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禹安
在用戶生成內容(即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語境下,一些傳統媒體正在不知不覺間“被渠道化”,唯恐錯過各色網絡熱點,盲目、被動跟風,從而陷入“網云亦云”、唯網絡馬首是瞻的窘境。作者列舉了一個典型事例。
所謂“被渠道化”,是指傳統媒體主動放棄了立身之基的價值判斷和職業素養,淪為網絡熱點的傳聲筒(僅僅是二次傳播的渠道,而沒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從而失去引以為自豪的輿論引導力。
但是,“被渠道化”帶給傳統媒體的并不僅僅是可免費、及時獲取內容的極大繁盛,而更可能是一種將會危及其存在價值的威脅。
發生在2011年末2012年初的“被小三逼死的原配死而復生”這一離奇事件正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證。
2011年12月25日,珠海嫁到杭州的肖某某選擇在這一天(登記結婚紀念日)“自殺”。原因是她與丈夫和另一位女姓之間的感情糾葛。她和丈夫兩人最終于2011年11月協議離婚。
2011年12月25日,肖某某發出微博:“愿另一個世界沒有背叛和欺騙,愿再不遇見骯臟的人和事,愿屬于我們的圣誕節快樂,永遠。”
此前,她寫下一封長達1.2萬字的遺書給姐姐。遺書被弟弟發布到肖的QQ空間,后被網友發布到天涯等網絡論壇,迅即引發瘋狂網絡傳播。論壇、微博紛紛參與,最終釀成了一起波及面極廣、影響極大的網絡熱點事件。諸多網友極為憤慨于“小三逼死原配”,紛紛展開人肉搜索。很快,其夫和那名女性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照片等真實信息全被公之于眾。在巨大的公眾輿論壓力下,這兩人也通過網絡發布了選擇自殺的訊息。
這一系列紛繁復雜的網絡傳播與互動,可以視為一個極為典型的UGC過程。那么,傳統媒體在這一個過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
很不幸,不少傳統媒體特別是市場類報紙落入了“被渠道化”的陷阱。

事件當事人肖某某出現在電視臺的節目中訴說真相

傳統媒體的報道進一步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諸多傳統媒體興辦的網站以及微博、論壇、QQ群、口耳相傳等紛紛予以轉載傳播,使得這一事件成為全國性熱點,一時間,人們群情激憤,既為肖惋惜,也對其前夫和“小三”大加鞭笞。
但是,事態的戲劇化發展卻給了將這一切視以為真的傳統媒體慘重打擊。因為上文所述的三人,無論是說已經自殺的,還是宣稱要自殺的,都沒有自殺。
2012年1月1日,曾經在微博上大力傳播肖某某自殺的好友又透露了肖實際上沒有死的訊息。一時輿論嘩然,莫衷一是。1月2日,肖果然出現在某電視臺,澄清了自己“假死”的真相。
肖某某沒有輕生當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對傳統媒體來說這個玩笑可真是開大了。肖到底有沒有自殺并不是一件絕對無法察判的事情。通過深入采訪洞悉真相正是傳統媒體的拿手好戲和立身之本。未經任何職業訓練的網友可以通過“人肉搜索”將涉事者的真實身份、工作單位全部查個水落石出,傳統媒體怎么就沒有辦法查明肖某到底有沒有自殺身亡呢?其實,事后來看,要查明這一點并非難事。肖的好友在微博上發布說她于2011年12月25日在珠海自殺,于26日火化。但珠海殯儀館并沒有相關的信息。
退一步來說,即便沒法證實肖是否已經自殺,媒體至少也應該對此有所質疑,并在報道中明確宣示這一點。而令人深感失望的是,不少傳統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全盤接受了網上的說法而缺失了自己賴以為生、引以為榮的質疑與查證。
這一起事件非常典型地展現了傳統媒體被渠道化的完整鏈條。
在這個鏈條中,議題的設定來自UGC,而傳統媒體只是一個事實與觀點的“二傳手”。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止于此。傳統媒體依然強大的公信力使得更多將信將疑的受眾排除了懷疑而加入深信不疑的行列。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可以說是助假成真、助紂為虐。完全走到媒體自身存在價值及存在意義的對立面上去了。
UGC的潮流洶涌,以網民面目出現的受眾在擁有自主發布資訊、設定新聞議題的權力后,必然會更加廣為運用,傳統媒體是不是只能接受“被渠道化”,僅擔當“傳聲筒”的角色呢?
由此,我們也可以找到傳統媒體應對UGC的解決之道。
那就是,決不能麻木地接受“被渠道化”,而是要積極開展“反渠道化”,絕不能“網云亦云”。
傳統媒體面對這樣的媒介新生態,該何去何從?
UGC極為分散多元,很難形成統一的聲音。這就給謠言、惡搞等惡性傳播留下極大空間。面對紛繁復雜的聲音,網民(受眾)很難判斷真假是非。這反過來也給傳統媒體提供了新的機會。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以及建立在公信力基礎上的影響力正是撥亂反正、去偽存真的基石。
肖某某為什么最終選擇電視臺作為說出真相的媒介?為什么沒有選擇引爆這場風波的網絡媒介?
道理很簡單。通過網絡途徑發布的真相就不被網民采信!不少網民會認為這是負心一方的無賴狡辯而讓謠言之水變得更渾!所以說, UGC可以將謠言包裝成真相,常常卻無力讓真相來制止謠言。
顯然,辟謠的最好渠道還是以公信力著稱的傳統媒體。這是網絡媒介在今后很長時間內也無法達到的層面。
由此,我們也可以找到傳統媒體應對UGC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傳統媒體決不能麻木地接受“被渠道化”,而是要積極開展“反渠道化”,絕不能“網云亦云”。
盡管在新的媒介生態下,大量一手資訊和議題設定還會來自于UGC。但傳統媒體仍然對于資訊真偽的辨別和新聞議題導向的把握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這就給“反渠道化”提供了可能。只要傳統媒體不被喧囂的網絡傳播蒙蔽了眼睛,而是以良好的采編作風和過硬的職業素養做出獨立判斷和正確引導,就有可能擺脫“被渠道化”的尷尬,從而在網絡時代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相反,如果不這樣做,傳統媒體的未來顯然岌岌可危。俯首盲目跟風網絡炒作的傳統媒體,最終必然連渠道也當不成!
(《面對網絡發布,傳統媒體被渠道化了嗎》,刊于《中國記者》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