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古代考試(及論述)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經濟發問與縱論,亦稱策論。本文論題關涉中小出版社,以策論言之,求發一新聲。
首先是中小出版社的名位。這是沿襲經濟發展的評估標準,主要是從人員數量、經濟規模、經營范疇、資產積累來考量的。這就有一個標準失衡的問題。出版社從事的是文化產業,經濟力之外,文化貢獻力、學術思想影響力才是它的核心價值。30多年改革開放,中小出版社也有文化大價值的不俗表現。所以在經濟體量之外,更要談文化能量。以此觀之,則中小出版社未必“小”,未必沒有文化地位,未必沒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此所論者一。
其次,中小出版社的生存現狀。生存環境的惡化,是業界、學界的共識、共慮。生存空間狹窄,發展能力困乏,這中間有大氣候、小環境的問題可以討論。1996年,國家經貿委提出國有企業“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成就了國有經濟的大型企業骨干群體。2012年2月,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型微型產業發展的要求。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是解決就業的一個渠道,是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人才吸納、成長和企業家誕生的搖籃。用這樣的思路來考察中小出版社,也是中鵠之論。反觀出版界,在出版集團的推進過程中,政府出臺了許多支持性的優惠政策,至今這些利好政策仍然發揮很強的慣性推動力。然而,深探出版集團的催生,正是在整合優秀的中小出版社而組建起來的。而一段時期以來,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出版改革=出版集團化=集團上市,這種單一、膚淺的思路,更反映了出版改革的思想理論資源供給不足。出版改革中,中小出版社也遭遇了自身的“三板”——短板、天花板、水泥地板。短板影響了體量,天花板制約了高度,水泥地板則無法根深葉茂。用三道坎來稱之,或許更通俗。一道坎是急功近利的發展思路局限了視野,捆住了手腳。急于求成的任期目標,彌漫上下的GDP崇拜,難免導致心態浮躁、價值斷裂、文化塌陷。二道坎是領導能力疲弱、員工創造力缺失。這也難免造成辦社方略、業務重心經常飄忽轉移,導致經濟文化力的萎靡和困頓。三道坎是管理模式與發展目標的錯位。機構行政化,產品同質化,競爭過度化是三大弊端。產品雷同,經營手段雷同,市場競爭總跳不出價格戰的低端招數。身邊是千帆進發,自身是老牛破車,目標當然是漸離漸遠。中小出版社生存的困境,表明了我們關于出版理論的研究、管理智慧的成熟、思想資源的供給,和出版發展形勢的需求之間,存在一些脫節。生存困境實際上是一種綜合并發癥。此所論者二。
所論者三,中小出版社的發展策略如何選擇?這里略陳淺見,求證于方家。
正確認識世態,調整自我心態,營構發展生態,掌控戰略情態,不失為一種理論方略。
勝者為王,強者通吃。怨天尤人于事無補,強身健體才有立足之地。從過度競爭中脫身,全身而退,在微利時代實行新的價值戰略:特色+特長+特優,實現文化升值,帶動經濟增值,以文化突圍沖出生存危機重圍,以文化產品的高價值,占領精神文化高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最有生命活力的主攻目標之上,積小勝為大勝,自然可以挑戰環境,超越局限。說得具體一點,實施四大調整措施,或是可選之策。一是人才制勝策略。淡化行政色彩,不論職務高低,不以出版謀官位,大膽任用創新型人才,放手培養干實事、肯學習、有抱負、能拼搏的編輯、發行人員,實現一種優秀人才→優良品格→優質產品→優化經營→優異業績的綜合效應。二是產品升級換代策略。全社開展調查與討論,把多年來的書目開列出來,擠泡沫,削臃腫,翻家底,找真金,對贏利的、有后勁的品種做精細加工,精深開發。對原有結構的空白點、差異點作深入分析,重申專業化,強調精品化,培植新的增長點。三是提升市場競爭水平。擺脫同質低端產品→廉價歸零競爭→“溫水煮青蛙”命運。變為創新產品→創新服務→雙贏發展。四是機制創新策略。調整原有的科層固化組織機構,代之以機動靈活的課題組,以精品項目為中心,以市場信號為契機,以高效反應為目標,以領導支持、保障、激勵為服務,以優質暢銷為考量,組成編輯+后勤+精品+銷售的一條龍生產線。這四大調整措施,或可作為中小出版社生存發展的思路。
(作者單位系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