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干部第一愛好
《人民日報》報道:為推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取得實效,從2010年2月開始,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干部教育局陸續向黨員干部推薦學習書目,至今已經推薦了6批書目。在世界讀書日之際,《人民日報》記者就“讓讀書成為干部第一愛好”這一話題進行了專訪。
全國黨建研究會副會長、教授盧先福表示:“這些舉措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具體落實。”他說,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創新型的學習,注重通過學習轉變黨員干部的思維方式。通過推薦學習書目的方式,能夠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副主任、教授戴焰軍表示:“通過推薦優秀讀物來號召干部群眾讀書,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采訪過程中,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大平針對“主旋律讀物憑什么暢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長期以來,主旋律產品以說教、呆板的面孔,通常只依靠行政手段進行推廣、發行,數量雖大,但閱讀率不高。如何讓主旋律產品真正入腦、入心,是擺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他認為只有立足廣大讀者的真正需要,注重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創新,主旋律圖書才能具備巨大的吸引力和發展前景。
圖書跟風炒作嚴重 損害出版業形象
《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網、民意中國網與新浪網,對15744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9.0%的公眾痛感當前出版社出書跟風炒作現象嚴重,其中27.8%的人認為“非常嚴重”。
書評人韓浩月指出,出書跟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驅使。跟風出版“創作時間”短,出貨和銷售速度快,并且銷量平穩,相對而言風險較低。他認為,“跟風出版不僅損害出版業的文化形象,讓出版業變成即便沒文化也能做得風生水起的山寨行業,最終還會讓讀者對傳統出版喪失信心。”
中國編輯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羅紫初教授認為,出書跟風問題是社會環境、出版體制、出版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當今社會人們心態浮躁,許多人不愿靜下心來做學問、搞原創;其次,出版社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變使出版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經濟壓力加重,許多出版社為了完成經濟指標主動走上了盲目跟風的道路;此外,當前許多出版從業者缺乏進行出版策劃所需的知識與能力,特別是缺乏創新思維,他們只能被動跟風。”
“數字書店”成實體書店轉型新趨勢
《中國圖書商報》報道:“以書為媒,文化休閑,多元業態,政府支持”,是很多人構想的實體書店的理想生存模式,于是多元業態成為許多實體書店的轉型措施。而在“轉型潮”中,2011年大連市新華書店首推上線了“數字化新華書店”項目。2012年2月河南新華也推出了別具特色的“24小時數字書店”。這讓我們不禁猜想,“數字書店”是否已經成為實體書店轉型時標配項目的趨勢?
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集團副總經理王延東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子書產業的迅猛發展,電子圖書以其無倉儲、無物流、無需大量管理、檢索快捷、引用方便等諸多優勢而獲得廣泛的應用。傳統出版發行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建立數字書店、滿足讀者各種閱讀需求勢在必行。”
通過“24小時數字書店”項目,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集團從傳統書店切入數字出版,將數字閱讀帶入書店賣場,對傳統書店的功能進行了擴展,技術上進行了提升,旨在滿足讀者全方位的閱讀需求。
作家紛紛轉型寫作為哪般?
《中國圖書商報》報道;“跨界”是當下一個頗為流行的詞匯,近年來,順應這種潮流的人不在少數,寫作者當中,尤其是那些知名作家也出現了一種“轉型”或“跨界”的寫作風潮。2012年,這股“轉型”或“跨界”的寫作風潮更是呈現出不斷蔓延的趨勢。
那么,跨界當道,中外作家們紛紛轉型寫作究竟為哪般?按照文藝評論家周慧虹的觀察,中外一些知名作家在轉型跨界寫作方面的探索實踐,就反映出了他們“自省自勵”的勇氣與智慧。他們不滿足于自己既有的寫作風格,不止步于所取得的文學創作成就,而是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努力將自身寫作調整到一個新的起點,不斷寫出有別于以往的滿意作品來奉獻給讀者。
文藝評論家馮磊認為,知名作家們紛紛轉型跨界寫作,某種意義上來講,恰恰是在謀“正業”。數十年來,文學圈內出現的種種“不正常現象”,已經成了文學發展的桎梏。轉型跨界寫作或許本身就是他們進行反思與觀察的一個重要結果。畢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家,每個時代都有獨領風騷的文體與創作模式。當然,“知名作家們的轉型跨界寫作,也可以理解為傳統文學寫作向市場靠攏、與市場融合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