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姝
(作者是都市快報社記者)
在社會關注度高,眾多媒體同題競爭的環境下,如何搶占先機發現人物報道“熱點”?判斷“熱點”?如何被“熱點新聞人物”信任并接受采訪?如何抓準時代感,以故事化的發展、精細的刻畫和細節描摹來烘托主題?這些都是決定報道精彩與否的關鍵。
“最美媽媽”救下墜樓女童的當天是周六。《都市快報》讀者第一時間將此新聞線索致電快報熱線。經值班主任和值班編委討論后,判斷該事件為重要新聞,即電話筆者發出采訪指令。
筆者當時正在距事發地兩小時車程的千島湖度假,接到電話后立即放棄度假,趕赴采訪地。
一個剛剛認識的人,如何拉近距離?這要求記者專業素養扎實,公正、客觀,善于觀察并肯動腦筋。首要的,是要有善意。
以我第一次采訪吳菊萍為例:
事發后,我接到報社部主任來電:一位市民打進熱線說,有一位媽媽徒手救下一個10樓跌落的孩子,剛到富陽骨傷醫院治療。
當時我聽了,一是很敬佩、很感動,但沒有想到后來反響會這么大。二是做醫療記者5年多了,已有的知識告訴我,第一時間急救很要緊,這對吳菊萍的手功能恢復影響很大。
當天周六,專家門診不開放,要不要輸血?我給富陽市衛生局陸局長打電話,請他幫找專家為吳菊萍治療。
當天,我又與醫院商量減免醫療費,換病房等。之后,在無采訪需求的情況下,我多次去醫院與吳菊萍夫妻商量治療方案。而每次從杭州去富陽骨傷醫院,路上開車往返的時間就需花3個小時。
每一次幫助,源自本心的善意,因為當時“最美媽媽”事件的影響力還沒那么大。而正是在這些前期幫助中的交往,逐漸使吳菊萍對我加深信任。同時我也與這家原本不熟悉的醫院,由此建立了穩固聯系。
在事發約一周后,國內包括中央電視臺等40多家媒體,逐漸開始競相報道“最美媽媽”。醫院將每天下午3點到4點,定為采訪時間。
這時,因為醫院和吳菊萍對我的信任,我獲得了一些獨家采訪機會——吳菊萍愿意讓我一直陪在她病房里。當她有急事時,深夜也想到和我商量。醫院為吳菊萍手法復位時,同意我獨家采訪并拍攝。
之后,在與妞妞爸爸、吳菊萍的交往、聯系中,他們也常向我傾訴感想。吳菊萍也透露中秋節要和妞妞相會等獨家信息。
采訪與幫助并不矛盾。
采訪和幫忙不是因果關系,但有聯系。幫忙的結果有助于采訪,也助于與采訪對象建立長期聯系,為報道的持久深入性做鋪墊。一個事件,關注一時和關注一年甚至數年,結果是不一樣的。
采訪是直接引語的重要來源。言行可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比如:吳菊萍說“普通人還是要回歸普通人的生活”
多傾聽,客觀理解對方的選擇和情感。多寫新聞事實,不要主觀的發表意見并盡量少用形容詞。
采訪更重要的是獲取事實,并通過其他途徑印證采訪到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聰明的采訪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設身處地地為采訪對象著想,我蹲在吳菊萍床頭聊。
第一個問題要非常容易回答,表述簡單。傾聽越是認真,對方越是愿意說。
幾個問題后與吳菊萍建立融洽氛圍時,抓住時機,拋出關鍵性的問題——當時是怎樣接住孩子的?
這時,我沒有拿出采訪本記錄,而用錄音筆或手機錄音,一來準確,二來不破壞氛圍。
起初,吳菊萍只是說“掉下來時,就接了一下。”我以時間點往前推,讓她精確到每一步行動,反復確認。快速發生的事情,用短語描寫更精準。這時無需任何鋪墊,簡單明快的敘述事實,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
見報的稿子中是這樣寫的:
吳菊萍回憶了事發時情形——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在剎那間發生的。
1∶00左右,我和老公吃好飯出家門,是我的一位同事有約,說要看我們新房子的裝修。同事已經在路上了,我們出門有些著急。
家到小區門口,也就五六十米的樣子,過了兩三分鐘,我倆還沒走到小區門口,猛地聽到我婆婆的叫聲。
我回頭看我家窗口,我婆婆激動地揮舞著手。我們沒多想,拔腿就往回趕。我穿了一雙四五厘米高的高跟鞋,跑得不快。老公一個箭步沖在我前頭,往樓上去了。

最美媽媽和妞妞一起過中秋節,妞妞喂“干媽”吳菊萍吃干果。

最美媽媽吳菊萍和妞妞回到小區感謝當時也傾力相救的鄰居們。
我到樓下,已經有四五個人在下面了。保安拿著對講機喊“10樓……一個孩子。”耳朵還刮到幾句“要掉下來了!掉下來了!”
