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偉 劉建洛 白明輝 (河南科技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洛陽東方醫院普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3)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往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由于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逐漸成為治療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之一〔1〕。但是由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需要建立氣腹,而CO2氣腹的建立又不可避免地使部分血管受壓,造成一系列改變,可能出現術后肺栓塞及下肢深靜脈血栓〔2〕。本文通過研究胃癌腹腔鏡及開腹術后的凝血功能,以期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有更多了解。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39例,依據個人意愿分別行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其中腹腔鏡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齡43~58〔平均(52.4±6.3)〕歲;開腹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2~58〔平均(52.4±6.3)〕歲。所有患者術前均無肺栓塞及靜脈血栓史或相應的癥狀體征;無血液高凝,且圍術期均不使用可能影響血液系統凝固的藥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開腹組手術時間1.8~2.6 h,平均2.2 h。腹腔鏡組CO2氣腹壓力約為12 mmHg,且采取頭高腳低位,氣腹時間約4.8~5.5 h,平均5.0 h。
1.2.2 標本采集 于術前、手術結束即刻及術后24 h分別抽取4.5 ml靜脈血,加入 0.5 ml 3.8%枸櫞酸鈉抗凝,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待測。
1.3 觀察指標 2 h內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值(INR)、纖維蛋白原(FIB)、血漿D-二聚體(D-D)含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各組凝血指標比較 術后即刻以及術后24 h兩組患者APTT、INR與各自術前比較差別不明顯(P>0.05);術后即刻兩組患者PT與各自術前比較差別不明顯(P>0.05);術后24 h兩組患者PT與術前及術后即刻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時期各指標兩組之間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纖溶指標 術結后束即刻兩組患者FIB較術前均有明顯升高(P<0.05),但兩組患者之間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24 h兩組患者FIB與各自術前、術后即刻比較均明顯升高(P<0.05),且腹腔鏡組升高更明顯(P<0.05);手術結束即刻以及術后24 h兩組患者D-D與各自前一時間段相比均明顯升高(P<0.05),且腹腔鏡組升高更明顯(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即刻以及術后24 h凝血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即刻以及術后24 h凝血指標比較(±s)
與本組內術前及手術結束即刻相比:1)P<0.05
組別 PT(s) APTT(s)INR腹腔鏡組 術前12.90±0.71 29.42±4.59 1.07±0.11術后即刻 12.48±0.89 29.13±4.72 0.96±0.09術后24 h 11.45±0.721) 29.50±4.29 1.00±0.19開腹組 術前 12.67±0.74 28.73±5.08 1.06±0.15術后即刻 12.51±0.68 28.84±4.20 1.07±0.12術后24 h 11.63±0.671)28.92±4.46 1.01±0.08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即刻以及術后24 h纖溶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即刻以及術后24 h纖溶指標比較(±s)
與本組內前一時間段相比:1)P<0.05;與同一時段腹腔鏡組相比:2)P<0.05
組別 FIB D-D(mg/L)腹腔鏡組 術前2.77±0.51 0.16±0.07術后即刻 3.64±0.751) 0.30±0.151)術后24 h 4.46±1.121) 0.47±0.181)開腹組 術前 2.79±0.56 0.16±0.08術后即刻 3.01±0.411) 0.26±0.101)2)術后24 h 3.59±1.031)2) 0.28±0.101)2)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相比在技術上存在一個明顯差異,即需要氣腹;而CO2因其不易燃且易溶于血液及組織而成為臨床常用的充氣介質。Maillo等〔3〕曾對31例腹腔鏡手術患者于術中通過多普勒測定其股靜脈直徑及血流,發現氣腹狀態下可引起明顯的內徑增大、血流減慢;而隨著管徑的增大,血管可發生微撕裂,暴露的膠原纖維可誘發凝血〔4〕。由于腹腔鏡下分離組織和清掃淋巴結較開腹手術困難,手術時間更長,加之腹腔鏡手術采用頭高腳低位,這都在理論上影響下肢深靜脈凝血功能,成為血栓形成的誘發因素。十九世紀中期,曾有人提出靜脈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以及血液本身的高凝狀態是導致深靜脈血栓的三大因素〔5〕。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如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有可能進一步導致肺栓塞,嚴重者危及生命。
凝血過程需要凝血因子發生一系列的激活、反應,而PT、APTT可以反映相關的血漿凝血因子水平,其延長或縮短可用于篩查內、外源性凝血功能障礙。D-D是在纖溶酶降解交聯性纖維蛋白后產生的特異物質,可以作為體內繼發纖溶亢進的標志物。對上述指標進行檢驗,并綜合分析,可準確而靈敏地了解機體凝血功能。
本次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確實會對患者凝血功能造成影響,也提醒醫生應在圍術期加以注意,提前預防。
1 The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M〕.2nd ed,Tokyo:Kanehara,2004:61-6.
2 Kinoshita H,Hara M,Maruyama Y,et al.A case of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abdominal angiograghy〔J〕.Kurume Med J,2004;51(1):95-8.
3 Maillo CL,Martin E,Lopez J,et al.Effect of pneumoperitoneum on venous hemodynamic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Med Clin(Bare),2003;120(9):330-4.
4 Prisco D,De Gaudio AR,Carla R,et al.Video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duces a hemostasis activation of lower grade than does open surgery〔J〕.Surg Endosc,2001;14(2):170-4.
5 張柏根,薛冠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4):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