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邵生余
(作者是《新華日報》經濟新聞部副主任、主任記者)
周克華死了,但該事件中的媒體表現卻引申出一個重要話題,即在當前社會熱點事件、突發事件傳播中媒體該如何定位、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特別是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該如何作為?
2012年8月14日6時40分左右,幾聲槍響后,公安部A級通緝犯周克華被擊斃??梢驗橄嚓P質疑特別是周克華假死的猜測快速發酵,致使某些地區百姓剛剛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幾天后,謠言才平息。
周克華在重慶沙坪壩區覃家港鎮童家橋村被公安民警擊斃。這不僅成為各類媒體關注焦點,而且被不少媒體納入后續深度挖掘的重要素材。幾乎就在周克華被擊斃消息發布的同時,種種傳聞特別是對警方的質疑便接踵而至。在這個過程中,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充當了傳播主力軍角色,部分傳統媒體也成為這一輿論場的推手。
回顧周克華被擊斃的質疑,大致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殺傳言。8月14日,周克華被擊斃的消息首先在網上迅速傳開,當天央視一早播出此消息不久,《重慶時報》官方微博就發布消息稱,“8名搜捕民警發現周克華尸體,疑似自殺,目前警方已初步確認”。由此,周克華之死產生兩個版本。重慶警方在當天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堅持周克華是被警察擊斃的說法。但“自殺說”仍然不脛而走,不僅網上瘋傳,報紙媒體也緊隨其后。
第二階段,假死質疑。8月16日中午,網友“陳子河”發布《死去的“周克華”其實是便衣警察》的帖子,隨后網上“周克華沒死,被打死的是一便衣警察”的傳言迅速擴散。還有網友用“有圖有真相”的形式從多種角度做了推測。對此,19日重慶警方通過官方微博“重慶網警”辟謠。接著,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分局又在官方微博中進一步表示:“擊斃的周克華DNA和指紋都已經比對準確無誤,現在還質疑周克華未被擊斃有些滑稽和可笑?!迸c此同時,傳言中被誤傷的民警也現身,接受采訪時哭笑不得。
網上質疑還有很多,本來清晰明了的新聞事實,在洶涌的媒體質疑聲中變得撲朔迷離。
對周克華事件,傳統主流媒體處理大多較為客觀、理性,分析也有見地。《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發文稱,對周克華死訊的質疑,到底是公民意識的覺醒,還是懷疑一切的執拗?修復信任,需要公權力更加公開透明,也需要抱定誠信、互信的集體信念。共努力,塑造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吨袊嗄陥蟆贰督夥湃請蟆返纫渤诸愃朴^點。
從最初發布周克華自殺消息,到網友一波又一波所謂假死的技術分析、邏輯推理、綜合分析等等,微博顯然“功不可沒”,起了傳播急先鋒和主力軍的作用。就在網上一片質疑之際,一些報紙在未經核實情況下匆忙跟進,有的則在后續反思報道中,將質疑歸因于官方信息的不透明、回應滯后。還有媒體建言,“要提升執政能力,學會理性看待客觀對待這種質疑,學會大度和寬容?!敝芸巳A事件,成了媒體政策水平和價值判斷能力的一次實地檢驗。
新的社會現實中,媒體報道容易“劍走偏鋒”,成為非主流信息的擁躉者。一方面,突發事件、社會事件發生概率提高,民眾對此高度關切,期待第一時間了解事態最新進展、發生原因、造成的后果等。而官方回應常常不及時,信息呈“碎片化”特點甚至出現信息“真空”,無法滿足受眾知情需求,從而給了新媒體施展拳腳的空間。
另一方面,不少網民又患上了“壞消息綜合征”。美國尼爾森公司最新發布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整個亞太地區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了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網絡媒體是“天使”,也能扮演“魔鬼”。不少網絡媒體為迎合“偏好負面消息”的心理、提高點擊率,熱衷于發出另類聲音。同是“7·23動車事故”,有人利用微博傳播虛假信息,再經媒體報道后,部分罹難者家屬在極度悲痛中問責政府,引發上訪事件。
