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梅 王福生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生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高職生表現出的眾多心理問題中,心理危機比較突出。近十年來,分別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的研究成果十分顯著,但專門針對高職生的研究報告卻十分有限。關于高職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及應對方式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我們確立本課題,擬從高職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及應對方式出發,進行一系列的實證研究。
關于心理危機的概念,國內多數研究者沿用CaPlan(1964)的定義: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個體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通常解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危機會導致當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癥狀和行為障礙。
社交焦慮的提出可以回溯到1846年Casper報道的赤面恐怖。法國精神病學家Janet(1903)第一個對社交焦慮進行描述。20世紀80年代后,心理學家日益關注社交焦慮的研究。綜合國內外研究者的觀點,社交焦慮可以定義為人們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時由于自己在社會角色與社會行為上無法滿足預定的期待目標時所產生的焦慮??梢院唵谓忉尀椋簩δ骋环N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
自殺是自我關系緊張的極端化,是高職生心理危機的直接反應。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一千多名高職生開展“高職生心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有過自殺念頭[1]。
常州某高職院2010級新生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UPI)測驗,實測3406人,有效問卷3395份(有效率99.68%)。其中第一類為嚴重心理危機問題傾向者267人(占總人數7.86%),第二類有心理危機問題傾向者749人(占總人數22.06%);有過自殺念頭者32人(占總人數0.94%)。
隨后,該院對其他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全院性心理危機排查顯示:除2010級新生外共發現101位有心理危機問題傾向的學生,其中37人有人際關系問題,26人遇到了家人去世、父母離異、違紀受處分等突發事件,10人因性格內向、過于自卑而回避社交,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其他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有1人脾氣暴躁,不能自控,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缺乏,有暴力現象(砸門、窗、玻璃等),后送醫院治療。另外,有2人因心理問題吃過藥,其中1人被診斷為緊張型精神分裂癥。
國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報告也關注了高職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其中浙江臺州地區某高職院校3145名2009級新生UPI測查結果顯示:有嚴重心理危機問題傾向的I類學生436人,占參加測試新生總數的13.9%。南寧某高職院校3545名2008級學生UPI測查結果顯示:有嚴重心理危機問題傾向的I類學生占總人數的15.4%。陜西某高職院校460名2008級學生SCL90測驗的結果表明:20.7%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均分大于2 分)[2]。
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職生心理危機調查結果,不難看出我國高職生心理危機問題非常突出。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了解到,目前國外對社交焦慮的流行病學研究比較多,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研究發現社交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都達到10%以上。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社交焦慮或恐怖起病于青春期,25歲以后才起病的情況較少見[3]。
近幾年我國研究者發現,我國高職生社交焦慮問題比較普遍。研究發現:45.3%的高職新生存在交往焦慮的傾向[4]。于茜和焦永紀通過交往焦慮量表(IAS)調查得出的我國大學生社交焦慮程度(均值M=41.45,標準差SD=9.096)[5]與朱孔香等人運用IAS調查得出的大學新生社交焦慮程度 (均值為40.80,標準差SD=8.39)[6]比較接近,并且顯著高于IAS的美國大學生常模(均值M=38.9,標準差SD=9.7)。
為了研究高職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的關系,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職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UPI)測驗檢測出Ⅰ類和Ⅱ類有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進行了《90 項癥狀清單》(SCL-90)和《交往焦慮量表》(IAS)測試[7]。
《90項癥狀清單》(SCL-90)作為一種適用面廣、包括精神癥狀項目多的自評量表,在臨床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評定工具。該量表得分即為90個項目的得分總和。以總分160分(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標準)為臨床界限,超過160分說明測試人可能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其中,任一因子得分超過2分為陽性,任一種心理問題的陽性因子個數大于2,則說明被測者存在該種心理問題。
《交往焦慮量表》(IAS)主要用于評定獨立于行為之外的主觀社交焦慮體驗的傾向,總分范圍為15~75分,焦慮程度與總分呈正比,大學生平均分為38.9,標準差為9.7。含有15條自陳條目,所有條目與其它條目的總數相關系數至少為0.45,八周的重測相關系數為0.80。IAS與其他測量社交焦慮及羞怯量表高度相關(R>0.60)。國內學者對該量表進行信效度研究,Cronbach α系數為0.81,穩定性、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良好,符合測量學的要求,能夠較好地測量社交焦慮的主觀感受。
