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柳辰 編輯_趙澤瀛
2011年,《餐飲世界》舉辦全國“電子菜譜”評比活動,正式開創了電子菜譜推廣的元年。在餐飲行業中,一些使用電子菜譜點餐的企業被譽為“吃螃蟹”,而大多數企業仍持觀望態度。但這絲毫沒有影響開發“電子菜譜”的企業和個人的熱情,反而卻越來越踴躍,呈前赴后繼之勢,可謂“百舸爭流”。競爭的結果是使產品也從幼稚期逐步進入到成熟期,使更多的餐飲企業意識到電子菜譜被廣泛應用,分析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產品的功能方面,電子菜譜也已經完成了從簡單的實現紙質菜譜電子化,發展到了信息化的電子菜譜和智能化電子菜譜的階段跨越。現在的電子菜譜已經可以集迎賓、開臺、閱菜、點菜、下單、呼叫服務員等功能于一體。
從產品的成本方面,隨著市場上行銷的平板電腦(MID)數量逐漸增大,無論是iOS的iPad還是 Android 的ePad的硬件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國內的設備供應商競相參與其中,使ePad與“點菜寶”的硬件已經處在同一量級的成本線上,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比較優勢。
從服務模式方面,點菜寶曾以替換手寫菜單的方式減少了點菜服務的差錯率,提高了點餐服務的效率,由此深受餐飲企業的歡迎。但點菜寶依舊是中餐企業傳統服務模式的繼續,是一種典型的服務員模式,而電子菜譜已經使這一模式悄悄地發生了改變,改變成由客戶自己閱菜(選擇特點、介紹、做法、口味等)點餐的客戶模式。客戶模式給餐飲企業帶來的變革將是深刻的、長遠的,它將更加注重客戶的體驗,將使現有的服務流程發生變化(流程再造)。而且,客戶模式將是餐飲電子商務垂直服務的“芝麻開門”,未來可挖掘的寶藏是巨大的。
從綜合收益方面,“可樂屏”的何文總經理曾經非常形象地比喻:電子菜譜=菜譜+水單+點菜寶+0.5服務員。現在看來這一點是做到了,但是如果能充分利用智能終端功能強大的特點,以電子菜譜為載體,開發基于互聯網的增值服務(如:嵌入微博口碑營銷)其綜合收益遠非常規IT類電子產品可比。實踐證明:電子菜譜不僅可以成為優化成本的工具,還可以成為企業營銷和盈利的利器,可以說是“節流與開源兩手抓”。
合作共贏2012年是北京熱點聯盟科技有限公司電子菜譜和相關產品逐步成熟、完善,批量上市,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公司充分領略到餐飲行業競爭的嚴酷,感到行業的發展缺乏一個良性的生態,市場的發育并不健康。餐飲企業軟件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較為混亂。為了應對這一市場特征,熱點聯盟采取的發展策略是共贏的方式,主張與餐飲軟件供應商為伍,而不是為敵。熱點聯盟專注電子菜譜,專注互聯網的電子菜譜及相關產品,通過技術進步和與第三方餐飲管理軟件的廣泛合作換取市場。目前,熱點聯盟已經與國內多家著名的餐飲管理軟件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產品的生命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前的狀況是,一方面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中,營業面積達到或超過500平米的企業,餐飲管理軟件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0%以上(信息化條件基本具備);另一方面,國內互聯網餐飲業垂直服務門戶的知名企業眾多,如:大眾點評、口碑網等,服務產品基本雷同。而且,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家企業的餐飲管理系統直接接收到通過互聯網實現的遠程選菜、訂餐、實時下單和支付,并以此作為經常性經營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同樣的產品,在線上、線下,信息不一致,不完整、不通達。這是信息化鏈條上的缺失。正是這一缺失激發了熱點聯盟創新的靈感,賦予了機遇。
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上、在機遇面前、在2011年熱點聯盟的電子菜譜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公司決定今后產品的發展策略以智能終端的應用和體驗為中心“向大向小發展,向后向前發展”。向“大”是實現電視點餐,向“小”是實現手機點餐。向“后”是后廚電子看板生產(獲取工作流程狀態),向“前”是跨出餐飲企業的店門從互聯網中挖掘客戶資源,擴大經營收益。熱點聯盟的產品已漸漸地擺脫了傳統IT產品的模式,逐步進入無線互聯網的運行模式。
今天,熱點聯盟所開發的電視點餐(包間用),電子看板(后廚用),特別是“自有點”是顧客自有設備自用(首創產品:顧客使用自攜智能終端設備到店,無需下載客戶端即可成為電子菜譜、社交工具和支付工具)。系統投放市場后,得到了廣大餐飲企業、消費者的贊許和支持。
名稱之辨中國餐飲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菜品的名字也是無一定之規,同材、同品不同名。命名可根據菜系、地區、食材、特點、口味、制作方法,或特殊的靈感、歷史故事,以及原創人名來命名菜名,這就非常容易導致同樣的一道菜(同材、同品)卻因人、因地而異。這既不利于中國的餐飲文化走出國門,也不利于餐飲業的規范發展。為了發展的需要,也為了傳承文化需要,建議借鑒中國醫藥名稱管理辦法,推行菜品使用“商品名”和“通用名”并舉的方案。
接口之辨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社會分工日趨細化。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而我國的餐飲管理軟件行業的競爭特點,卻大多呈現出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特征。餐飲管理軟件同質化特點突出,彼此功能模塊不兼容,導致企業一換就換一條線(包括硬件,造成極大的浪費)。究其原因,系統之間、模塊之間的接口私有化、非標化是直接因素。所以,在一些標準的系統與模塊之間制定規范,建立國家的餐飲行業信息化數據規范和標準實有必要。
終端之辨自電子菜譜問世以來,最直接的沖擊就是對點菜寶的替代。而替代分為兩種,第一種替代是完全復現點菜寶的功能(利用點菜寶的接口與餐飲管理軟件的對接),這種方式不能根本上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種,是借助移動智能終端的天然優勢和特點,促進或提升現有餐飲管理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向消費者和社會釋放出更多的、更鮮活的信息和數據。如果在社會消費學的層面上看待這個問題,提升餐飲企業整體的信息化水平,會使之成為有效地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