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旭欽
(作者是《寧波晚報》經濟部副主任、主任記者)
產經領域是座新聞“富礦”。從信息的權威發布、政策的權威解讀來占領產經新聞報道的制高點;從貼近性、通俗化、科學性入手,觸摸到產經新聞報道的落腳點;運用宏觀性思維、求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把“碎片化”信息包裝整合成“花瓶”,可出奇制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于2012年7月9日由國務院正式下發,這讓公眾對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了初步了解。而對媒體來說,做足、做透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報道,需要選擇其報道的制高點與落腳點。
時下,許多媒體對經濟新聞板塊不再按傳統的工業、農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旅游、房地產、交通通訊等部門條塊來分割,而是按政(治)經新聞、產(業)經新聞、財經新聞來劃分。
盡管產經新聞報道表面上看起來很生硬、很枯燥、很晦澀,但它所反映的內容題材卻很重大,政策性強,立意高,比一般社會新聞、文化娛樂新聞分量要重。以最新公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例,它明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項重大工程等等。如果媒體把其中一項產業或一項工程單獨挖掘出來剖析報道,也足夠撐起幾個版面、幾個時段。
可以說,產經領域本身是座新聞的“富礦”。記者、編輯稍微用心挖掘一下,就有取之不盡的題材可以展開解釋性報道。同樣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這個題材,2012年5月31日《上海證券報》曾作過《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掘金路線圖》,2011年4月11日《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曾作過《借力“十二五”規劃 新材料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2011年3月28日《證券日報》曾作過《新興產業個股在哪里找?》,2010年5月24日《東方早報》曾作過《底部特征初現 關注新興產業》等報道。這些報道所披露的內容,多數是受眾以往一知半解或者未知的,以解釋性制勝,讓人眼前一亮,甚至有一定的投資理財參考價值。
當前,社會各界都在熱議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如何占領制高點,眾說紛紜。產經新聞報道需要一種眼光,站位高了,視野自然開闊,眼光就能更加敏銳,更能及時發現。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仍不可低估。寧波市委、市政府把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把調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針對當前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共性困難,堅持著眼當前、兼顧長遠,梳理出一批高“含金量”的創新政策。《寧波日報》《寧波晚報》《東南商報》《現代金報》、寧波電視臺、寧波電臺、中國寧波網等媒體紛紛以《寧波出臺穩增長26條新政》《寧波26條新政力挺工業回升》《高含金量新政助“寧波制造”跨坎》《寧波給小微企業減稅四年》等為題展開報道,讓受眾尤其是小微企業人員從中撿到頗具“含金量”的權威實用信息。另外,在第一時間權威發布新規新政,解讀文件條文,這些基本動作到位后,也并不意味著大功告成。媒體還應當關注政策出臺后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跟蹤報道,進而推動政策的落實。
比如,對《“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解讀,媒體應深入介紹其來龍去脈、產生經過、決策背景和意義影響。2012年5月30日新華網曾作過《專家解讀“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報道,通過對中央和地方省、部級領導、國內外權威人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的高端采訪,增強了報道的權威性和解釋性。這篇報道還從優化產業布局視角展開延伸,各地方要結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從當地實際出發,重點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新興產業,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這樣,既傳播拓展了經濟知識,又啟發了民智。善于在共同關注、共同話題和共同價值追求上選擇產經報道的題材,可贏得最廣泛的共鳴和認同,進而站在制高點上。
