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當蔣瓊耳去四川省青神縣尋找竹編工藝師時,她眼前的手工藝人們正在用比頭發絲粗不了多少的竹絲編一只比人還大的大象,這讓她覺得很可惜。“用最細的絲編最龐大的動物,這是今天傳統手工藝認為的極限挑戰,但是現實生活中,誰都不需要,這些都與我們現實生活無關,手工藝很多都被浪費了。”她告訴《環球企業 家》。
彼時的蔣瓊耳剛剛成為愛馬仕的中國子品牌“上下”的藝術總監,她希望這個品牌能夠通過一種有別于放諸展覽和博物館的方式,將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上下”的團隊在全國甚至整個亞洲都找到不少登峰造極的手工藝,諸如景德鎮的薄胎瓷、蒙古的手搓羊毛氈、越南的漆器以及四川青神的竹編。但她發現,正如竹編這樣的,有太多的手工藝成了脫離現代人生活的、不再具有功能性的東西:“慈竹竹編可以編小兔小豬,或者是平面編織,它可以惟妙惟肖地去表達名畫,但是你的生活不需要 它。”
在“上下”零售空間里工作的人并不自稱銷售人員,他們的名片上都寫著“門店大使”。在這里,你會看到,檀香木和紫檀不再僅僅做成桌椅,而是打磨成麻將;原本用來做帳篷、毯子的手搓羊毛工藝,原材料從羊毛換成了羊絨,以制成輕薄柔軟、更適合城市人穿著的衣服;經過1380度高溫燒制、薄如蛋殼的薄胎瓷也不再只是精貴的擺件,而是邀請音樂人竇唯為這種可以輕擊出聲響的器皿創作出音樂,讓這有千年制作歷史的瓷器有了新的存在感。至于竹編,設計團隊則決定賦予它新的功能—給瓷器茶具隔熱。
為了讓曾一度被束之高閣或者落為平庸的傳統手工藝重新回歸生活,在找到愿意合作的手工藝人后,“上下”首先派出了研發團隊跟著“大師們”學藝。“不可能用三年的時間去研究老先生們幾十年的手藝,我們只是選一個著手點,然后從這一點去研究去挖掘更深。”
在學習到某種工藝的一個點后,研發團隊將這一點的精華與設計團隊交流,讓他們去想如何將荏苒時光再次融入現在的生活。
這種叫做竹絲扣瓷的手藝并不是“上下”設計團隊的原創。“以前也做過茶具,但是那些都很粗糙,這個要求嚴格得多。”與“上下”合作的竹編藝人劉基全說道。
為了讓竹編更好地貼合瓷器,“上下”的設計團隊需要讓竹編盡可能的薄,于是劉基全便碰到了自己做竹絲扣瓷以來用過的最細的、僅有0.4毫米的絲。除了用最細的竹絲,“上下”亦要求一套茶具上的竹編不能有色差。對顏色、寬度、韌性的要求,使得100斤從山上被砍下來的慈竹里面,只有8兩能夠被用到最終的竹編 中。
如果說“上下”的設計理念是腦,手工藝人們的技巧是手,這場關于工藝傳承的努力,最大的挑戰便來自于手腦的結合。
在結合前期,為了讓尋找來的工藝人們都能領悟“腦”之所想,“上下”讓劉基全這樣的工藝師們去上海博物館欣賞不曾面世的館藏,一窺傳統工藝的經典之作;或者讓他們與一位為愛馬仕做了二十多年皮具的法國工藝人做交流,以了解頂尖工藝對品質的注重。
為了在竹絲扣瓷這一工藝上做出超越和不同,“上下”研發團隊反復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劉基全們做出來的“試驗品”是否能與設計師的想法相符,而尋找吻合的過程中,單單一個竹絲扣瓷茶杯的“打樣”便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傳統的竹絲扣瓷編法是一根經篾一根編篾,單根竹絲編制。經過和研發、設計團隊的探討,工藝師們發現兩根竹絲交叉行走的“雙線交叉走絲”法立體效果更好,于是便將竹編的經篾和編篾都增加到兩根,以求被握在手中時更好的質感。傳統手工藝人幾十年來的經驗使得他們容易隨性而為,“上下”的研發團隊則要確保竹編時每個經篾、緯篾之間的空隙都是均勻的、不能有絲毫差別,而這也讓工藝師們的工作效率從以前一天可以編好幾個茶具變緩到三天才能編出一個杯子。
