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煙臺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煙臺 264005)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8億智障人士,約占人類總數的3%,他們也擁有著與生俱來的權利和尊嚴,也渴望著得到理解和尊重。1968年12月,由尤尼斯·肯尼迪·施萊佛女士發起的非盈利慈善組織國際特奧會正式成立,旨在為全世界的智障兒童和成人提供體育訓練和比賽創新活動。中國1985年7月加入國際特奧會,中國特奧會20年經歷了從無到有,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2007年,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1]。
高校是培養社會精英人才的基地,服務于社會是高校歷史賦予的一種使命。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有責任有義務幫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為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社會使命。為了了解大學生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認知情況,本文擬對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為特殊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以山東省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濱州醫學院、山東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文經學院、臨沂大學、濱州學院、青島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泰山醫學院十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目的進行隨機抽樣,通過發放問卷和面談的方法,隨機向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50份。
1.2.1 問卷調查法
請相關專家對問卷設計和內容進行審閱,有82%的專家對問卷內容和設計認為是合理有效的,經過對問卷再次修改后,形成最后的問卷表,經檢驗其相關系數為0.846,問卷的信度較高。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723份,回收率96.4%。
1.2.2 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和萬方期刊查閱大量特奧運動與高校開設特殊奧品匹克運動等相關文章,還參考了特奧教材、專著、特奧高峰論壇等相關文獻。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并對問卷進行數理統計與分析。
特奧大學計劃是國際特奧會在全球推廣的一個項目,目的在于依托大學在資源、科研、人力等方面的優勢,促進特奧運動在更高的起點上進一步發展。特奧與大學的融合既凸顯出了大學在特奧運動中的特殊作用與影響力,同時也為特奧運動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特殊奧林匹克運動在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特別是2007年我國首次舉辦了12屆夏季特奧運動會,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關注,參與到特奧運動的學校也越來越多。2007年教育部統計,目前與特奧運動發展的88所高校,遍布32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體育院校13所,師范院校22所,其他院校55所[2]。另外,山東省有煙臺大學和山東體育學院參與了特奧大學計劃,約占山東省高校總數的0.01。其中,煙臺大學開展了三屆特奧大學活動日,也開設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相關選修課;山東體育學院除了參與特奧大學活動日外,根據社會的需要,在開設了運動康復、音樂治療、康復醫學、推拿等康復課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聾兒聽力語言康復、智障兒童系統康復訓練、盲人定向行走、孤獨癥兒童教育與康復訓練、肢體殘疾系統康復訓練等課程。

表1 山東省高校學生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認知情況統計結果
從表1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山東省大學生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一定的認知;但是通過問卷發現,煙臺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和山東體育學院體育專業的學生占到了對特奧會了解的學生人數的76%。調查原因發現,因為這兩所高校各舉辦了2~3次特奧大學活動日,在活動中組織者對特奧運動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宣傳,從而引發了好多同學的自主學習。同時,對于上海舉行的12屆夏季特奧會調查發現,85%的同學是通過電視、網絡、雜志的宣傳而了解到的。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無論體育專業還是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于特奧會的參賽規則都了解的很少,而且由于山東省高校參與特奧大學計劃的學校太少,也只有5.6%的學生知道特奧大學計劃,無論參與力度和宣傳效果遠遠不夠。

表2 山東省高校學生對智障人士的認知情況統計
從表2可以了解到,大多數被調查的學生認為,參加體育活動對智障人士的身心健康有益,但是由于大學生接觸智障人士的機會比較少,缺乏相關知識,無法區別智障人士與普通殘疾人的區別在哪;還有大部分的同學認為智障人士不能夠獨立參加體育運動。調查發現,82%的學生認為,智障人士的獨立能力太差,需要有人照顧,71%的同學認為沒有特定的體育設施也是影響智障人士參與體育鍛煉的障礙。由于特定的原因,大部分的智障人士沒有機會進入正規的教育體系,只有少部分人在特殊學校進行學習。大學生對于智障人士的社會歧視無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為有歧視和沒有歧視的觀點各占一半。通過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有責任關心智障人士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表3 大學生與智障人士的交流融合認知情況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有一半多的大學生認為智障人士不適合參加分隊比賽,調查發現其中有85%的學生認為和智障人士一起比賽影響他們的成績,還有81%的學生認為參加競技性比較強的體育運動有可能對智障人士的身體容易造成傷害,當然90%的大學生認為智障人士可以參加一些簡單的非競技性的體育活動。大部分的大學生愿意和智障人士一起交流和學習,并且愿意和他們一起走進社會的舞臺,在這一點上,全世界的大學生的認知程度幾乎差不多,這種跨越地域、文化的認知也為更多的關心智障人士的社會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1 教育決策部門對在高校開展特奧運動缺乏熱情,影響特奧運動在高校的普及。