關于周克華被擊斃的質疑,始作俑者同樣是微博。受其影響,一些傳統媒體對鐵定的事實心存懷疑,而且在沒有對這種懷疑求證情況下,選擇“自殺”“假死”判斷進行報道、評說,給受眾的印象只能是浮躁、責任缺失。就媒體自身而言,修身養性十分重要,要既養成正確敏銳的判斷力,又有腳踏實地、務真求實的工作作風。同時,有效提升辨別輿論監督與負面炒作的能力。
各種信息在網絡上不斷“自發生成”,傳統媒體特別是傳統主流媒體如果不聞不問,無異于把陣地拱手讓給傳言、猜測;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隨,又很可能成為假消息甚至謠傳的幫手。
新傳播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可能“絕緣”,只能是一種競合關系。作為社會輿論放大器,網絡的利弊表現都很鮮明,傳統媒體與其互動,關鍵是趨利避害。以微博為例,且不說可能有人利用這個平臺傳謠言、泄私憤,即便社會公眾事件的親歷者,所見也可能只是某個局部,所聞也許只是某個片段,所經歷的只是某個環節,發布消息難免不全面、不客觀。而突發事件初期紛亂的頭緒,很容易讓錯誤信號先入為主,誤導輿論場。因此,媒體對這些信息的“過濾”和“求證”非常重要,一方面當好檢測儀,□公安民警成功擊斃。圖為周克華 。清除泡沫,去偽存真;一方面通過求證,尋找信源,撥開迷霧,還原真相。

□ 2012年8月14日,公安部A級通緝犯周克華在重慶沙坪壩區童家橋被尸體被警方運離現場 (陳誠/攝)
出于官方信息“真空”期的無奈,媒體容易在突發事件中產生質疑。但周克華事件有所不同,質疑發生在官方發布消息之后,作為信息發布者的官方變成了被質疑的對象。媒體質疑有了明顯的泛化傾向。
社會公共事件中的媒體責任,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危機預警、保障公眾知情權、輿論矯正、社會減壓等方面。①周克華事件提醒人們,互聯網時代既要加強新媒體管理,也要警惕“輿論監督”假象迷惑下傳統媒體的跟風起哄。用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的話說,真相有時也會在“壞消息效應”中迷失,“習慣性的質疑”可能會傷害推動社會前行的正面力量。
今年4月,張研農在復旦大學一次演講中說了個故事,一次外事活動上,一位國外政要評價《人民日報》時說:“你可以喜歡它,可以不喜歡它,可以贊成它,可以不贊成它,但你必須重視它,研究它?!币驗樵谌蚧臅r代,《人民日報》是世界“打量”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這是《人民日報》的影響力,也從一個層面反映了《人民日報》所肩負的重要責任。
媒體必然肩負使命。作為精神產品生產者,無論什么媒體都不只為傳遞信息,使民通曉,更要引導受眾正確、理性判斷事實,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層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也認為,傳媒人必須恪守“環境守望、社會良知”、職業承諾,要保障老百姓的社會知情權,改善社會認知的不對稱狀況;也要站在全社會高度,成為一個對社會整體利益負責的協調者、平衡者。如果媒體傳遞的信息是模糊甚至錯誤的,不僅不能讓公眾知情,起不到輿論矯正、社會減壓作用,反而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發因素。
媒體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媒體人素質的提高。新聞活動本質上屬于社會公共領域的活動,因而制定普通的活動規范或職業領域的規范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公共性的新聞活動中,任何個體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美德、新聞美德,才能真正使社會性的制度、秩序、規范等約束體系、方式產生作用。②
任何時候,關注熱點、聚焦突發事件,是媒體的天職。在當代中國,媒體應該高度關注社會公眾事件,但作為有責任的媒體和媒體人,更要主動設置議程,搶占輿論制高點,以科學理性、嚴肅求真的態度,找原因,明是非,疏情緒,求真相。而不是做“懷疑一切”的盲從者和負面新聞嗜好者。
【注釋】
①羅慶華,《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新聞戰線》,2010年12期
②楊保軍,《新聞道德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