多年編織竹絲扣瓷的經驗,也讓工藝師給設計團隊提了不少意見。剝去竹絲扣瓷茶具的竹編外殼便會發現,被竹編覆蓋的部分比原本露在外面的瓷器部分稍稍凹下去了一點。“這個凹面最初是沒有的,是我們建議把這個凹下去。”有了略微的凹陷之后,倒扣上竹編的部分便和裸露在外的高溫白瓷保持在同一個平面上,摸上去少了突兀感,感覺更加渾然一體。
在為竹絲扣瓷打樣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劉基全早就記不起自己究竟做出了多少個“不合格品”,打樣的日子一直就在編成—否定—拆掉—再編的循環中一遍遍地繼 續。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說今年整整一年,景德鎮的盧師傅都沒能再做出過一個薄胎瓷碗。這門從明代萬歷年間起獨成一家的手工藝追求薄如蛋殼的輕薄通透,以及輕擊時產生的悅耳低鳴,原本就是燒制一兩百個碗才能取一件好物的“細致活”。由于制作時受氣候影響極大,今年的氣候使得本就難產的薄胎瓷碗再達不到“上下”的理想狀態。
蔣瓊耳把諸如薄胎瓷、竹絲扣瓷這樣百里、甚至千里尋一的品質看作是“上下”傳承手工藝的基礎,這種追求極致完美的“吹毛求疵”甚至讓做了二十多年的劉基全也萌生過放棄的念頭。“但是一個事情還是把它做好,盡量把它做到完美。后來慢慢越做越有進展,看到難關一點一點地攻破了,有希望了,就不可能放棄。”
如今所有的努力有了成果,劉基全最希望的便是買這套竹絲扣瓷茶具的人能夠知曉關于竹編的工藝流程,“一個杯子從選料到編好還是來之不易的,不是說你花多少錢買了,我就可以把它扔在一邊,對于我們來說,看到心里還是不舒服。”
“上下”如今已經有了顧客。蔣瓊耳覺得,那些精雕細琢仔細打磨而來的手工藝品并沒有任何關于“上下”或者愛馬仕的Logo,青睞它們的人們完全是因為被器件所蘊含的傳統手工藝所觸動。“今天‘上下’的客人都有非常好的教育背景,對文化非常有興趣,而且真的在追尋自己文化的根基,有這樣的需求才會去理解。他們一定是懂的。”蔣說道。
竹絲扣瓷制作流程:
選竹:作為原料的慈竹必須采自12月的陰密山叢里,挑選日照最均勻從而顏色最均勻的竹子,通常一籠慈竹中,只有一兩根竹子能被選中。
刮青:砍下慈竹兩天內,需要趁著竹子表面水分充足之時,用刀片輕輕刮掉表面的青色角質層,使其外觀色層一致。
啟篾:用刀片將事先分好的竹塊,沿竹材的徑向剖啟成薄篾層。
分絲:用自制的排針按在篾片上,順著篾片的紋理一抽便能分出竹絲。通常一厘米寬的篾片可以分出2絲到48絲不等,每根竹絲僅寬0.15毫米到0.5毫米。
選絲:選取0.4毫米寬、長66厘米以上、沒有劃痕、顏色一致的竹絲。這一過程使得從山上搬回的100斤慈竹中,只有8兩能用于最終的編織。
做凹:竹絲所扣的瓷器部分,需要比裸露在外的瓷器部分略凹一點,以讓竹絲與瓷器更好的貼合。
編織:用“雙線交叉走絲”法,兩根經篾和兩根緯篾在編織時交叉行走,使作品更具質感與立體感。編織時經篾與經篾之間、緯篾與緯篾之間需要保持一致的空隙。
薄胎瓷制作流程:
配料:原料是瓷石和高嶺土。原料配比、水分配比、研磨石的配比,景德鎮僅有一名盧姓師傅知曉。
拉坯:粉碎后的泥料經過揉泥后,便逐漸變成一個碗。此時力道要均勻,且不能讓空氣跑入坯中。
修坯:拉坯只能將瓷碗做到兩三毫米厚,經過上百次的落刀精修之后,瓷碗可以做到薄如蛋殼。修坯需要沒有雜念,有時呼吸稍重,薄坯都會碎掉。
素燒:將修坯完的精坯放在案板上轉移到素燒房,在750至800度的溫度中素燒。一個半小時后逐個補水。
補水:用筆蘸水,一道道刷過坯體,檢查坯體中隱藏的氣孔和死 泥。
施釉:各個部分的釉層需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注意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
燒成:進窯經受1380度的高溫焙燒,以讓瓷碗不碎裂,不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