眾所周知,由于體制和觀念的因素,教育部門領導的決策和態度是高校開展特奧運動的關鍵因素。美國一份調查顯示:“機構領導層的熱情和參與態度,對特奧運動的成長與成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執行計劃時,職員們對特奧運動的態度很重要,如果認為該計劃是對傳統計劃的一種挑戰,對現有的資源消耗時就會產生一種普遍的矛盾情緒。如果被認為是一項吸納新的運動員的重要選擇時,就會非常順利的通過”。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特奧運動基本上都是非官方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是以科研項目的形式存在,大多數是收到國際特奧會專項資助發展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國高校參與特奧運動的學校也僅有88所,山東省高校也僅有兩所高校參與,所占比例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使與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相比也有很大的距離。因此特奧運動在高校的良好發展,必須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為特奧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2 高校自身發展處于瓶頸期,無法拿出更多的人力、財力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
近十年是中國高校高速發展的十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這十年更顯中國高等學校更多的是自籌資金、自我發展的十年,由此造成了中國高等學校負債累累,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的現象。以山東省為例,截止2012年山東省高校共負債199億元,已經嚴重的影響到高校的自身發展。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社會福利性很高的事業,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資金主要是依靠慈善捐款和政府的補貼。在政府支持方面,與美國每年用于智障人士計劃的資金將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相比,我們還差的很遠。目前智障學生主要就讀于特殊學校,由于教育體制缺乏系統性管理,特殊學校與高等院校發展幾乎沒有任何聯系,這也是制約高校開展特奧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3.3 高校過多重視自身硬實力的發展,忽視了軟實力的建設,特奧運動的文化內涵無法融合到大學自身文化發展中
硬實力和軟實力是一所高校發展必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硬實力是高校發展的基礎,沒有硬實力也就沒有軟實力,然而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期,對于高校而言,硬實力是可以拿來的,是可以短期內獲取的,而軟實力只能立足與本身,從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從熏陶和感染中培育和積累的[3]。特奧文化內涵主要體現為以世界特奧運動會為核心的體育訓練和競賽中所充分體現的特奧思想、特奧標志和制度,以及伴隨體育比賽和訓練一同開展的——系列非體育比賽的文化活動。假如特奧文化能夠融入到高校自身文化發展中,不僅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力,更可以豐富大學的精神力,讓社會理解高校辦學理念,從而提升高校發展的軟實力。目前來看,特奧文化無法融合到高校文化建設中去,這是制約高校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一種思想理念障礙。
3.4 高校還沒有建立大學生參與社會完善的志愿者體系,在校大學生缺少參與智障人士社會融合途徑
西方國家有著完善的學校志愿者體系,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不僅是一個自愿活動,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法律和社會責任。即使在中國臺灣地區,在校大學生每年也必須參加一定的社會志愿者活動。我國大學生志愿者更多的參與的是大型體育賽事和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如在北京舉辦的夏季奧運會,上海舉行的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等。但智障人士,特別是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的殘疾,他們必須依賴于成年人的養育、保護和指導參與社會活動,僅依賴于他們自身的家庭來實現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大學生作為志愿者服務于社會必須能夠做到日常化,普遍化。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棟梁必須有服務于社會的責任感,參與智障人士的社會融合是歷史和社會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倡導在校大學生參與特奧運動的社區融合活動、特殊學校的志愿者服務,積極關注特奧運動在高校的成長,以高度的熱情加入到特奧運動的發展中去。
4.1 加強特殊奧林匹克運動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社會意義
特奧會的使命是為智障兒童和成年人參加日常特殊奧林匹克體育訓練及競賽創造條件和機會,使他們發揮潛能、勇敢的表現,在參與中與其他運動員、家長分享快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達到為智障人士提供平等機會參與社會生活,使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并為社會所接受和尊重的人的特奧目標[4]。