周圍一片鬧哄哄的,什么也聽不清。
我瞇著眼睛往樓上看,陽光有些刺眼,隱約看到是隔壁家的孩子掛在窗臺上,不是我家孩子。
我當時也沒細想,心里很急,踢掉高跟鞋,往樓下快速靠近幾步。
這時,聽到樓上一聲尖叫,我下意識地雙手手臂一張,真是“嗖”的一下,很快很快,左手臂一陣劇痛,我整個人就倒下去。
我知道,我接住了。
我人也暈了過去。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原則。兩個以上獨立消息源對同一事實的描述一致,則事實基本確認。以上過程,與小區保安等“目擊者”和吳菊萍丈夫的敘述相符合。
這段“當事人敘述事發經過”在所有媒體報道中是獨家的,這也為后續定義“最美媽媽”的義舉,奠定了根據——
在“接住”前,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往樓下快速靠近幾步、確認不是自家孩子、下意識地張開手臂…… 她根本沒時間考慮,如果妞妞砸在頭上,自己有生命危險。
這些獨家內容也得益于第一次采訪時,記者扎實地掌握了盡可能完滿的信息。
扎實采訪是記者的基本職業素質。往往越精彩的內容,是后續電話采訪等補救措施不能彌補的。
采訪中,觀察人物的情感變化、眼神傳動、身體語言、動作。動詞可以讓行文活潑并增加畫面感。此外,現場描寫還包括自然景物,光線、氣候、溫度、空氣、氣味。調動讀者的多感官來體會。
關注細節,比如人物的表情、服裝、語言,場景等。
給出一個事實的方式多變。比如,說明病情好起來。
好的人物故事,體現出普遍的人性。
比如《我與最美媽媽相處的12天》等稿件中寫:
吳菊萍性格爽朗,說話就笑,語速流暢。可對麻煩別人的事,她倒真猶猶豫豫。一條被單,她一直沒好意思問醫院要。
她一家四口,租住在800元一月租金的房子里,工作努力。
她在老公小陳眼里“特別是生了孩子后,變得勇敢,凡事敢擔當……她很善良,對我媽媽很好。”
吳菊萍妹妹說,“我讀大學時,姐姐剛新婚,為了照顧我,她讓我一直住她家里。”
吳菊萍領導說:菊萍是個很樂觀的人,下午,她來和我請假,說要休息3個月。我問她怎么了,她說手骨折了。我急了,問她怎么了。她輕描淡寫地說,有個孩子從樓上掉下來,我手一接,就斷了。
我們讓吳菊萍說說自己,她想了半天,說:“我是個農村來的孩子。我一直蠻普通的。沒啥特別的。”
吳菊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2000年入黨,黨齡11年。
這些都是吳菊萍“伸手一接”的深層次原因,構筑了她人性中的美好,使她在關鍵時候克服恐懼。
一個人會被什么打動,一個人在關注什么,這本身就是價值觀的體現。這時,既是寫“熱點新聞人物”,同時也是寫熱點事件下的社會趨勢。
通過一個人,體現一群人的面貌,以小見大來提升文章的內涵。
筆者理解“改文風”,是新聞寫作風格上可親可近,用真誠的態度寫樸實的文字。
記者用微博直播了吳菊萍手法復位過程。讓受眾對正在發生的新聞先睹為快。在新的信息資源的對接和融合中,深化新聞資源的價值。
在《我與最美媽媽相處的12天》稿件中,照片全部出自手機拍攝。像素不夠不要緊,重點是平實真實。
注重人物隱私。無吳菊萍兒子正面照片。
對可能出現爭議和糾紛的地方,未雨綢繆。
第一人稱“我”在寫作中要慎用。記者“我”的視角,會影響報道的客觀性。過多使用“我”也會影響讀者閱讀。
記者隱身觀察和記錄是主要的,但是在有的地方,用“我”有助于帶讀者入情景,賦予新聞的個人魅力和獨特視角。
比如,《我與最美媽媽相處的12天》稿件中,記者出現“我”應用在:
妞妞爸爸托我幫他辦件事,“小張,幫我把300元錢給醫院門口的出租車司機,讓他先回去吧。”
接下來的事,讓我意外又感動。
的哥楊佰科,死活不肯收這300元,他和我在醫院門口僵持了很久。最后,他用近乎懇求的語氣說:我無意間知道他是妞妞爸爸。原先就準備不收錢了。“說著,他又從皮夾里拿出一百塊拍在我手掌上,扭頭就走。
記者要知道什么時候現身,什么時候隱身。判斷的宗旨是更好的為新聞主題服務。
寫作與技巧的關系是:事實是根本,事實的組合為技巧。技巧是為寫作突出主題服務的。
先有事實,后有新聞,這兩者之間的媒介是采訪。從內在聯系看,新聞采訪決定新聞寫作。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以不以采訪為唯一目的,需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