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微博快速崛起,寫微博、看微博的人越來越多。微博作為一種快捷即時的交流方式,適應了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它的興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據統計,到2011年底,微博用戶在網民中的比例已達48.7%,有將近半數的網民在使用微博,按照同期網民總數5.13億來計算,微博用戶人數接近2.5億,而且還在不斷上升。
隨著微博的發展,圖書市場也快速出現了一批微博圖書。《微語錄》《微書話》《大頭條》《有權懦弱》《一個都不正經》《蔡瀾微博妙答》等,都是把微博上的一些話語段子集結成的書。與出版者預期不同的是,這些微博話語盡管發在網上時有不少粉絲,但成為“微博書”卻遭到冷遇,即使是一些所謂名家名段,也在所難免。《蔡瀾微博妙答》等書,從去年10月以來,在北京新華書店系統,銷量都不過10本。網友與讀者稱這些“微博書”是“新瓶裝舊酒”,“不值得看第二遍”,批評作者和出版者“不能這樣出書來騙錢!”
微博為什么成于網絡而敗于圖書呢?這是因為微博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在網上及時發布新鮮可人,而結集成書則已成為明日黃花。同時,微博多是片言只語的信息,適合在網上作碎片化的閱讀,而這卻與作為思想文化載體的圖書品性有悖。此外,微博是個互動平臺,其特殊優勢是作者與讀者可在互動中交流,而圖書根本無此優勢。這就表明,微博是生于網絡,長于網絡,其生命力是和網絡連在一起的,將其從網絡移植到圖書,也許是想讓它生命長一些,但卻不是揚長避短,而是揚短避長,形成了“南橘北枳”的結果。
微博書遭冷遇,筆者認為有著積極的意義,這就是昭示圖書的出版,是不宜“拿到籃子就是菜”的。圖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深度文化的傳播載體。深度者,指具有人文的、科學的、藝術的含量。像娛樂性的一類淺文化,就不應作為出版傳播的主打物。前幾年,出版界一度熱衷出版選秀明星圖書,讓電視明星書唱“重頭戲”,筆者曾撰文說,電視和出版各有不同的職責和作用,那些娛樂性淺文化,電視搞了就可以了,出版不宜再浪費資源去推波助瀾。如果一味跟著電視走,會喪失出版業在文化傳播上的深度使命,最終喪失自己。同理,微博在快速傳播信息上有其獨特作用,但信息不等于知識,更不等于思想、智慧,而且微博又都是“碎片細語”,缺少系統性,雖適宜在網絡上生存,卻與圖書應有深度文化內涵的品性不合,不是出版所應積極開拓的疆土。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內容上的淺文化,形式上的碎片化,時效上的短命化,微博在屬性上與圖書的“道”相背,是難于“相謀”的。
而且,出版還具有獨特的深度文化積累的使命。社會的文化積累,主要靠出版實現。出版是一種空間的傳播,也是一種時間的傳播。出版要“潛入歷史,化為永恒”。而能“化為永恒”的,只能是具有思想文化含量的圖書,那些淺陋應時的出版物,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它們不可能做到“書比人長壽”,往往是短命而亡,甚至是出生之日就是死亡之時。我國現在年出書量高達三十多萬種,好書也有,但不多,且被大量平庸的書、可出可不出的書以及大可不必出的書所淹沒。數量過多,質量過差,數量與質量的嚴重跛腳,是當前出版業之痛。在網上用以快速傳遞信息但缺少文化含量的微博,大量變成“微博書”,又會為圖書市場增加短命的、少價值乃至無價值的應時東西,這提醒出版人一定要不懈地重視治“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