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佳飛
集群的空間布局優化,有利于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促進區域的均衡發展
一般而言,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具有兩個層面——空間布局優化和產業鏈升級。空間布局優化是不同行業集群通過在不同空間的合理布局,實現在資源、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而產業鏈升級是同行業集群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市場能力,實現集群在U形價值鏈上的垂直向上。集群的空間布局優化有利于集群合理進入和退出,為集群的垂直升級騰挪出新空間,有利于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促進區域的均衡發展。
——政策扶持正當時。2011年,浙江全面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六六工程”深入推進,“四大工程”、三大產業帶和主體功能區正式確立,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14+X”規劃體系基本形成以及有關科技支持、財稅優惠、用地保障和項目準入等方面實施辦法的細化落實,全面支撐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的集群空間布局優化建設。各地區在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方向的基礎上,依附于大項目大平臺建設,逐漸衍生出新的區域異質性集群。
——加速轉型正當時。外需不振刺激出口導向型集群加速轉型,部分集群或將轉向國內市場,尋求更為有利的市場機會。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為結構轉型釋放空間,各地區正好利用浙商回歸的大好時機,吸引那些在科技和管理創新上有著豐富國際運作經驗的浙企投資于當地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浙江美麗鄉村、小城鎮培育建設也給產業集群空間優化帶來更為廣闊的天地。

——產業二次成長正當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浙江產業集群基本進入了成熟期,集群內趨于飽和,企業數量趨于穩定,企業進入的擁擠成本過高,很難再吸引新企業加入。在這個時期,部分成熟產業集群加快轉型力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研發、市場等高端環節,形成產業高端環節的二次成長;部分轉型不成功的集群面臨著勞動力資源、市場需求、發展環境的惡化被迫遷移,早期浙江塊狀經濟主要就是承接了歐美發達國家的轉移產業。新興市場應充分做好承接準備,推動更為合理的產業集群空間布局。
——要素體系轉變正當時。產業集群的形成要素總的來說包括交通運輸成本、市場規模、勞動力成本、城市開放度等。隨著與國家“五縱三橫”綜合運輸通道相銜接、以高標準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干、貫通省內11個地市的“兩縱三橫雙樞紐多節點”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主骨架的初步構建,交通覆蓋面和通達度顯著提升,交通運輸成本已經不再是集群空間布局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物聯網的應用、電子商務的發展、現代物流的興起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小地區擁有了大市場。相反,欠發達地區利用自身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和政策優惠條件為產業集群的創造和轉移提供了基礎。
2012年是推進產業集群建設“見成效”的關鍵之年,地方政府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政府應加強項目準入管理、項目要素保障、項目招商引資,發揮自身在資源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筑巢引鳳”乃至“筑巢育鳳”,推動自身產業集群建設,加速產業集群的空間布局優化。在戰略層面,應與海洋經濟發展帶、三大產業帶相結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市縣總體規劃等相協調,突出區域特色,突出“優、新、高、特”的產業導向,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統籌層面,應與全省產業布局結合起來,充分體現集聚的異質性和地區的平衡;在實施層面,應明確并進一步落實集群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寧可舍棄一些項目以保障集群的專業化,嚴把集群準入門檻;在要素保障層面,應加快完善研發、物流、檢測、信息、培訓等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專業化配套協作,集聚科技和人才資源,統籌推進集群建設各項工作。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