該測試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746份,有效問卷730份,問卷有效率91.25%。其中男生385人,女生344人,年齡均在19~21歲之間。調查結果顯示:SCL-90測驗中,有160人總分超過160分或者某種心理問題陽性因子數大于2,占總人數的21.92%;經過調查與訪談發現,這些學生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IAS測驗中,有311人得分超過常模水平(38.9分),占總人數的42.60%;得分高于常模水平一個標準差 (48.6分)以上的有47人,占總人數的6.44%;其中,得分超過60分(可認為患有社會交際焦慮癥)的有5人??梢?,存在心理危機問題的高職生中,社交焦慮十分普遍。
另外,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IAS得分和SCL-90各因子得分進行相關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如表1所示,分析IAS得分與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關程度,發現SCL-90總癥狀、人際敏感因子、焦慮因子均與IAS得分有非常顯著的相關(rR=0.246,0.312,0.292;p<0.01)。 說明高職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表1 IAS得分與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關關系
針對社交焦慮高職生的心理危機應對方式,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多年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我們總結出如下模式:通過心理測試和心理危機排查建立危機預警,運用個案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改善社交焦慮、緩解心理危機。
心理測試主要指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狀況普測,一般運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UPI)和《90 項癥狀清單》(SCL-90)兩個量表。
心理危機排查主要由系部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及班級心理委員分層次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摸排,主要針對以下12類學生:遭遇突發事件,如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受到社會或自然以外刺激者;學習壓力過大、學習困難者;個人感情受挫者;人際關系失調者;性格過于內向、孤僻、社會交往很少,缺乏社會支持者;嚴重環境適應不良導致心理與行為異常者;家庭貧困、經濟負擔重、自卑感強烈者;身體出現嚴重疾病者,個人很痛苦,治療周期長;患有嚴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癥、恐怖癥、癔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徽诜镁耦愃幬锟刂撇∏橐约霸加行睦砑膊⌒輰W、病情好轉又復學者;身邊同學出現個體危機狀況者;轉系、休學、降級或近期遭受處分者。
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職院從IAS測驗中得分超過常模水平(38.9分)的311人里隨機選取40名學生進行6次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然后運用SCL-90和IAS對被干預學生進行后測。這40名學生中男生13人,女生27人,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2名被試(女)因故退出。后測時出現1份無效問卷。故最后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時只有37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24人。
采用SPSS16.0對前后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見表2),SCL-90量表前后測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t=5.032,p<0.001),說明團體心理輔導前后,SCL-90得分差異極其顯著,被干預者心理危機問題得到緩解。同樣,IAS量表前后測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t=7.945,p<0.001),說明團體心理輔導前后,IAS得分差異極其顯著,被干預者社交焦慮有較大改善。
本研究通過心理測試、心理危機排查和心理問卷調查等形式探究高職生心理危機和社交焦慮現狀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得出結論:存在心理危機問題的高職生中,社交焦慮十分普遍,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我們建議,通過心理測試和心理危機排查建立心理危機預警,運用個案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改善社交焦慮,緩解心理危機。當然,本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如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定量描述高職生心理危機的方式,社交焦慮和心理危機之間是怎么樣相關的、有沒有因果關系,改善社交焦慮和緩解心理危機之間還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等,這都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表2 SCL-90、IAS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M±SD)
[1]孫靜.高職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探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1):195.
[2]馬燕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策略[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29(2):71-72.
[3]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1):55-58.
[4]金艷,等.高職新生交往焦慮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235-237.
[5]于茜,焦永紀.大學生社交焦慮現狀調查[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2):65-66.
[6]朱孔香,等.大學新生焦慮及社交焦慮測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3,15(1):14-17.
[7]汪向東,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194-196,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