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香 劉臘梅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因腦卒中帶來的身體殘疾和功能障礙嚴重地限制了腦卒中患者參加工作和各種日常活動,生活往往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接受他人的幫助和支持。為了解鄭州市社區康復期腦卒中患者的護理需求,我們于2010年7~9月對鄭州市177例腦卒中患者進行了隨訪調查,以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指導社區為腦卒中患者提供相應的社區護理服務,進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1.1 調查對象 根據鄭州市經濟發展水平及本研究的實際情況,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在鄭州市中原、二七、金水3個區中選擇康復期腦卒中患者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的納入標準如下: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證實;②患者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及失語,能夠理解并自愿完成所有測評者。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患者的社區護理需求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
1.2.2 調查工具 采用自設問卷對腦卒中患者的社區護理需求進行調查,該問卷是在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和定性訪談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由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及鄭州大學第二、第五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專家反復審閱修改后確定,主要包括疾病相關知識需求、醫療康復護理指導、社區專業支持需求3個維度共15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根據不需要、無所謂、需要、非常需要賦予1~4的分值,總分相加/總條目數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反應患者對該條目需求越高。本問卷經預實驗結果顯示其Cronbach α信度系數為0.877。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況。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包括進食、床椅轉移、修飾、如廁、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大小便控制。每個條目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其幫助程度分為0、5、10、15四個等級,總分為100分。得分100分為完全獨立,75~95分為輕度依賴,50~70分為中度依賴,25~45分為重度依賴,0~20分為完全依賴。
1.2.3 資料收集方式 由研究者、護理系本科學生及社區工作人員組成調查小組。所有成員參加統一培訓后入戶將問卷發給研究對象,向研究對象交代填寫的注意事項,患者填寫完后當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7份,有效回收率為88.5%。
1.3 統計學方法 應 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用對計量資料進行描述,用百分數對構成比進行描述,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 177例腦卒中患者中男性109例(61.6%),女性68例(38.4%);年齡在36~87(67.3±10.8)歲,年齡 <40歲 1例(0.6%),40歲≤年齡≤60歲 45例(25.5%),年齡>60歲131例(73.9%);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1例(11.9%),小學23例(13.0%),初中59例(33.3%),高中或中專51例(28.8%),大專及以上23例(13.3%);已婚158例(89.3%),離異1例(0.6%),喪偶18例(10.2%);退休或病休148例(83.6%),無固定職業18例(10.2%),仍然上班者6例(3.4%),辭職5例(2.8%)。經濟收入低于1 000元47例(26.6%),1 000~1 999元92例(52.0%),2 000~2 999元16例(9.0%),3 000元以上22例(12.4%);自費12例(6.8%),有醫保者140例(79.1%),其他25例(14.2%);腦出血19例(10.7%),腦梗死92例(52.0%),腦栓塞42例(23.7%),其他24例(13.6%);卒中 1次者 108例(61.0%),2次者 41例(23.2%),3次者12例(6.8%),3次以上者16例(9.0%);患病1年以下51例(28.8%),1年≤患病年限 <2年16例(9.0%);2年≤患病年限<3年14例(7.9%),患病年限≥3年96例(54.4%)。
2.2 患者的社區護理需求情況 177例腦卒中患者對社區護理需求的平均得分為(2.50±0.92)分,對疾病相關知識需求、醫療康復護理指導、社區專業支持需求3個維度護理需求的平均得分依次為(2.72±0.84)分、(2.61±0.85)分、(2.71±0.92)分,見表 1。
2.3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況 177例腦卒中患者中有63例(35.6%)ADL得分為100分,這部分患者日常生活完全獨立,其余114例(64.4%)ADL得分均小于95分,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需接受幫助。
2.4 影響患者社區護理需求的因素 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以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為自變量,患者的社區護理需求總分為因變量,對影響患者社區護理需求的因素進行分析,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診斷類型、患病年限和日常生活能力情況。見表2。

表1 177例腦卒中患者對社區護理的需求〔n(%)〕

表2 腦卒中患者社區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腦卒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的趨勢,但因此而致殘的存活者數量卻在逐年升高。因卒中帶來的身體殘疾和功能障礙嚴重地限制了其參加工作和各種日常活動,其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需接受他人的幫助,對社區護理均有較高需求。本文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醫療康復護理指導及社區專業支持各方面都有較高需求,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2〕,其中對疾病相關知識需求如腦卒中并發癥的預防、腦卒中的誘因及危險因素等需求最高,提示定期給腦卒中患者傳授一些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對社區專業知識的需求,如社區護理人員能夠定期到家里進行康復指導、當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社區醫護人員的幫助等都有較高需求。在所列的社區護理需求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別為腦卒中并發癥的預防、預防復發、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腦卒中的后遺癥和腦卒中的誘因及危險因素,其需要及非常需要者均在70%以上。本結果說明患者對這些知識有較高需求。因此,在為腦卒中患者提供社區護理服務時,重點要告知以上幾方面的知識,使患者了解腦卒中誘因和危險因素,如何預防復發及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用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文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文化程度是影響患者社區護理需求程度的一個顯著因素之一,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其對社區護理需求的程度也較高。有研究顯示〔3〕,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綜合反應的是患者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調動資源的能力,患者自身的能力越強就越自信,凝聚力就越強,需求能力就越強。就本研究而言筆者認為對于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也有較多的了解和更高的要求,他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有病后的及時救治,同時更關注如何更好地促進疾病的康復、預防各種后遺癥或并發癥的發生,他們希望通過各種途徑利用相應的資源促進自己疾病的康復,因此,他們對社區護理也有較高需求。相反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他們可能對自己疾病不夠了解,不知道如何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對于社區提供的幫助和支持自己是否需要并不知曉。鑒于此,對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社區護理人員首先應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用適當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法讓患者了解自己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對疾病的康復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為之提供相應的社區護理服務幫助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疾病診斷類型和患病年限也是影響患者社區護理需求程度的兩個因素之一,其中卒中類型為未分型腦卒中的患者比其他類型者對社區護理需求的程度要高,這可能與不同類型患者其癥狀嚴重程度不同有一定關系。另外,患病年限時間越長其對社區護理需求的程度越低,這可能與患者對疾病的康復護理方法已有所了解有關。腦卒中疾病的恢復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4〕,在疾病康復的不同階段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如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由于對疾病的未知以及由于殘疾后造成的生活不能自理,其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相對較高,而隨著疾病的康復、自己對疾病的了解及社區的幫助,他們可能在疾病恢復的過程中已逐漸的掌握了一定康復護理方法,對社區提供的幫助和支持需求程度就會有所降低。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疾病類型及癥狀的嚴重程度結合患者的需求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滿足不同患者的護理需求。
據姚文等〔1〕的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需求情況密切相關,生活能力獨立情況越差,需求越高,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通過對177例腦卒中患者ADL的調查顯示,有114例(64.4%)ADL得分均小于95分,這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接受他人的幫助。同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對患者的社區護理需求程度有顯著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低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越高,也即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的患者其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越高。因此,對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需要家庭和社會給予更多的幫助,以彌補患者由于功能障礙而未能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動,使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獨立生活,參與相應的社會活動。
1 姚 文,劉小芹,馮學山.社區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長期照料需求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5):22-6.
2 戴 紅,王 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15(6):344-8.
3 張容瑜.山東省農村腦卒中患者照顧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0-100.
4 葉正茂,萬新爐,潘翠環.社區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3;14(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