在當今信息多元化、海量化的時代,有思想深度的評論性報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對于產經領域的焦點話題,以時評、評論員文章、特約評論員文章甚至社評方式,響亮地發出媒體的聲音,可在社會輿論中發揮“定音鼓”作用,凝聚各方共識。
今年6月14日,《寧波日報》推出評論員文章《呼喚更多的“天使”》和通訊《“天使”鋪就創業路》,引起社會好評。這組報道敢于引導,又善于引導,注重理性客觀,力求穩妥把握,體現出主流媒體對產經領域引導不缺位、不失語,著眼于建設性、長遠性的導向。
產經報道要拓展思路,必先胸有成竹,全球化視野,地方化思考。用宏觀思維思考,心中就有一個評估新聞價值的縱橫坐標軸,找出全局性與區域性的契合點,報道才會有較高的立意。地方性媒體即使在報道一個區域的經濟時,也要具備全球眼光、全國觀念,分析告知受眾本地區的經濟生活與世界經濟發展有什么聯系。
《寧波晚報》在產經報道具體操作中,要求采編人員全球化視野,地方化思考,提出“站在太平洋中看寧波”“源于寧波、高于寧波”的理念,既要有宏觀全球視野,又深入分析寧波經濟發展的態勢。在倫敦奧運會前夕,針對奧運經濟、奧運商機給企業商家帶來什么?《寧波晚報》分別從寧波服裝企業為美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隊生產倫敦奧運會隊服;寧波文具企業生產奧運手拍鼓、奧運水壺、LED手帶;寧波體育設備制造商生產部分奧運會場館伸縮活動看臺等等“寧波元素”切入,詳細披露了寧波企業分享奧運商機的景象。
對產經新聞報道僅僅停留在“制高點”是不夠的,還要找好其“落腳點”,從細節著眼,增強吸引力。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受眾要優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迫切需要了解更多與自己有關的創富、理財信息,而媒體更應貼近受眾、貼近市場、貼近生活,挖掘出與受眾密切相關的信息進行解讀,并注重用本地案例、本地人物來凸顯報道的親和力。同時,從受眾閱讀心理分析,貼近性也是作為產經新聞報道選題的重要標準之一。

□ 2011年11月11日,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在寧波舉行,圖為展出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張培堅/攝)
2011年3月,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對寧波來說,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不言而喻。筆者采寫了一組《看東方,海上造“寧波”》《 藍海,引我們海底撈“金”》等報道,全面剖析寧波向海洋要資源、要財富、要發展的路徑,指明未來經濟新增長極、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所在。把原本枯燥、晦澀的海洋經濟當作有生命的“藍色引擎”來寫,這樣就顯得舉重若輕。報道在《寧波晚報》發表后,國內許多媒體紛紛予以轉載。
相對來說,產經領域往往比較專業化、生硬化、枯燥化甚至抽象化,這就要求產經新聞報道必須更加注重表達通俗性,形式生動,淺顯表述與深入思考并舉。
產經新聞報道應盡量通過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方式解讀新聞,采用普通受眾能夠理解的知識,加大新聞含量,縮短報道與受眾的距離。《科技日報》針對普通受眾的品牌版面“科技改變生活”,辟有“打破砂鍋”“借您一雙慧眼”“解疑釋惑”“營養快餐”“生活風向標”等專欄,貼緊新聞事件,以通俗的語言、科技的視角,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透視社會熱點,很多讀者紛紛剪貼收藏。
時下,有些媒體在報道產經領域的成果時,往往喜歡夸大,沒經專家權威鑒定就輕易地拋出“國內領先”“破解國際級難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等帽子,或者把正在開發的成果、應用前景說成即可實現的事實,情緒
化炒作明顯。因此,對于產經領域的報道,應該以嚴肅、嚴謹的態度來落筆。
對現有掌握的新聞素材、線索進行整合,發掘背后的東西,把重要的“碎片化”信息包裝整合成“花瓶”。比如,在采訪寫作時,把產經報道分解成若干個小節,用獨特的視角、新的素材來重新詮釋人們所熟悉的題材。在選題時要有借鑒意識,從經濟現象變化中選題。由遠及近,從外埠新聞中選題,從官方上層信息中選題,從日常生活中選題。實際上,記者、編輯選題的過程,也是把“碎片化”信息拼貼成“花瓶”的報道過程。
產經新聞報道的“跨平臺”,就是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載體、不同渠道抵達目標受眾,以實現報道價值的最大化。近年來,每逢春節前后沿海地區企業普遍面臨結構性“用工荒”難題?!秾幉ㄍ韴蟆吩c四川、江西等地都市報聯動,牽線搭橋,幫寧波企業刊登招工信息,為中西部地區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翱缙脚_”與“強互動”寓于服務性之中,真誠服務受眾,為他們排憂解難,這其實是今后開展產經報道的另一大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