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江蘇省口岸中學,江蘇 泰州 225321)
在本刊2011年第4期刊登了《生成性課程資源讓課堂綻放精彩》(一文以下簡稱《生》文).筆者細細閱讀,大感精彩,深受啟發.筆者同時介紹給同組的好多教師看了這篇文章,他們都說《生》文中的例1寫得好,也都感嘆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問題.筆者今年也剛好教高一,就將例1拿到課堂上去講解.具體過程如下.
題目.豎直上拋的物體,在第1s內上升的高度是其最大高度的若不計空氣阻力,g取10m/s2.求:(1)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體上拋的初速度v0.
筆者非常認同《生》文中的講解過程,因此也是這樣跟學生講解的:豎直上拋運動的上升階段,從逆向看就是自由落體運動.物體上升階段的第1s就是自由落體的最后1 s.設該物體能夠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上升時間為t,則根據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有以下兩種解法.))

這種解法既用到了學生剛學過的物理知識,又滲透了思想方法的教學.后來我又提出: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解法是否存在不足之處?可能由于是剛學的內容,學生一時反應不過來,沒有學生提出異議.于是筆者又將另一種解法呈現在黑板上.
至于漏解的原因,《生》文中只是說作者已經理解了,但沒有給出具體的理解內容.這時筆者向學生提出:這兩種解法有什么不同,哪個對呢?解錯的原因是什么呢?經過學生們思考,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為解法2對,解法1錯,主要是漏解了.漏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為上升的時間大于1s,而事實上也有可能小于1s,只要在空中整個運動的時間大于1s就可以了.筆者聽了之后非常高興,覺得應該有部分學生弄懂了解錯的原因.
就在本節課下課后,有個學生拿著一張小紙條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用第一種解法也解出了兩解.筆者當時聽了感到非常吃驚,怎么可能,同組那么多教師都沒有發現,而且一位高三的教師拿到班上已經講了這一題目,學生們和教師都沒有發現.該學生的解答過程如下.
將解法1中(1)、(2)兩式相除可得

進而得7t2-32t+16=0.由此解得:得由此可得 H1=80m,H2=
筆者看了之后,覺得該學生思考得很對,覺得我們教師都沒有深入去思考解法1真正錯解的原因,那么解法1真正錯解的原因在哪兒呢?筆者經過思考發現錯在(3)式的處理上.由(3)式可得舍去負值,理由是物體上升階段的第1s就是自由落體的最后1s,也就是認為上升的時間大于1s,故舍去負值.而事實是上升時間不一定大于1s,那么物體上升階段的第1s就是自由落體的最后1s就不適用于本題.因此漏解的原因是先有了錯誤性的想法,從而根據錯誤性的想法造成了錯誤的解法,所以應屬錯解.
這個案例是非常有意義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要讓生成性課程資源真正成為教師的經驗,那么教師就要做一個有心人.一要關注課堂上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并積累這種資源;二要恰當地利用好課堂生成性資源,為學所用;三要對自己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的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與提煉,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課程資源,成為屬于自己的教學智慧.
1 周久璘.生成性課程資源讓課堂綻放精彩.物理教師,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