作為特殊群體的智障人士,更需要社會各個階層關愛、幫助、支持、培養和包容。不可否認的是,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社會福利很高的運動,國家和政府需要拿出巨大的物力和精力來支持這項人類崇高的運動,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如上海市政府推行的“陽光小屋”實事項目,關愛著成千上萬的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由籃球運動員姚明、中國特奧會副主席、國家特奧會董事容德根博士發起的上海市特殊關愛基金,是一項長期關愛智障人士的社會工程;還有重慶市陽光關愛康復員等,充分體現了社會對于智障人士的關愛,體現社會幫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所作的努力。
4.2 重塑大學精神,發揚特奧文化理念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所學校是一部歷史,沉淀著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記載和延續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文化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的發展可視為這種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開拓[5]。
高校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有著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所需要的硬件與軟件資源。當前時期,高校發展已經由硬實力發展逐漸轉向自身軟實力開發的階段,將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思想文化體系融入到高校發展理念會是一項偉大的創新,把“勇于嘗試,爭取勝利”的特奧思想理念在高校文化發展,既讓社會了解大學發展的思想文化,也體現著高校對社會發展所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大學思想的精神動力也會鼓舞著社會更多的精英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進行關注,為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3 培養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投入到特殊奧林匹克運動事業的發展
責任總是體現為一種社會行動,同時也可以化為一種精神品質,責任感作為人格特征的一個具體方面,又受到其他人格的影響[6]。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多的體現在關愛社會,服務社會的文化層面。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無論是特奧會還是非體育項目,需要更多的人作為志愿者參與其中。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階段,高校學習期間是塑造大學生完美人格的關鍵期,由于一定的原因,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接觸到社會的機會并不多,他們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一定的正確導向。因此,大學生在幫助智障人士社會融合的同時,既奉獻他們的愛心,也對他們人格起到升華的作用。
推動普及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目的就是,讓智障人士走出封閉的生活環境,積極參加各項特殊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增進他們的健康,提高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并被社會大眾接納。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有責任利用自身高素質的科研資源、體育設施資源、人力資源,幫助社會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精英,他們對智障人士的社會關愛,既是對他們高尚品格的一種塑造,也是社會所賦予的歷史責任。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加大財經資金投入支持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傳播與發展,不斷的完善立法保護智障人士的人身權利,以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其次,教育決策部門應該把特殊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課程在高等學校開展下去,并給予制度和經濟上的支持,把特殊學校的發展與高等學校的發展進行良好的融合,使智障人士的學校教育上升到一個高度。最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是大學生走入社會的橋梁,因此高校參與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是對大學生一種神圣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是重塑大學精神重要渠道,對提高大學自身軟實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盧雁.特殊奧林匹克運動.[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
[2]周麗云.體育社會服務視域下大學特奧活動日價值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1,(4):7.
[3]李化樹.輪大學軟實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8):53.
[4]金昌龍.上海市智障家屬對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認知狀況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9):32-33.
[5]隋東.大學開展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論研究[J].體育文化與導刊 ,2012,(2):128.
[6]劉海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人格關系的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