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依據。
2008年由于發生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各行業景氣度在第四季度急劇回落,上市公司2008年在資產減值方面的損失因此也創出歷史新高。據財政部會計司對2008年年報進行綜合分析后的情況來看2008年共實現凈利潤7880億元,較上年合計數9362億元下降16%,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089家公司存在資產減值,資產減值損失為3963.4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35.63%),較上年同期同比增加2384.11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和貸款減值損失所占比重最大。如福耀玻璃的業績受資產減值損失影響最明顯,該公司2008年實現凈利潤2.46億元,同比降幅達73.17%,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資產減值損失由期初的-322.72萬元陡增至4.19億元。可見,上市公司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成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殺手。
對此,財政部會計司稱,2008年當年資產減值損失達到歷史新高,側面表現出上市公司產品銷售不暢、存貨積壓嚴重、生產設備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但其同時指出,上市公司2008年巨額資產減值損失也不排除某些公司過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人為調低2008年利潤以實現2009年業績回轉的可能性。
2009年底,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進一步好轉,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減小,統計顯示,2009年上市公司發布年報,其中資產減值損失合計為1522億元,較去年底的3963.48億大幅縮減61.59%。同時,該部分公司去年共實現凈利潤1.07萬億元,較去年的7880億元增長26.36%。從明細來看,2009年底共有295家企業存在資產減值沖回增厚業績的情況。其中最高者為寶鋼股份,沖回6.35億,而去年末則計提了高達58.9億的減值損失。此外,計提沖回直接導致業績大增的案例,宏達股份最為典型。公司去年末實現凈利潤1.75億,其中減值損失的計提沖回就有2.5億,而去年末該部分損失高達4億。年報顯示減值損失沖回原因主要是2009年底鋅錠的現貨交易價格比2008年底大幅度回升。
此外,房地產行業亦是計提沖回大戶。萬科以5.24億沖回額排名第二,其后還有金地集團和保利地產,分別沖回2.47億。而去年底,三公司分別計提損失達12.68億、3.6億和3億。可見,資產減值損失大幅降低使業績“殺手”變身“推手”
2010年我國各行業景氣度進一步回升,資產減值損失對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繼續降低。2010年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合計為2,357.47億元,較2009年增加394.96億元,同比增長為20.13%;2010年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例為14.31%,較2009年下降19.05%,同比下降57.10%,2010年資產減值損失對凈利潤的影響較2009年進一步降低。
2011年初,國際上歐債危機越演越烈,而在國內由于銀根緊縮、市場低迷,存貨價值大幅縮水,企業資金回籠面臨較大壓力,從而導致應收賬款可能最終無法全部收回,使得上市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大幅增加。從2011年已披露的中報情況看,剔除不可比因素后,上半年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共計401.06億元,同比增長43.76%;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共計133.69億元,同比增長了21.30%。存貨價值變動、壞賬準備增加等因素成為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提升的重要原因。如新鄉化纖的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加了33.64倍,主要是由于產品粘膠短纖維價格下降,上半年對粘膠短纖維和原材料干漿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同時中報披露數據也顯示,扣除不可比因素后,上半年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合計達到5738.44億元,同比增加45.59%。壞賬準備合計達到557.54億元,同比增長10.88%。逾七成公司壞賬準備同比出現增長,其中,85家公司的壞賬準備同比增幅超過100%。如超日太陽上半年的資產減值損失達到6982.52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28.95萬元,由于壞賬準備增加了3012.16萬元等。這些都會造成上市公司的業績在2011年會大幅下降。
從近幾年資產減值損失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情況分析來看,其影響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由于經濟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使企業的資產價值發生減值產生減值損失,沖減了企業利潤,這是客觀原因企業是無法改變的。二是資產減值損失轉回使企業凈利潤大幅波動,這是會計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近幾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報告雖然基本上杜絕了長期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情況,有效地扼制了一些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損失轉回操縱利潤的行為,但是非長期資產減值損失是允許轉回的。因此,計提的非流動資產減值損失能否轉回依然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目前,對于以前年度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是否允許轉回的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代表的允許轉回以前年度已確認的資產(商譽除外)減值損失;另一種觀點是以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為代表,認為資產減值決策與資本投資決策類似,繼續使用減值的資產相當于購置新資產,所以,當資產減值恢復時,不允許轉回資產減值損失。對于資產減值損失是否可以轉回,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代表的允許轉回以前年度已確認的資產(商譽除外)減值損失比較正確。原因如下:
1.從謹慎原則要求來看。資產減值會計是謹慎原則的重要體現。謹慎原則要求報告提供者向使用者盡可能提供可能發生的風險損失信息。在這些信息中,資產減值會計信息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減值損失的確認是謹慎原則的體現,那么為了保持會計處理的一致性,當減值損失不再存在或已減少時,應該將以前年度確認的減值損失轉回。
2.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來看。為了符合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原則要求,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確認減值損失。那么,當減值損失不再存在或已減少時,也應該將減值損失轉回。這是因為,當資產減值損失減少或不再存在時,若是不予以轉回,則會使會計信息使用者沒有了解有關資產的相關信息,繼而有可能制約著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的制定過程。
此外,筆者還認為:為避免利用減值損失轉回來操縱利潤,對轉回的資產減值損失不應計入當期“收益”而應計入“資本公積”,對減值損失轉回計入“資本公積”產生的股東權益變動應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表內和表外進行詳細披露和說明。
總之,上市公司應當嚴格按照會計準則規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在附注中全面、完整地披露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依據、相關金額確定的具體過程、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適用條件等,以幫助報表使用者恰當地作出經濟決策。
[1]華股財經.中國證券報.2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